甘肃子午岭林区森林防火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2020-01-01 04:57魏宏征
森林防火 2020年3期
关键词:护林员林区火灾

魏宏征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甘肃 合水 745400)

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大计。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美丽中国新目标、新举措,进一步彰显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我们既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更要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和造林绿化成果。尽量减少森林火灾发生和火灾造成的损害是森林防火工作的主要任务,森林防火工作也因此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1]。近年来,我们在森林火灾的预防和管控治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未得到长足的发展。这里,结合工作实际和掌握甘肃省子午岭林区森林火灾预防管控及人类活动情况,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比发现、扑救更具有现实意义。

1 基本情况介绍

子午岭林区横跨陕西、甘肃两省,是黄土高原目前保存较好的一块天然植被区,被誉为陇东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生产发挥着巨大作用。子午岭甘肃段位于黄土高原甘肃省东部庆阳市境内,纵跨华池、合水、宁县、正宁4个县,有25个乡(镇),188个行政村,22.54万人口。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下辖华池、合水、宁县、正宁分局,市林科所、市森林公安局等6个县级单位,26个基层国有林场和15个局属科级事业单位,现有在职职工2109名,离退休人员1865名。子午岭林区有专职护林员698人,建有森林资源管护站点127个,瞭望塔34座、塔房720 m2、塔路96.3km,中控系统5套、视频监测点46个,宣传牌(碑)300块、LED显示宣传屏8块;配有防火指挥车2辆、运兵车9辆,防扑火机具和装备,风力灭火机、割灌机、油锯、水泵、防火服和清火组合工具等各类防火物资5463台(套、件)。

甘肃子午岭林区总经营面积488 793 hm2,其中林地面积442 260 hm2,占总面积的90.48%,活立木总蓄积1605.28万m3,森林覆盖率64.84%,森林资源总体上呈现数量持续增加的良好发展态势。近年来,随着天然林资源保护和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不断推进,管辖区共营造人工林102 007 hm2,其中以油松为主要树种的针叶树约占65%,纯林面积较大,火险等级高,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因此,做好甘肃子午岭林区森林防火工作极为迫切。

2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国家森林防火办公室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2010—2019),在已查明火因的森林草原火灾中,由人为原因引发的占97%以上,其中祭祀用火、农事用火、野外吸烟、炼山造林分列前4位[2]。春季历来是我国森林草原火灾多发期,近5年来,70%以上的重大、特别重大火灾都发生在这一时段。2020年3月17日,山西榆社县因祭祀用火引发森林火灾;3月18日一天之内,全国接连发生14起森林火灾;3月30日,四川西昌发生森林火灾,造成19人死亡、3人受伤[3]。据甘肃省庆阳市人民检察院数据,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庆阳市发生失火案253件,过火面积1607 hm2。其中,扫墓祭祖引发失火案145件,占失火案件总数的57.31%;过火面积807 hm2,占过火总面积的50.22%。事实证明,森林草原火灾离我们并不遥远,森林防火形势非常严峻[2]。

子午岭林区这些年来没有发生较大的森林火灾。表面上看子午岭林区地理环境、森林资源状况,似乎发生不了大的森林火灾。其实不然,持续的暖干化气候和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使林地内松针、蒿草、枯枝落叶等可燃物逐年增加,必然会加剧林火发生的可能性和灾害强度,使当前的森林防火形势愈加严峻[4]。如果出现干旱、大风天气,再加之人为活动用火不慎,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性很大。为此,不能存在以前没有发生较大的森林火灾、以后发生的可能性也不大[5]的思想认识,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和侥幸心理,有效落实防火责任。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科学的预防管控治理措施,将视频监控网与防火指挥系统连接,以真正达到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有效遏制较大森林火灾发生,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严格的工作制度与分级管理的责任体系有待健全

根据《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机构改革的要求,森林防灭火体制发生了重大改革,应急管理、林业、公安等部门在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中都具有职责。但是,由于相互协调的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考核标准、防火预案针对性不强,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对森林防火的重视停留在口头和会议上以及重扑救轻预防的现象较为普遍。

3.2 防火意识不强和依法治火不力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持续,全民防火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在森林火灾的众多案件中,仍有一些民众因生活安全意识不强、防范力较弱、不严格遵守野外用火规定,而引发森林火灾。森林公安机关对违法、违规用火者打击力度远远不足以惩罚和控制野外用火行为[5]。此外,随着林业机构改革,原委托的林业行政执法被取消,制约了依法治火工作顺利开展。

3.3 防火投资不足且基础设施薄弱

中央、省(市)不断加大对森林防火事业的投入。2010年以来在子午岭林区实施了重点火险区治理一期、二期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3768.85万元,加强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系统、火情瞭望监测系统、林火信息及指挥系统、扑火机具装备、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可是,高科技的远程监控,尽管有了一定的应用,覆盖率仅为25%,无盲区监管依然有很长的路程要走[6]。加之历史欠账多,仅靠有限资金很难得到彻底改善。在物资保障方面还停留在过去的“铁锹、刀斧、手锯、扫把”等二号扑火工具,现有的风力灭火机、油锯、割灌等陈旧老化的机械装备时代,现代化应急物资极其短缺且保障不足。每万亩林地仅有1.8 km防火道路,难以满足防火应急救援需要。从目前子午岭林区防扑火总体现状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较大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森林火灾早期预警和扑救处置工作。

3.4 造林树种选择与防火隔离带建设不同步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庆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利用7年时间“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和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等工作。但是,在实施中未统筹考虑具有防火性能的造林树种选择与防火隔离带建设,营造了大面积以针叶树种油松为主的苗林兼用型生态林。这种林分不利于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为后期的经营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

3.5 经济社会发展与林牧业矛盾突出

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但是,群众生产生活与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的矛盾依然存在,这对护林员全天候巡查巡护是一个很大的责任考验。另外,长期居住在林区的群众放牧牛羊、日常生活、民俗活动等都会涉及用火行为,在天干物燥的秋冬春季,给森林防灭火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6],增加了野外用火的管控难度。仅靠护林员严防死守,就显得人力不足,难免有巡护不到位的盲区死角。

3.6 森林火灾预防扑救能力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庆阳消防救援支队组建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有240人,是陇东森林火灾扑救的专业力量。同时,县级人民政府、乡(镇)、林场组建了相应的专业化、半专业化(护林员)、义务(林区群众)森林消防队伍,共约1000人。这些人常年驻守、待命,保护着子午岭林区的森林资源安全。但是,队伍类型较多,专业森林消防应急救援能力相对较差,林区护林员文化程度低,老龄化问题严重,同时也未经专业培训,实战经验不足。整体上看,基础条件薄弱,扑救森林火灾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不高,应急预案不完备、缺乏可操作性,在先期应急扑救处置上,存在有的不会打火,更不会打大火等问题。

4 应对策略

4.1 增强森林防火意识,健全责任制度体系

坚持“科学分区、分类施策”的治理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学防火体系[1]。新修订的《森林法》充分体现机构改革精神,在继续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森林防火工作总体负责的基础上,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领导应急管理、林业、公安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森林火灾的科学预防、扑救和处置工作。为此,严格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压实各方责任,群防群治,用社会学手段做好森林火源管控[4]。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网格化的管理体系,筑牢火灾防控的人民防线[2]。统筹考虑森林资源分布和农林牧区现实矛盾等情况,进行火险综合分析评估,划分为森林防火安全区、森林防火区和重点火险区。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进行重点布防,将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落实24小时领导带班、值班制度,推行应用GPS定位和小步外勤APP跟踪定位装置,加强巡护瞭望频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置。进一步强化国有林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组织领导、分工协作、联防联动推进机制,通力做好子午岭辖区内森林防火工作,坚决遏制火灾高发势头。

4.2 创新宣传教育手段,加大依法治火力度

进一步增强防火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宣传教育作为森林防火的第一道防线和重要基础工作来抓。进入防火期,在林区、村镇用大喇叭喊话,刷写宣传标语、现场咨询讲解、拉警示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和读物;采用微信朋友圈、网络电视开机警示(播放动漫)、开设报刊专栏、政信通平台等形式,发布防火宣传提醒警示信息,不断创新宣传手段,还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促宣传进校园,以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在宣传内容上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构想、内容和措施,森林防火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森林草原防火禁令》,常见森林火灾扑救安全、防火器材使用、火场避险逃生等常识技能,以及森林防灭火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艰巨任务和具体要求为主。让群众明白,保护好森林资源,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就是保住了财富之根,从而自觉接受森林防灭火管控[6]。依法治火是开展森林防火工作的有效保障[2]。森林公安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对违法用火行为人进行打击,并将森林火灾典型案例的处罚结果进行宣传公示,以达到威慑的效果,从根本上降低人为引发森林火灾的概率[5]。

4.3 深入排查火灾隐患,严格野外火源管理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着力破解“管不住”的症结;全力扭转“旧常态”惯性思维,杜绝火源管控老生常谈、不见成效[2]。建立健全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野外用火“十不准”“六不烧”的火灾隐患排查制度。特别是对林农插花地段的农区、生活区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穿山烟囱、输电线路及堆放农作物秸秆、饲(荒)草等较集中的地方,要及时组织清理,严加管理。对林内和林缘坟墓,一定要摸清底数,造册登记。对扫墓上坟人员备案登记,采取建立微信群等办法,及时沟通联系,及时预防监督,强化监管责任。同时,加大对进入林区旅游观景、智障、闲散人员的管控力度,严禁一切火源进入林区,做到凡进必查,有火必收,从源头上加强火源管控,彻底消除火灾隐患。

4.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好防火隔离带

在森林火灾预防体系构建中,同步谋划推动防扑火基础设施建设与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相结合,提高森林自身防火能力,实现造林结构由“单一针叶树种”向“针阔混交”提质转变,落实“造林先造隔离带、绿化留足防火道”的要求。在规划造林工程的同时,沿山脊线、林班界同步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防火通道,降低火险等级。做到进有通道、退有余地,日常巡护观景,战时应急救援。

4.5 着力构建智慧林业,提高火灾风险预警

开展新时代科学技术与森林防扑火人机协同融合,加强智慧林业在防扑火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推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护、视频监控等技术和高山瞭望、护林员地面巡护一体化监测预警巡护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与地方森林草原防火指挥部预警机构和气象部门的紧密联系,密切关注气象气候变化,充分利用现有的视频监控、气象因子、火险因子预警设施数据,将传统经验预测判断与现代化监测预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森林火灾远程瞭望监测能力,把握火险等级及后续发展趋势,及时进行监测预警,从而实现林区视频的自动监控、烟火准确识别、火点精确定位、火情蔓延趋势推演、扑救指挥的辅助决策、灾后评估等多方面功能。要建立森林防火的完整业务链,提高科学预判能力和监测预警的精准性,为领导科学决策和火灾预防扑救提供可靠依据。

4.6 狠抓护林员队伍建设,提升火灾处置能力

国有林场是森林防火工作的前沿阵地,充分发动林场职工和护林员参与森林防火工作尤为关键。选优培强护林员队伍,加强能力素质培训,确保防扑火力量的稳定性。在目前体制内护林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探讨把林区农民利益与保护森林资源工作有机结合,变管理对象为管理主体,对封山禁牧后,经济收入下降的放牧人员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员,按照就近原则,参照《甘肃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管理细则》,从中选聘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责任心较强人员,从事林场林业资源管护工作,有效化解林牧矛盾,解决国有林场护林员不足及年龄偏大等问题。同时,充分发挥森林消防队伍专业优势,加强护林员防扑火常识、紧急避险等森林防火专业培训,把扑火安全放在首位,实施科学扑救。根据子午岭林区实际情况,修订完善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或处置办法,提升森林火灾应急救援处置能力,做到一旦发生火灾,确保队伍拉得出,物资用得上,一般森林火灾扑得灭。

5 结语

人类活动是森林火灾的主要诱因,防火其实就是防人。因此,要在实践中体现预防,把预防工作做细、做全、做实。管住火源,关键是要管住人。既要管住自己人,也要管住外来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林区(林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格落实各项森林防火规章制度,对季节性、临时性、民俗性及农事生产野外用火做出重点安排和防范管控,既要有预防措施的部署,也要有应急救援的准备。

猜你喜欢
护林员林区火灾
学思践悟 | 隋洪波代表:作好“林区三问”新答卷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分布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珙 县召开生态护林员视频培训会
护林员巡山路上“偶遇”猕猴
浅析生态护林员政策在助推扶贫攻坚的作用
光影视界
昌宁林区有了首条水泥防火通道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张学勤:我为林区建设“鼓与呼”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