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途径

2020-01-01 07:55苏淑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交融民族团结共同体

苏淑敏

(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国家、 于民族而言具有深远持久的意义。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未来发展的精英与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的新一代青年,民族高校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民族高校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现象(以下简称“三交”)的普遍存在,为我国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对民族高校大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途径进行浅析是十分必要的。

1 民族高校大学生“三交”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

我国各民族人民都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重要基础,也是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养成教育的重要内容[2]。民族地区高校更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使命[3]。民族高校大学生通过“三交”有效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表明我国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4]。强调了各民族“三交”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民族高校大学生“三交”是各民族“三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内地大学生相比较,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受到的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等影响更实际、更尖锐、更复杂[5]。民族“三交”是加强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民族“三交”对建设新时代具有积极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交往是其形式、交流是其内容、交融是其本质。民族高校以其特殊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各民族学子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效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各民族学子成长过程中,产生着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可以有效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利于实现中国梦。

2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情况——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

北方民族大学是多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学校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方面,既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深入调查民族高校大学生“三交”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尝试探讨民族高校深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调查对象为北方民族大学大一至大四的全体学生,我们对调查对象的性别、民族、是否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其他学生交流是否存在语言方面的阻碍、语言方面的阻碍对学生间交往的影响、交友时看重的条件、宿舍民族组合情况、与舍友交往时遇到摩擦或冲突的情况、 参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的情况等进行调查。

通过整理问卷我们发现调查对象中男性有101名,其中女性有204 名;调查对象来自多种不同的民族;其中来自民族自治地区的有196 名,占比为64.26%,非民族地区的有111 名,占比为36.39%;与其他学生交流存在语言方面阻碍的有39 名学生,占比16.79%,不存在语言方面的阻碍的有266 名,占比87.21%,调查对象基本不存在语言方面的阻碍。宿舍为多民族混合宿舍的学生有248 名,占比为81.31%,宿舍为非多民族混合宿舍的学生有57 名,占比为18.69%,北方民族大学本科生宿舍多为多民族混合宿舍。

2.1日常生活中的“三交”情况

通过进一步的访谈,我们发现普通话的普及有效地减少了语言方面的阻碍对“三交”的不利影响;比起同地区、同宿舍、学生院及其他方面,学生们在交友时更看中共同兴趣爱好,看中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占比为87.21%;在与舍友交往、交流的过程中遇到摩擦或冲突的有115 名,占比46.37%,不存在摩擦或冲突的有133 名,占比53.63%;遇到摩擦或冲突时,处理的态度为消极回避的学生仅有1 名,没有人认为没必要解决问题,对于摩擦或冲突,绝大多数人持有积极的态度; 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高校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 风俗习惯对学生“三交”的影响最大,认为风俗习惯影响“三交”的学生为275 名,占比90%;除此之外,认为个人性格对“三交”影响很大的学生有92 名,占比30.16%,认为影响很大的学生人数超过认为其他方面影响很大的学生人数,个人性格对北方民族大学学生“三交”的影响很大。民族之间的各种差异对恋爱的影响均为最大,民族之间的差异对恋爱产生普遍的影响。高校绝大多数大学生已成年,对恋爱、择偶问题比较关注,民族之间的差异被凸显出来。积极为多民族大学生提供“三交”方面的人际关系指导有利于其健康成长,有利于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2 特定体育活动中的“三交”呈现

我们针对各民族大学生之间“三交”的具体形式之一“打跳活动”进行了调查[6]。以打跳活动为例,调查各民族大学生共同参与具体民族活动的情况。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打跳活动是有组织的,每次参加的人数约60 人,其中的核心成员大概有20 人,核心成员主要由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和彝族组成。打跳活动是由打跳群体中的一名固定领导者来组织的,当这名固定领导者快要毕业时,大家会选出另一名固定领导者来组织大家进行打跳活动。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这样的打跳活动,每星期都会组织一次。核心成员们有共同的语言,都喜欢跳舞,在他们的家乡,婚礼或者其他日常活动中都要打跳。他们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参与打跳的其他民族学生也有很多,他们特别乐意向对打跳感兴趣的学生传授打跳技巧,参与打跳活动的同时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他们中的一名普米族小伙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这名普米族小伙即将成为下一届打跳活动的组织者。在参与民族活动时,兴趣爱好、个人性格、家乡习俗是主要的考虑因素,同民族的大学生比起其他民族的大学生,更容易在这样的活动中找到共同点聚在一起,但是其他民族大学生同样可以深入到这样的民族活动中去,真心友好相处。

2.3 高校特色教学活动中的“三交”

高校是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北方民族大学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不少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北方民族大学开设了很多少数民族语言类课程,例如,藏语课、蒙古语课等,语言的学习促进了民族间的相互了解;高校给学生开设少数民族体育课,学习民族传统体育,例如,舞龙、跳竹竿、武术等;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方方面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以文育人”的作用;此外还有大量的民族音乐、舞蹈通识课供学生选择,陶冶了各民族学生的情操;高校为各民族之间的“三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举办各种各样的民族特色活动,例如,民族特色厨艺大赛、民族韵律操、民族运动会、民族歌舞类活动等,在“三交”的同时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4 校友工作实践中的“三交”

北方民族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们熟知民族文化传统,熟悉民族风俗民情,在各个民族地区安心工作,已经成为促进民族团结与进步的践行者,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这无疑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作用的良好呈现。民族高校大学生“三交”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有效作用于民族高校大学生“三交”的实践。

3 民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途径

事实证明,民族高校大学生“三交”与高校积极的促进息息相关,并且民族高校大学生的“三交”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深远持久的影响。未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领,进一步促进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1 发挥“以文育人”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在民族高校,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加入民族团结的内容,开设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课程、开展“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主题书展等可以促进大学生“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德润人心”的作用,让爱国意识、爱中华民族意识深入人心,为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三交”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应加强民族高校大学生的文化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各民族社会主义接班人, 增强各民族学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2 发挥教师“教导”的作用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在人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有良好认知的教师,对学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培养民族教师骨干,各民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各民族学生做良好的示范,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在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教师教育引导,强化大学生促进民族团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

3.3 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浸润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各民族文化相互之间既存在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随着各族人民之间“三交”的不断加强和深入,共同性和一致性会增多或加强,差异性和异质性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所弱化[8]。我们可以多举办各民族共同参与的活动来增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相互了解,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注重学生社团、志愿服务组织等的建设,增加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三交”,让学生们在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民族交流的本质是文化交流,它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中起到纽带连接的作用。可以合理地安排民族不同的大学生共同居住在一间宿舍,增进相互交流,促进“三交”。举办各类各民族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为各民族“三交”创造更多途径。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浸润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三交”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综上所述,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代表的民族高校培养了优秀的各民族青年人才,并为他们提供了“三交”的环境,各民族学生共居、共学、共事,增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华民族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之间的关系,我国各民族是携手共进的一家人。各民族之间“三交”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交融民族团结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民族团结之歌
真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交融的独特优雅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