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20-01-01 07:55万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无锡英语专业应用型

万燕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

在应用型高校中,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乃至深度融合,这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一大举措。从重视理论教学到重视实践教学、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是国际高等教育界形成的共识。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目标,这就需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行业的需求进行对接及深度融合。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常以“复合型、应用型”作为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往往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呈现“经院式”教学模式等弊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能有效契合[1]。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该文以无锡太湖学院英语专业为例,在充分深入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将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的机制。

1 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1.1 “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流于形式

中国英语专业教育从20 世纪90年代起,开始明确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但不少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未能结合自身学生特点及地方需求,制定适宜于地方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规划,以至于让复合型人才培养流于形式。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一些应用型高校中,英语教育不再“小班化”,出现了每个班级40 多名学生这样的超大规模。但英语专业教育不是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别,英语基本功的练就,需要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之上。一些学校在片面强调办学规模、强调知识复合的同时,经费、师资投入力度没有跟上, 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及地方需求开展调查研究,以制定满足地方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难以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往往流于简单相加的形式, 并没有做到有机融合。英语专业课程中基础课课时太少,在尚未解决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功的情形之下,便由其他院系教师开设以中文讲授的如商务、 旅游等相关专业课程,致使学生语言功底不扎实,专业知识也一知半解。另外,教师队伍存在知识结构短缺状态,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语言和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而不是机械地“加合”或者“贴合”。

1.2 对“应用型”英语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

“应用型本科”是教育部对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层次的高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 由省属本科院校与国家大型骨干企业联合试点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认识,要结合专业自身的特点。英语专业有其特殊性,其应用性不能简单地追求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英语这门语言的应用性很强,对听说读写译各个环节的训练,都可以说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应用。但是在部分应用型高校中,英语教学改革的模式比较僵化,只是一味地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但实践环节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践需要的场所不能满足需求,具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不足,因此,实践环节只是时间上的叠加,甚至成为摆设。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反而理论知识缺乏,英语基本功训练不到位,英语应用能力也无从谈起。

1.3 校内外英语实习基地实训不到位

应用型高校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基地普遍存在设施不完善的现象, 一方面,在独立院校中尤为明显。对于英语专业而言,校内实训的硬件要求主要是在语言实验室、模拟课题等,很多学校这方面投入不够;另一方面,校外实训企业虽与学校签订了协议,但学生参与实训的管理问题相对复杂, 而英语的实训不宜一刀切,每个学生的需求不同,学生在实训中难以获得充分的锻炼。在软件条件方面,现在应用型高校的英语专业的教师队伍的知识储备和学历层次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教师是从“985”“211”院校硕士甚至博士毕业,他们的知识结构足以胜任应用型高校本科阶段的英语语言教学,但这些教师自身缺乏企业实习的经历。而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涉及问题方方面面,并不局限在语言知识[2]。这些教师在培养学生实际创新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教学能力不足。这就导致了无法将在实训中锻炼学生的能力这一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这也是目前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大困惑,甚至可以说是软肋。

2 社会需求调研

无锡太湖学院英语专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求作为衡量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以英语语言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地方行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发展为主线,努力将实践能力培养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

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盛行的大趋势,无锡太湖学院英语专业在2019年初开展了社会需求调研,分别为:(1)政府机关单位,涉及教育局、人社局、商务局、旅游局等部门,了解与外语类人才需求与就业、产业发展等经济趋势。(2)无锡太湖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包括在校生和毕业生,涉及学生对英语专业的满意度、对课程设置的意见等。(3)苏南地区行业、标杆企事业单位,涉及行业、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情况以及人才能力的期待等。(4)同类高校,涉及其他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经济贡献度、人才培养方案等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将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的机制,希望能够在与市场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促使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能够更深度地融合,更好地为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该次调研范围广泛,从政府、学生、用人单位、同类高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调研。调研数据分析如下。

2.1 针对无锡地区政府机关单位的调查

该次调研,该校专业学科调研组走访了无锡市发改委、人才服务中心、商业局等多部门。无锡近年明确提出支持旅游、会展产业、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支持产品和服务出口,多项政策均表明以无锡为中心的苏南地区在未来几年内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因此,这对该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办学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市场驱动。同时,调研也表明推进教育普惠优质发展。以无锡为中心的苏南地区在未来几年内对教师资源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因此,这对该校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办学也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市场驱动。

2.2 针对长三角地区企事业单位的调查

该次调查结果主要体现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两大方面的要求: 英语专业能力的要求以及专业能力外的其他能力的要求。对于英语专业能力,企事业单位侧重于英语等级证书,口语能力特别是日常交流的口语能力,实习经验3 个方面;学校和培训机构侧重于英语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书以及口语等级3个方面。

在专业能力外的其他能力要求上,企事业单位,普遍要求英语专业人才最好具备商务商贸背景、工程工科背景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熟练的Office 软件应用能力3 个方面。学校及培训机构方面则侧重于教育教学背景,沟通能力和Office 软件应用能力3 个方面。此外,所有用人单位毫无例外的,更看中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实际应用的能力,特别是用英语沟通和阅读的能力[3]。

2.3 针对无锡太湖学院英语专业学生的调查

该次调研中,对无锡太湖学院英语专业的在校生、 毕业生分别进行了座谈、 调查问卷等形式的调研,深度了解了教师和学生对目前英语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重点放在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乃至深度融合方面。

该次问卷试图去了解英语专业学生是否认同“英语(核心)+教育/商务/翻译”的知识学习模式。问卷结果显示,除了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外,学生希望学习的内容依次为商务外贸、教育教学、口译、笔译等。此外,学生从英语专业毕业后,64.0%的学生希望从事教育类工作,40.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38.8%希望从事商务商贸类工作。

2.4 针对同类高校英语专业发展的调查

该次调研,英语专业开赴南京三江学院及常熟理工学院取经。调研的重点仍然在于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融合。值得一提的是,三江学院多效并举,积极开拓国外实习合作单位。在美国开展为期3个月的暑期带薪实习,并发放访问学者签证;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开展合作“3+1+1”教学,学生获得“双学士+硕士”学位。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学习,了解生产一线的工作思路和案例[4]。

3 基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3.1 夯实语言基础,重视熟练自如的语言技能

英语专业的立身之本,还是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和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了解。应用型高校强调应用性、地方性、特色化;英语专业培养强调“扎实的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厚实的英语语言与文学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对应用型高校的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应当在对语言的使用做到熟练自如的基础上,对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文学、语言、思想、经济等有更为宽阔的知识面。

3.2 实行多学科交叉,走“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道路

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5]。”

根据《大纲》 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考虑到英语专业的工具性、人文性、专业性和学科性, 同时结合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无锡太湖学院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英语专业基础知识、必要的英语语言与文学知识、 熟练的英语语言交际、翻译、教学、商务等应用能力,以及相关行业专业技术知识和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可以在外事、外贸、教育、旅游等行业从事翻译、教学、涉外经贸、文秘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样的专业培养目标,能体现“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

3.3 推进实践类课程,打造产教融合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及深度融合。因此在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有必要开设实践类课程。实践环节涵盖范围广,包含校内和校外的语言实训、实践和实习,通常由学校英语专业教师和校外行业专家共同指导完成[6]。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英语竞赛(跨文化、演讲、写作、阅读、翻译、外国语学院“学海沉钩”学生学术论文报告会、“学海争锋”英语竞赛)、参与世界佛教论坛及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志愿者、无锡地铁标识语翻译、江苏地方文化外译等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鼓励英语专业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BEC、中高级口译证书等。专业实践可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无锡太湖学院英语专业建立了20 余个校企合作基地(涵盖语言服务、教育、电商、旅游等领域),聘请了60 位行业导师,为学生语言实习实践提供保障。学生在大二时可到合作基地单位参观、互动交流,以了解工作环境,了解行业;在大三时可深入实习单位进行观摩、开展交流会;大四学生可在实习基地进行深入实习。

实践类课程可有力弥补课堂教学短板,该类课程应占总学分中的相应比例。此外,在对用人单位的访谈中提及“校内教师缺乏行业经验,无法及时跟上行业发展,导致学生学习的东西跟行业脱节”。学生及社会都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具有企业工作经验和英语专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对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来说,应制订科学有效的师资培养计划,如外派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学习相关知识或攻读相应学位,创造机会组织开展短期培训等;对教师个人而言,可努力自己创造机会去企业学习、参观、调研等,为消除行业脱节创设机会,也为实践类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无锡英语专业应用型
无锡一棉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无锡确定11月1日为“无锡企业家日”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无锡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