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高职《导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01-01 07:55褚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导游育人思政

褚琴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教学工作首位,对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导游英语》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导游服务能力,也要引导学生坚持“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如何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使高职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是高职院校《导游英语》课程教师面临的新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指将所有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和主线,坚定价值引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积极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建设举措,形成学校全员、 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主体作用,深度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构建学生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构建,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1]。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既不同于思政类课程,也不是一门或某一特定类别的课程,其核心内涵在于,高校为学生开设的所有课程都要具备知识传授和思政教育的双重功能,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特殊使命[2]。

2 高职《导游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

首先,《导游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够敏锐,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思政教学方法和手段。开设《导游英语》课程的专业是旅游管理和旅游英语专业。这些专业的英语课程目标仅满足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大学语言四、六级通过率,毕业时达到一定的就业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相比其他课程来说慢了一些。尽管党员教师讲政治、敢担当、思政意识较强,但缺乏行之有效的思政教学改革方法和手段,导致思政教学在《导游英语》课程中成了零星点缀,可有可无,课程思政没有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课程思政效果不够明显。其次,目前高职《导游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地方景区英文导游词和涉外导游实务,缺乏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度,教材内容与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关联性不够,思政教学资源与课程融合形式单一,创新性有待加强。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功利性较强,大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多以考证、过级为主要学习目的,“00 后”学生鲜有关心世界、国家和社会发生的大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正确的引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提倡课程思政要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中的同时,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都没有体现思政元素。

3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导游英语》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3.1 时代发展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力、价值选择力、价值塑造能力”。这为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指导,确保语言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3]。

3.2 旅游行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已成为境外游客首选目的地国家,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入境旅游人数1.45 亿人次,同比增长2.9%,较2018年增速进一步回升。其中:外国人3 188 万人次,增长4.4%; 随着入境游客数量的增加,旅游行业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涉外导游人才。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涉外导游应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用外语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弘扬中华民族正气,加深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让他们认识到中国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更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现代大国。

3.3 《导游英语》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需要

《导游英语》是旅游英语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及职业素养,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传播能力,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较好的服务及管理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充分挖掘《导游英语》课程丰富的文化内涵,把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 文化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与语言知识应用能力有机结合,形成协同效应,达到全员育人的效果。

4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导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和旅游管理中的课程设置中,《导游英语》开设课时为144 或72 课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素养,良好的品德,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掌握较好的导游服务技能, 具备完成旅行社、 点游客接待和英文讲解能力;掌握较好的旅游客源国文化知识,具有较好的跨文化交际技能。通过学习,能取得全国英文导游资格证,为入境游客提供英文讲解及交流,陪同游客参观游览,落实游客的衣食住行。笔者认为“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导游英语》思政课程教学改革,需从教师、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4个方面入手。

4.1 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高校教师要争当“四有教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也就是说,高职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较强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高职英语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职英语教师政治立场的坚定从根本上保证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可能性[4]。为此我们旅游外语学院党总支组织每周一次的党课学习,精读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游英语》课程思政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另外,定期召开英语教师与思政教师教学研讨活动,协同备课,邀请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师介绍经验,指导课程思政的途径和方法,促进英语教师思政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传授学生知识技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对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5]。

4.2 深挖教学资源思政元素

教材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根源,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最大化思政教育语言素材的课堂效用,突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理解、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6]。高职“00 后”学生从小学习英语,大多接触和了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 文化和习俗,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或漠不关心。高职英语教师有必要通过教材,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爱国情怀。《导游英语》教材内容大致分两部分: 地方景区英文导游词讲解和英文导游实务。地方景区英文导游词涉及历史、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如在讲授孔子生平时,可以多介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茶文化、中国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作为补充教学内容,积极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增加红色旅游景点内容,用英文讲解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学习前辈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了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勿忘国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 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认为,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学习内容,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三大类: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刺激学生认识活动的方法、检查学习认识活动效果的方法[7]。在课程思政内容的前提下,创新开展课内外思政教学模式,对实现课程思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游英语》课程的学习环节有:线上预习,集中线下授课,线上巩固和实践。布置线上预习内容时,可以查找与所学内容有关联的时政、社会现象、中国文化等,在每堂课的Warm-up 环节中,要求学生用英文进行汇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身边事的习惯。通过情境教学法、案例法、任务法等,在课堂学习中合理渗入思政内容,如在讲解中国龙文化时,提前布置学生查找“龙”在中西方的不同含义,并进行对比,强调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伟大历史的象征,是积极向上,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精神,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政治洗礼,实现思政教育在《导游英语》课堂中的合理渗透与完美融合。

同时,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思政作用,创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让思政意识全过程灌输于学生脑中、心里。最近两年,该校旅游外语学院成功举办“中外旅游文化节”,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世界胸怀和爱国情怀的国际化文旅人才; 举办“敬廉崇洁,知礼尚德”外文诵读大赛,增强廉政意识,营造“尚德清廉”的良好氛围;邀请行业知名专家讲授“城墙与家国文化”,加深学生对城墙文化和家国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也激发学生不断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举办“红色故事外语颂”活动,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凝聚精神力量,强化责任担当;通过“中外旅游文化展”,包括“雕版拓印、活字印刷、木偶艺术、唐诗画扇、杖头木偶、猜灯谜、传统建筑、传统美食品尝,展示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有效开展“第二课堂”的活动,无缝渗透思政意识,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及旅游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开阔学生的多元文化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培养具有世界胸怀和爱国情怀的旅游人才。

4.4 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在《导游英语》课程思政模式下的考评机制中,应进一步细化形成性评价标准,除考查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和导游服务技能外,还应将职业素养和道德、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使命感等思政元素作为考核内容,侧重考核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德育、明辨是非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等,形成思政化的教学评价,从而确保思政教育的实效性[8],展现思政教与学在教学评价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培养新时代具有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 锤炼品德修为的新青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5 结语

《导游英语》课程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只有从有效提升教师思政理念、 积极挖掘教材思政元素、创新改进思政教学方法、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入手,才能将《导游英语》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真正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课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氛围,努力提升学生英语应用水平、职业技能和道德修养,为培养适应大国发展和旅游行业需要的旅游复合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导游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黄希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