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研究

2020-01-01 07:55张引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黎族民居海南

张引

(1.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2.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

海南属于多民族聚集的热带岛屿省份[1],黎族是其土著民族。传统性、地域性、乡土性等是黎族民居呈现的主要特点,形成的民居文化也有着较强的地域性,全面、深入探究以及剖析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的同时将保护、传承、发展协调统一,改变民居地域文化现状的同时促进其创新发展,在黎族元素、现代元素衔接过程中更好地绽放时代光芒。

1 海南黎族民居建筑概述

海南省位于我国最南端,聚集了壮族、回族、黎族、苗族等,黎族支系比较多,比如,本地黎、德透黎、孝黎[2]。就黎族村落而言,地形以及地势是其选址中强调的关键点,山区的村落大都建在山脚,可以起到抵抗台风的作用,平原的村落大都建在小山坡,可以避免被洪水侵袭。黎族民居建筑的间距、疏密并不一致,村落中有主房、晒谷场、竹楼、谷仓等[3],民居建筑类型较多,比如,船型茅草屋、金字形茅草屋、半船形屋。与此同时,民居是黎族文化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是传承以及发展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浓浓的地域文化气息以及鲜明的地域特色。黎族民居也是对海南自然环境、地理优势、历史条件、人文等的具体呈现,受到当地生态系统、经济、技术、文化观念等影响。由于现代文明以及多元文化不断冲击,黎族民居建筑日渐失去特色,要在剖析民居地域文化内涵、特点、精髓等过程中转变思路的同时探寻可行的对策、路径等,有效保护黎族民居建筑的同时高效传承、发展民居地域文化。

2 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探析

就海南黎族而言,传统民居建筑造型和船类型,被叫作“船形屋”。船形屋是海南黎族主要的民居建筑,平面构成、造型、内部空间等极具特色,和当地自然环境协调统一,民居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下面从船形屋及其演变、 文化特点、 文化特色方面入手,探析了黎族民居地域文化。

2.1 船形屋

船形屋在海南省黎族聚居区特别常见,主要是为了纪念渡海而来的黎族祖先,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建筑。简单来说,船形屋就是根据船的形状构建的一类建筑,包括高架船形屋、低架船形屋、落地船形屋、半船形屋,是海南黎族聚集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主要由前廊、晒台、居室等构成,内部空间并没有分隔。竹子、格木、红藤、白藤等是船形屋的构成材料,利用白藤、红藤扎架,屋顶呈人字形,上面覆盖有厚厚的葵叶、芭草,差不到延伸到地面,远远望去,像被倒扣的船只。与此同时,平面尺度并不大,船形屋长度是根据家庭总人数、经济状况等来确定的,大都为6 m,屋顶最高点、 地面二者之间的距离范围为2.3~3.2 m[4],屋面具有可加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可以立足船形屋水平方向,进一步扩大内部空间面积。船形屋有着不同的功能作用,茅草屋面起到隔热、防潮的作用,架空结构具有较好的防雨、防潮以及防瘴效果,圆拱造型具有抵抗台风的功能,客观呈现黎族文化以及地域文化丰富的内涵以及独特的魅力。

2.2 船形屋演变

船形屋这类黎族民居建筑具有鲜明的可识别性、社会文化等特点,住屋形式和黎族居民的文化理念、思想观念、生活习俗、经济状况等紧密联系。随着黎族和汉族在文化层面的交流日渐频繁,黎族民居建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发生了一系列演变,高架船形屋逐渐向低架船形屋、落地船形屋转变,但船篷结构主要形式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船形屋相比,汉族金字形屋在通风、采光等方面都具有优势,船形屋形式发生变化,即半船形屋、金字形船形屋,在结构上大都具有船形屋的特点,比如,入口、门廊被设在屋面山墙,门廊的檐口呈现弧形等。但和汉族相邻的黎族集聚区,船形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完全被金字形屋取代,不再具有独特的传统特色。

2.3 船形屋的地域文化特色

黎族文化是黎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包括黎族的船文化、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迷信、文身、音乐、舞蹈、黎锦等[5],尽管黎族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但黎族人尊重、崇拜祖先,认为自己的生存、祸福都被祖先主宰着。黎族文化对黎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都有着较大的影响。黎族传统民居是对黎族地域文化的真实写照,也是有着较高时代价值的社会文化遗产。民居的形成和黎族人民长时间的船居生活深度联系,屋顶、墙体、内部空间等都和船文化紧密联系,比如,屋顶、侧墙二者有机结合,内部空间呈筒形的同时和船舱类型,开敞的晒台设置在入口位置,门设在山墙两边。黎族民居建筑也受其他文化因素影响,历史文化、生活习俗、祖先崇拜、宗教迷信等。具体来说,由于受到生活习俗的影响,在船舱生活模式作用下,船形屋这类黎族民居建筑低矮,内部空间窄小;由于受到宗教迷信的影响,不开窗、少开窗是黎族民居建筑呈现的特点,也是黎族文化在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具体呈现; 在历史文化因素作用下,出现干栏式船形屋,随着黎族、汉族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船形屋造型发生变化,出现落地金字形船形屋。从整体上说,海南黎族民居建筑和黎族文化深度联系,随着社会深层次发展,在不同黎族文化不断作用下,海南黎族船形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民族性、地域性、乡土性等都是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发展中呈现的主要特点。

3 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路径

3.1 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宣传以及教育工作

地域文化保护以及传承发展是新时期社会热点话题之一,关乎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海南黎族有着悠久的发展史,经过长时间的洗礼,民居建筑具有深厚的黎族文化底蕴、 民族精神意蕴以及浓浓的绿色生态气息,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民居生活,民居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民族特色,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促进海南民居地域文化深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不同路径深化了解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的特征、优势、特色以及保护现状,联系地区实际的同时细化分析呈现的问题,尊重民风自由以及信仰自由,在文化、经济、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角度出发,加大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更好地保护、传承以及发展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此外,由于受到多层面因素制约,文化保护以及传承发展具有长期性、难度大等特点,必须做好宣传以及教育工作,在聚合多方面力量过程中更好地展现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特色。通过不同路径大力宣传黎族民居建筑的现状、文化内涵以及保护、传承民居地域文化的必要性、现实意义,系统化宣传的同时对当地居民进行多层次教育、引领、指导,使其在深化认识的过程中增强民居地域文化保护意识、民族认同感,在形成合力过程中高效保护以及传承黎族民居地域文化。

3.2 坚持相关的原则,科学划分与分类保护黎族民居建筑

了解海南黎族民居建筑及其地域文化的同时针对保护、传承、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切从实际出发等原则,从民居建筑、黎族文化、自然环境等层面入手,科学划分黎族民居建筑,结合类型、功能、风格特色、文化特征等[6],分类保护民居建筑以及相关的地域文化,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黎族民居建筑被破坏。分类保护中要坚持原貌保护、地域文化内涵不变等原则,保护好历史遗存的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位置、形状、走向、宽度、高度、内部空间等没有明显的变化,和村落其他建筑有机结合,确保黎族民居在有效保护过程中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有着较高的历史文化以及时代价值。以“船形屋”为例,由于受到自然环境、黎族文化等因素影响,海南黎族民居建筑极具特色。船形屋这类建筑是对民族精神的具体呈现,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地域特色以及生态性,科学保护海南黎族船形屋至关重要。从不同角度入手综合把握海南黎族船形屋类型,包括特征、演变以及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深化探索的同时优化船形屋的保护路径。居住形式和当地自然环境紧密联系,海南黎族的船形屋也不例外。船形屋形态演变和当地高温、 潮湿的自然环境有机联系,保护海南岛生态环境是保护当地黎族船形屋的有效路径,高效处理呈现的各类生态问题,将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无缝衔接,避免受到环境、人为等因素影响,降低破坏程度的同时提高黎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完好度,更好地展现黎族居民生活方式以及民居文化特色。

3.3 修缮和保护协调统一

通过多样化路径深化把握海南黎族集聚区村落各类民居建筑实际情况,结合黎族民居地域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特色等,将修缮以及保护协调统一,在不改变原貌、 功能等基础上修缮被破坏的民居建筑,恢复原貌的同时功能作用顺利发挥,通过不同形式的民居建筑客观呈现黎族地域文化。针对黎族民居建筑修缮情况,将民居地域文化保护工作落到实处,围绕影响民居建筑的自然环境、文化、经济等因素,转变保护思路的同时优化保护方案、方法、手段,高效保护黎族村落民居建筑。

3.4 改善传统聚落居住环境,改造和新建民居,创新发展黎族民居地域文化

在保护以及传承过程中,还要注重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创新发展,具体分析各方面问题以及聚落居住环境现状,加大聚落外部交通设施建设力度的同时合理整治、改善内部交通条件。全方位、系统化剖析海南黎族民居建筑的分布特点、功能、风格、特色以及紧密联系的地域文化,设置具有服务性、娱乐性等特点的各类公共设施,对传统民居建筑布局进行合理化调整,以功能为切入点,划分内部空间的同时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从根本上改善黎族传统聚落居住环境。结合地形地势、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合理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准确把握黎族新旧民居在形式上的衔接点,将黎族文化元素、现代元素巧妙融合。以不改变船形屋的独特风格为前提,从材料、功能、工艺流程、技术方法等方面入手,针对性改造黎族传统民居,建设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黎族新民居,比如,民居客栈、居民住房,在新旧民居建筑协调统一、 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效传承以及创新发展黎族民居地域文化。此外,还可以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将黎族文化、 地域文化巧妙渗透到特色民居客栈主题设置中,体现在环境氛围、外部设计、内部装饰、特色活动等层面,比如,借助黎族民居的结构特点、材料、装饰物、家居、图腾等,设置民居客栈的主题;在民居客栈主题中融入黎族人民交流方式、语言表达形式、风俗习惯等;也可以将黎族传统节日活动融入民居客栈主题设计中,将黎族文化、地域文化完美呈现出来,让当地的民居客栈更具特色,在改善居住环境、改造传统民居、新建民居无缝衔接过程中高效创新发展黎族民居地域文化。

3.5 注重产业联合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海南地区要借助民居地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实际情况,保护、修缮、改造、新建黎族民居建筑的同时开发黎族民居文化资源,将民居文化生态产业化和相关产业有机结合,比如,旅游业、加工业、农业,在联合发展过程中高效保护黎族民居地域文化。在产业联合发展过程中,将保护的重心放在黎族民居建筑上,利用农家院等形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比如,旅游业,转型、升级当地的传统产业,拓宽当地黎族居民致富渠道的同时大力建设绿色生态环境,更好地传承、 发展极具特色的黎族民居地域文化。此外,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保护以及传承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不同路径促进当地教育事业深化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人才保障基础上科学保护海南黎族民居地域文化,在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现民族特色以及时代价值。

4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地域文化二者深度联系,经过漫长的积淀,黎族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以及较高的时代价值,地域文化作用下的黎族民居建筑成为海南旅游业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在全球化浪潮中,作为国际性旅游岛,海南也需要深化了解黎族民居地域文化现状,在保护、传承过程中研发、深挖潜在价值的同时深化发展黎族民居地域文化,在展现独特魅力、 地域特色过程中更好地助力地区旅游业以及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黎族民居海南
黎族小伙闯“深海”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黎族母亲》等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黎族元素建筑再生设计方案》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海南杂忆
海南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