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清代礼学研究中的茶

2020-01-01 07:55郑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清人意蕴礼仪

郑雯

(武汉轻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21)

1 茶在清代礼学研究中的出现

“礼”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礼”包含礼制、礼教、礼学、礼器、礼乐、礼仪等。清中期,在民间和官方共同作用下,学界掀起一股礼学研究热潮。在这股礼学研究热潮中,学者们秉承“援古礼证今用”的指导思想,通过考订“三礼”、家礼、民间礼俗等内容,撰写了一系列礼学研究著作。礼学家们希望通过精研古礼,考订古礼中各器物、仪制的具体所指,厘清仪式的各项步骤,规范礼仪、阐发礼意,赋予礼以合乎时代新意,发挥其化民成俗的社会作用[1]。

研读此一时期礼学著作发现,有不少研究涉及茶。如“三礼”研究中,学者详考《周礼》中的茶政内容,为当世茶马政策提供值得借鉴的史料依据。亦有学者精研《仪礼》《礼记》,同时结合《朱子家礼》,为礼仪中增添敬茶、奉茶、尚茶等环节,使古礼更贴合今用[2]。在这场礼学研究中,古礼经过重新勘定、阐发,最后由官方颁定《钦定大清通礼》,形成通行于全国上下的一系列礼仪规范,丰富、规范当世礼学内容。

《钦定大清通礼》(以下简称《通礼》)是当时官方颁定的通行礼仪规范,书内详细记载了上至皇室下至百姓,生活中所涉及的各项礼仪。遍检《通礼》发现,在清朝茶的功能不再只是一种饮品,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人礼仪化,《通礼》所载“五礼” (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和凶礼,合称“五礼”)中都有茶的身影。如清人祭祀用茶、待客用茶、践行用茶、宴客用茶,茶成为上至皇室贵族、下至普通百姓,日常礼仪中重要的一部分。

吉礼,主要是祭祀方面的典礼,包括祭天神、地祗、祖先等。皇帝谒陵祭奠时,派“内府官献茶于各案”,案上祭品就有茶。又如每年皇帝遣派官员祭真武神,茶为重要祭品。代皇帝祭祀真武神的官员读祝词,并“以茶果庶品之仪致祭”,司礼官员依次上茶行祭。除帝王祭天神、宗庙外,官员、百姓日常祭祖,《通典》中亦有记载,其中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祭品。品官朔望祭祀,有牛、羊等牲畜,有果品以及茶,而庶士、庶民家祭时,只以茶祭。制礼者或许考虑庶民生活也许并不富裕,献祭之时,最紧要的就是以茶祭祖,表达敬意。

嘉礼主要是婚冠宴饮、节庆活动方面的礼仪。因嘉礼涉及人群较多,制礼者希望通过礼来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茶作为时下人们待客、致敬最常用的饮品,被制礼者编入典籍通行于世。例如,皇帝大婚“大徵”时,有茶器在列;皇子婚“纳币燕会”“初定燕会”有茶入宴;皇帝经筵、临雍之礼有茶;太和殿宴燕之礼有“进茶”之礼。可见,茶被广泛运用于嘉礼之中,用以传达情感,烘托氛围。

军礼是用于征伐、军事活动方面的礼节仪式。其中,践行、凯旋时的仪式有茶。

宾礼是用来款待宾客、使节的礼仪,茶作为主要的待客饮品,出现频率较高。外使朝见皇帝有茶、皇室成员相见有茶、文武官相见有茶、亲友相见有茶,约九成宾礼皆有茶涉及。

凶礼则是跟凶丧有关的一系列礼节,这方面不仅仅包括丧葬之内容,还有其他一些跟灾难有关的礼节。其中皇室丧礼均有茶在其中,品官、庶士丧礼亦有“点茶”一项。

在这些官方颁定的礼仪规制中可以发现,清人日常礼节中多用茶宴饮、待客、祭祀,在不同场合、不同礼仪中,茶表现不同的礼蕴。因此探析不同仪式中茶的不同作用,有助于我们揭示茶的礼学意蕴,丰富清代茶文化内容。

2 茶在时礼中的角色

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有文献记载来看,我们的先祖在东汉末年就已开始饮茶。茶作为一种饮品最先流行于南方,随着唐王朝的建立,带来了南北方的统一,茶饮开始全国流行。此后,茶融入百姓日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由此衍生出以茶礼、茶道为主要内容的茶文化。茶文化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融合。在茶文化形成的漫长历史中,先人们以茶为礼,融茶入礼,将饮茶行为艺术化并赋予丰富的精神内涵,理解茶文化也是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

茶作为清人日用生活中重要部分,被制礼者与古礼相融合,制成时礼,颁行世间。茶与礼的紧密融合,为礼学增添新的内容。由上节可知,吉礼、嘉礼、宾礼中,尤其是在祭祀、宴饮、会客等仪式中出现茶次数最多。制礼者融茶入礼,因茶具有如下特色,可更好传递行礼者的情感,使仪式更直观呈现礼意。

第一,表达敬意。茶文化自隋唐勃兴以来,人们从注重茶的饮食功能转向注重茶的精神承载,茶被国人视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中国为礼仪之邦,自古很重视人与人之间来往的礼节,茶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成为表达敬意的重要符号,出现于一系列祭祀活动中。祭祀,是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每年、每月必行之礼,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项礼仪。皇帝赴祖陵祭祀时,以牛羊、瓜果及茶等物献祭,祭已故皇后时,祭案上亦有茶。皇室祭礼,茶为重要祭品,而品官、庶士和庶民朔望家祭,仪式规制各不相同,唯独献茶一项必不可少。

第二,表达欢迎。中华民族热情好客,《论语》有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故而嘉礼中亦多有茶出现。茶在魏晋时期因淡雅、清净的韵味获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将其纳入生活之中,并推动社会饮茶风气的形成。入宋后,饮茶不再局限于皇室贵族间,平民百姓之中兴起饮茶之风。宋诗有载“寒夜客来茶当酒”,可知在当时全社会都将茶视为重要的待客之物,客至奉茶,表示主人的热切欢迎。

第三,表达期望与喜悦之情。在中国古代,茶与酒常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究其缘由,或因茶与酒具备表达同样情感的功能。《通礼》中茶、酒常同时出现在嘉礼、军礼中。宫廷宴饮,茶、酒在列,军礼中,皇帝出城迎接胜利归来的将士,茶、酒在列;派遣官员备茶、酒赴军营践行,“鸿胪寺官分引就燕席,礼部兵部尚书侍郎奉茶,燕毕望阙谢恩行礼”[4],可见茶具有与酒一样传达期望、喜悦的情感价值。

第四,表达肃穆之情。凶礼,主要是与丧葬相关的礼仪。据《通礼》所载,丧礼规制、仪节因人等级而异,如皇帝去世,丧礼规模最盛大,仪式繁琐,持续时间最长,皇室成员、官员、庶士、庶人次而等之。皇帝丧礼有一项“朝晡日中设奠”,其中继任新帝在礼官指引下举茶奠于案,行一拜礼,后百官随行。丧礼设奠进羹饭、进馔筵,是为了让祭者像皇帝还活着一样侍奉之,继皇帝领百官开筵前,先奠茶,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使整个仪式显得庄重肃穆。

由上述内容可知,《通礼》所载五礼,都有茶涉及其中。清人研“礼”重视礼仪的规范与正确性,因为礼仪是“礼”的具体展开形式,是“礼”意涵的外在显现。如若被赋予深刻“礼”意的仪节,在制定和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各种疏漏,则无法让行礼者体会、表达“礼”的深厚意蕴,则研礼、制礼、行礼以“敦化民风”的教化目的无法达到。因此,清儒非常重视各项礼仪中仪节形式的正确表达,并将饱含并传承中华文明的茶引入仪式。制礼者结合茶所承载的一系列情感价值,如表喜悦、期望、热情、恭敬、庄重、肃穆等情感,将茶融汇于五礼之中,令其通行于世。此举使古礼焕发新生,同时也丰富了茶文化内容,彰显茶的礼学意蕴。

3 茶的礼学意蕴

清中期兴起的礼学研究热潮,源于民间学术的发展与官方鼓励的共同作用。学者们发现“礼学”研究能紧密结合清初学者所提倡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思想取向,严密精审的礼学研究成果是基于扎实确凿的经书考证基础之上,这些准确的知识可为俗世生活提供道德理性依据[5]。因而学者们希望通过考辨礼仪,纠偏前人“缘俗行礼”而导致的人伦日用中的混乱,将经典考证与现世生活紧密相连,重整社会秩序,发挥儒学移风易俗、敦化民风的社会作用[6]。

遍检《钦定大清通礼》以及《五礼通考》《三礼从今》等文献发现,上至宫廷祭祀、宴饮、会客、礼宾、践行,下至百姓朔望家祭,都有茶的身影,茶在清代礼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礼学研究成果中,均体现了茶在当时礼仪中的重要位置,赋予茶以深厚的礼学意蕴。由前文所述,制礼者融茶入礼,主要发挥了茶表致敬、表欢迎期盼、表静肃等情感内涵,形成了以茶献祭、茶入朝觐、以茶入宴等仪式。

以茶献祭,多体现为礼仪加入敬茶、供茶、献茶等环节,主要传达祭者的敬意与追思怀念之情。在此将茶作为主要的献祭品,是因在漫长茶文化发展过程中,茶在人们心中已经由最初的解渴饮品,逐渐演化成贵族雅士润养心性的珍品,以茶献祭,传递祭者恭敬之心与怀念之情。《通礼》中出现茶次数最多的礼仪,当属祭祖之礼。上至皇室、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祭祖之时均有茶在列。皇帝祭祖奉茶于案、品官家祭朔望献茶、庶民家祭供茶燃香。无论仪式是繁琐还是精炼,祭品是丰厚还是简单,清人祭祖之时都以茶致意,将礼所承载的恭、敬、思、怀等情感以茶传递。

茶入朝觐,主要为传递庄重、肃穆、雍容、典雅的皇家气度。如群臣朝贺之时,尚茶官向皇帝进茶,百官行跪叩礼后受茶。此进茶、跪叩、受茶后,鸣鞭奏乐,群臣朝贺,将典礼庄重祥和的氛围推向高潮。整场朝贺所出现的饮品只有茶,进茶、受茶连接君臣间的跪叩朝贺仪式。此外,外使觐见行跪叩礼后,奏乐、赐茶、鸣鞭。清代朝贺觐见之礼,均有跪叩、奏乐、进受茶(赐茶)以及鸣鞭等仪式,在隆重祥和的乐声、热烈振奋的鞭声中,加上茶热切致敬的意味,烘托了朝觐典礼的氛围。

茶酒入宴,借用茶与酒同样表达喜悦、 欢迎之情,茶酒先后出现于官方宴饮之中。宴饮之茶,多为主客入座后,开宴之前,主客共饮。此处用茶,一来表达主人的欢迎之情,二来可以融洽宾主间的关系,三来推动宴会气氛逐渐高涨,为后续敬酒铺垫情绪。

茶与礼的完美融合,丰富了清代礼学的内容,使古礼焕发新貌,援礼入百姓日用生活之间,发挥礼学移风易俗的社会功效。同时增添了茶的礼学意蕴,茶不再是简单解渴饮品,不仅是文人雅士颐养性情的物品,更是清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4 结语

该文以清代礼书中的茶为视角,探寻茶在清代礼学研究中的意蕴。茶自隋唐盛行于皇室贵族间,自宋进入社会各阶层,国人养成饮茶的习惯,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茶礼、茶道为主体的茶文化,茶成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赋予多种情感意义。清代学人重视“礼学”研究,是希望纠偏宋明理学余弊,以经学济理学之穷,将过于凌虚空悬的“理学”化入百姓日用生活可践行的“礼俗”之中,发挥儒学“敦化民风”的作用。因而,清人在研礼、制礼时,将茶有机融入礼仪之中,通过茶来传递行礼者的情感意涵,融茶入礼不但丰富了清代礼学研究的内容,而且使传统礼学不再是古书上一板一眼的文字记载,而是饱含情意、生动活泼、沟通天人、安身立命之学。

清人援茶入礼为茶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传统茶文化不在仅局限于煮茶、品茶、斗茶、论茶、以茶会友、以茶入药、颐养性情、参禅悟道,更增添了以茶献祭、奉茶尙飨、茶酒践行等内容,极大丰富了茶的文化内涵,传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清人意蕴礼仪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年龄的迷宫——清人年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论清人对红楼十二钗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筷子礼仪
《清人咏大石山诗》书法
礼仪篇(下)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