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隐性知识传递

2020-01-01 07:55赵嘉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隐性馆员图书馆

赵嘉丽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新郑 451150)

1 高校图书馆知识分类

按照分类标准不同,知识能够分为不同类型,从管理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主要是指通过模型、符号、文字以及语言等保存或者记录好的、便于异步和同步交流分享的知识,例如,网上的使用帮助、读者指南以及宣传手册等。隐性知识为通过隐藏于影像、图像和文字之间的知识,嵌入到世界观、价值观、个人经验以及个人信念中,难以察觉和传播的知识,例如,信息态度、语言使用技巧、读者经验等。隐性知识可以通过以下4 种方式进行传递: 第一,社会化传递,通过个人经验分享和交流传递隐性知识;第二,内化传递。在传递显性知识的过程中传递隐性知识;第三,融合,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传递;第四,外化传递,将隐性知识转变为明晰的显性知识完成传递[1]。

2 隐性知识的应用以及重要性

2.1 隐性知识应用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显性知识更加直观,通过各种直观的方式即可获取,而隐性知识无法通过常规方式获取,如观看、阅读以及学习等,而是通过长期的引导以及心灵的感受而获取,在实际生活中,隐性知识至关重要,其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个人的知识成长和经验积累具有重要价值和积极意义。作为现代化图书馆,需要注重隐性知识传递,馆员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要更加重视隐性知识传递,并且将各种技能融入平时的工作中,例如,文献检索引导技能、隐性知识应用技能、文章感悟和理解能力等。隐性知识能够概括为一些不容易分享和获取的 知识,例如,人文环境、读书氛围等,其属于隐性知识的一种,而如何将隐性知识融入读者服务中,是当前图书馆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2]。

2.2 隐性知识传递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政府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倡人们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和技能的重要场所,其在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从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角度分析,其更加重视显性知识传递,而忽视了隐性知识传递的重要性,传递以及分享隐性知识具有以下重要性:第一,促进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升,隐性知识传递需要所有馆员的共同努力,将其作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递和分享隐性知识,可以促使馆员不断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进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第二,提升读者群体素质,图书馆的宗旨是为社会提供阅读服务,提升公民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通过隐性知识传递能够促使读者群体获得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第三,推动图书馆的稳定以及可持续发展,图书馆属于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机构,但是当前高校图书馆在社会职能方面依然存在的一定的失位,通过隐性知识传递可以促使所有馆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提升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3]。

3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隐性知识的传递方式

3.1 按照主体划分

在分享和传递隐性知识中,按照主体进行划分是重要方式,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隐性知识共享和传递,其是较为直接的传递方式,如参观学习、交流共享、集中培训以及共同学习中;第二,读者和工作人员的隐性知识共享和传递,例如,在读者进行借阅中,工作人员对读者进行指导和帮助,可以促使隐性知识而二者的沟通交流中获得高效传递;第三,读者与读者的隐性知识共享和传递,例如,当前很多图书馆都建立了读者微信群组,读者通过线上交流或者线下活动等方式进行经验交流和知识讨论等,完成隐性知识的高效传递[4]。

3.2 按照客体划分

在隐性知识共享中,按照客体进行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读者在进行图书借阅中,通过学习掌握各种检索技巧或者阅读技巧等,完成隐性知识的传递;第二,读者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或者参考文献完成隐性知识传递,例如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相关信息、道德意识、信息意识以及文化意识等;第三,读者受到图书馆环境的熏陶而完成隐性知识传递[5]。

3.3 按照方式划分

在隐性知识共享中,按照传递方式进行划分可分为:第一,直接传递,读者之间或者工作人员之间利用网络、语言、行为等方式完成隐性知识春娣,其具有较强的效率性和直接性,能够快速完成知识传递;第二,间接传递,在各个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方式完成隐性知识传递,如异步交流、文献保存以及案例记录等,其具有较强的指导价值。

3.4 按照模式划分

按照传递模式划分主要分为分散模式和专家模式,其中分散模式主要是指点对点传递,包括馆员和读者之间、读者和读者之间、馆员和馆员之间等;专家模式主要是指对馆员或者读者进行集中培训,通过教学或者培训等方式完成隐性知识传递[6]。

4 影响高校图书馆在隐性知识传递的相关因素

4.1 缺乏管理经验

缺乏管理经验是影响高校图书馆在传递和输送隐性知识中的关键因素,图书馆在运营发展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通信网络平台,进而以平台为支撑进行隐性知识输送和管理,但馆员在开展管理中,忽视了隐性知识的传播和学习,导致读者在使用中,只有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才能发现隐性知识,图书馆想要实现隐性知识更好的传递,要对管理进行深度挖掘,开发隐性知识资源,而如何通过管理实现隐性知识的输送和传递,是当前图书馆所有工作人员面临的关键课题。

4.2 读者反馈较少

在高校图书馆的运行服务中,隐性知识传递属于小众的关注点和知识点,很少引起读者的重视和关注,基本不会有读者因为隐性知识服务向图书馆进行反馈,在缺少读者反馈的基础上,图书馆更加关注读者反馈多的方面,忽视了隐性知识服务质量。同时,根据相关调查统计显示,在馆藏资源中,很少有涉及隐性知识输送和管理的文献,成为读者的知识盲点。

4.3 缺乏系统研究

高校图书馆如何在读者服务中完成隐性知识的有效输送,是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课题,但是当前,图书馆在这一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其是导致隐性知识难以深度挖掘和有效转移的重要因素,隐性知识是高校图书馆知识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发挥图书馆服务优势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整理,难以发挥图书馆的作用,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4.4 馆员意识不强

馆员是联系图书馆服务和读者体验的重要纽带,其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与服务质量具有密切关系,同时也是影响隐性知识有效传递的关键因素。但是当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虽然更加重视馆员队伍建设,但是现有的馆员队伍无论从学历、能力、素质以及意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不足,对隐性知识有效传递缺乏重视,甚至一些馆员对于隐性知识概念都不甚了解,传递更是无从谈起。

5 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有效传递隐性知识的相关措施分析

5.1 加强隐性知识宣传

当前,由于关于隐性知识的文献和资源较少,很多读者对隐性知识缺乏正确认知,甚至很多读者都不知道隐性知识这一概念,高校图书馆在传递隐性知识中,要注重加强宣传普及,促使广大读者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并且从各项借阅活动中获取相关隐性知识。首先,学生作为高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群体,高校要组织馆员深入到学生群体中,进行隐性知识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促使学生掌握其概念;其次,在学生进行文件检索和检索系统研究中,引导其加深对隐性知识的应用和了解,并且获取隐性知识,将其转变为行动力;最后,对于社会服务群体,高校要通过网络资源的方式进行隐性知识教育,促使更多的社会读者了解隐性知识,并且在操作实践中掌握隐性知识。

5.2 优化服务质量

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社会职能,图书馆要立足于自身优势,将隐性知识有效传递作为优化服务质量的关键内容,积极引入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云计算技术等,不断优化自身的服务质量,满足当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实现隐性知识的高效转移和传递。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获取读者的阅读习惯、研究专长、阅读方式以及兴趣领域,通过对读者需求和习惯的分析,为其提供隐性知识输送服务;其次,当读者获取需要的隐性知识后,可以将意见反馈给图书馆,馆员根据读者的建议和意见对服务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根据不同读者的意见反馈,将更多的隐性知识有效传递给其他读者,完成隐性知识高效传递,同时,在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中,还可以实现隐性知识在不同读者群体中的间接传递。

5.3 增进读者交流

首先,想要完成隐性知识的高效传递,图书馆要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向和发展重心,将隐性知识作为服务的重点以及核心,促使更多读者信赖图书馆,扩大高校图书馆在读者群体中的影响力,实现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价值,增进读者交流是传递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高校图书馆在建立读者交流平台中,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构建立体式、网络化的知识共享平台,在交流平台下,读者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分享给其他读者,有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和传递。首先,开设现实讲座或者课堂,邀请读者来校参与其中,将自己在借阅中获得的技能、经验和知识分享给其他读者,同时高校还可以安排馆员进行隐性知识教育,实现知识传递和经验共享的一举两得;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成为当代读者进行经验交流的重要阵地,高校要结合当代读者的这一特点,利用互联网构建知识交流平台,促使读者更好的交流内心的经验与想法,有助于更多读者获取隐性知识和新知识;最后,在读者经验交流的过程中,馆员要积极参与其中,对于读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帮助读者解决在借阅中遇到的问题,馆员解答读者问题的过程,也是隐性知识转移传递的过程。

5.4 提升馆员素质

馆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与隐性知识服务质量具有密切关系,高校图书馆要认识到馆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采取相关措施和方式提升馆员的素质和能力。首先,隐性知识服务对馆员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具有严格要求,图书馆要积极从社会中招聘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才,不断充实以及完善馆员队伍,提升队伍的学历水平和能力水平;其次,定期组织现有馆员开展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要涉及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要求馆员规范自身的言行,用言语和举止进行隐性知识传递,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最后,为馆员提供经验交流和外出学习的机会。

5.5 加强资源建设

加强资源建设是完成隐性知识有效转移和传递的重要方式,更是交流和保存隐性知识的关键举措,虽然隐性知识难以通过符号、 文字和语言进行记录和表达,但是其保存和叙事方式,可以为隐性知识的有效传递提供支撑,因此,高校要利用隐性知识的这一特点,通过建设资源库的形式完成传递。首先,积极收集读者的个人信息,利用多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传递优势,实现隐性知识的高效转移,创建保存读者信息的资源库,帮助馆员和读者记录和储存隐性知识;其次,图书馆在完成资源建设后,馆员要结合读者信息进行服务创新,例如,针对读者的爱好、阅读习惯、兴趣等进行隐性知识服务,在独特的视角下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在服务中完成隐性知识的迁移与传递。

5.6 搭建信息平台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其已经在图书馆事业中获得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其作为隐性知识异步传输的重要途径,增加隐性知识传播和储存的同时,促使更加的隐性知识得以交流和保留。虽然隐性知识难以通过符号、文字以及语言进行记录和表达,但是利用保存和叙事等方式,可以更好地记录和传播隐性知识,搭建信息化平台是重要途径。首先,高校图书馆要成立隐性知识资源库,帮助馆员和读者记录和保存隐性知识,例如,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资源获取,图书馆记录下每个读者的阅读信息,并且为读者提供定制服务,可以促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专业成长,对自己爱好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其次,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促进读者和馆员的深度交流,并且在交流中完成隐性知识传递。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阅读成为当代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关键途径,高校图书馆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属性,在为读者提供节约服务中,要给予隐性知识传递以高度重视,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深化隐性知识服务,满足当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隐性馆员图书馆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图书馆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