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外宣翻译研究

2020-01-01 07:55冯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8期
关键词:铁人大庆跨文化

冯静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大庆精神诞生于20 世纪60年代,在“大庆石油会战”中成为在过去、现在及将来激励人们奋进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一部分。大庆精神囊括为民族争气、为国争光、爱国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创业、讲求科学、胸怀全局等内容,是奉献、创业、爱国、求实集中体现。铁人精神主要是对王进喜优秀品格、崇高思想凝练概括,该精神核心价值为求实奉献、爱国创业。基于此,为在新时代面向国际社会弘扬我国民族精神,探析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外宣翻译意义、过程、原则及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1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外宣翻译意义

1.1 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软实力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我国已然成为国际社会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全球治理中肩负大国责任,为国际社会和谐共荣贡献中国智慧。其中,“中国故事”是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凝华,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载体,为此在跨文化传播新形势下,我国需看清“两大局势”,把握时代变化条件及机遇,积极主动发声,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权、影响力,保障国际舆论真实,通过开展对外传播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良好国际形象,使国际文化中有中国精神理念的一席之地,为其他国家了解我国,与我国在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合作共赢铺平道路。基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构成一部分,为此需立足跨文化传播背景加强外宣翻译,继而达到讲好中国故事,增加国家软实力目的。

1.2 践行文明互鉴理念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践行文明互鉴理念,通过“文明互译”搭建多国文化交流互动桥梁,在互学互鉴、开放平等、包容相待、互相尊重基础上,通过外宣翻译做到母语通心、翻译通话,面向国际社会更好的介绍中国,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更加立体、真实、全面,为不同观念、风俗习惯、衣食住行、礼仪规范、民族意识、科学知识、艺术形态碰撞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均有所体现,它作为创造之美、思想之美、文明之美的凝练,是我国乃至人类精神瑰宝,亦是人类智慧及劳动积淀,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需立足跨文化传播背景,做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外宣翻译工作,旨在践行文明互鉴,助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和平相处、平等交流。

1.3 拓宽中国精神传播途径

中国精神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复兴中华过程中所弘扬的精神,该精神核心为爱国主义,发展动力为改革创新,融入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思想,积蓄中华民族复兴能量,贯穿我国文化演进历程,在我国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民族凝聚力,能展示我国软实力。中华文化传统具有独特性,为使国际社会得以了解中国精神,需提高外宣翻译质量,通过翻译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用其他国家及人民群众能够接纳、 理解且可产生共鸣的形式诠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并被有关精神所感染,以翻译为纽带,拉近我国与他国之间的距离,从术语特征、感情色彩、词汇深意角度出发扩宽中国精神传播途径,满足新时代我国文化传播需求。

2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外宣翻译过程

2.1 前期准备

翻译分类及语言较多,月均翻译量较大,为保障翻译质量、速率不受影响翻译人员需做好准备,在翻译经验加持下理顺程序,保障校对、翻译、处理、排版按部就班,根据翻译需求可组建翻译团队,分配团队翻译任务,规设翻译标准,确保翻译工作具有条理性,组内成员相互配合完成翻译任务。负责外宣翻译工作人员需率先统筹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从知识背景、心理预期、认知能力等角度出发,制定外宣翻译方案,明确外宣翻译目标,梳理外宣翻译思路,为达到外宣翻译目的铺平道路。前期准备需围绕中国政治特色话语、汉语结构、石油产业术语、精神特点等方面做好语言处理。做好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相关译文、文献、纪念馆实物、馆藏英文语料、展馆英文简介等资源统筹利用准备工作,确保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外宣翻译有据可依[1]。

2.2 译中过程

为保障翻译后的语言优美、通顺、准确,翻译工作者需在雅、达、信前提下开展译中工作,实现语言信息科学转化目标。除翻译语言文字外,铁人精神外宣翻译还需从符号、 图片、 视频等角度出发进行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保证语言表述标准、规范、准确,无逻辑问题、结构混乱问题、文理不通等问题。在外宣翻译过程中会在地区文化特征、地域风土民情、时代政治特点、石油会战价值、石油专业术语等方面碰到阻力。为展现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实质,面向国际社会输出并不过时的价值观念,从文化、思想、政治角度出发体现我国文化独特魅力,需在翻译过程中多做比较,剖析英文平行文本,结合跨文化传播实际情况落实文化转换目标。

2.3 译后校验

为使国际社会对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深意的解读更具有效性,搭建“文明互译”桥梁,达到跨文化中国精神传播目的,需在翻译结束后做好校验工作,确保有关文化、 思想及政治等内容翻译到位且不会产生异议,同时根据外宣翻译反馈改进译文内容,调整翻译对策,确保外宣翻译“以终为始”,立足新时代复盘外宣翻译全过程,找准进一步校验立足点,使中华精神翻译质量得以提高。

2.4 经验总结

当前翻译方法不断创新,先进技术、软件、系统、模板在翻译中的应用频率随之增加,客观上为外宣翻译工作给予支持。为保障新理论、新手段、新资源在翻译过程中的应用更为有效,解决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翻译难题,需积极总结翻译经验,提高翻译质量。时代在发展,外宣翻译能力有所提升,同时跨文化传播目的需根据国际局势予以转变,这就需要我国在完成跨文化外宣翻译任务基础上,立足新时代总结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翻译传播经验,为我国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走出国门、 走向世界给予支持,在经验累积前提下加强专项研究,旨在不断提升我国外宣翻译能力[2]。

3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外宣翻译原则

3.1 突出重点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仍然在新时代发挥积极作用,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进行外宣翻译需紧抓该精神精髓,如我国革命精神、王进喜个人品格、王进喜生平事迹等,继而找准翻译资源统筹立足点,在充实翻译资源前提下筛选重点,完善外宣翻译体系。为使外宣翻译直中要害、简洁明了、主题鲜明、目标突出,需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用精简的语言描述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使阅读翻译内容的对象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走进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世界,体悟有关精神内涵,了解中华文化理念,避免受冗余内容影响,模糊外宣翻译重点,继而使跨文化传播背景下外宣翻译更为有效。

3.2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主要是指根据实际对象探寻事物内在关联及发展规律并揭示事物本质的思想及方式方法。虽然王进喜的生平事迹值得称颂,是国家建设的功臣,但为规避个人崇拜主义消极影响,需实事求是精确解读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保障有关精神在新时代不走样、 不变味。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外宣翻译受20 世纪60年代政治背景、地域文化、经济局势、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那时我国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生活物资匮乏是客观事实,除此外宣翻译需践行“实事求是”原则,避免为歌颂铁人精神大庆精神翻译与事实不符内容,使我国外宣翻译成果能够得到民众的认可,精准再现特殊历史时代背景下的中国精神,使国际社会能够更好体悟中华精神内涵。

3.3 通俗易懂

各国文化观念、认知体系、知识基础、情感态度、社会环境各异,对同一精神的解读亦存在偏差,为拉近各国文化距离,在精神情感上产生共鸣,需贯彻通俗易懂原则,减小精神文化交互误差,发挥译文翻译积极作用。我国文字结构特殊,通常情况下用成语就可以代表英文一句话甚至几句话,为避免外宣翻译内容生僻难懂,无法拉近各国距离,需根据国际社会文化特点、理解能力践行“通俗易懂”原则,做好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外宣翻译工作,在通俗易懂基础上赋予中国精神深意,增强中国精神及传统文化国际社会影响力[4]。

4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外宣翻译策略

4.1 语义补偿翻译

语义补偿翻译以补偿机制为依托发展而来,基于该机制受语言、层次结构等因素影响,为此语义补偿需结合现实需求做出调整,将本国语言与他国语言关联在一起,通过对照补偿语义元素达到翻译平衡目的。在翻译时需从译文认知背景、知识背景、历史文化背景、 心理等背景出发紧抓影响外宣翻译成效因素,立足跨文化传播背景,通过语义补偿使国际社会能够对中国精神、文化、思想、政治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基于多数西方民众首次接触外宣译文,对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丝毫不知,无法充分理解翻译内容,为此需通过语义补偿针对特殊词语进行补充,避免产生歧义,以“iron man Wang”为例,若在“iron man”后面不加上 “Wang”,受众很难了解王进喜品格特征,继而有效提高外宣翻译质量。

4.2 内涵对应翻译

在翻译实践中“等值翻译”是较为理想的标准,旨在保障表达内涵与表达形式高度统一。然而,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如何实现“等值翻译”目标,成为外宣翻译需解决问题之一。立足跨文化传播背景,需将文化接受、理解、认可、深思摆在重要位置,继而将翻译视为搭建在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实现文化传递目标。这就需要增强译文内容接受性、可理解性,使受众能真正理解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含义,赋予跨国文化传播可行性、可能性。

4.3 源语言保留翻译

源语言是翻译专业术语,其概念与目标语相对,利用源语言能传导得出另一种语言。汉语较为精炼且意义深远,成语在汉语表达中应用较为广泛,在描述铁人精神时用到实事求是、艰苦创业、胸怀全局等精简词语,客观上为有关精神外宣翻译增加难度。运用意译法容易破坏我国文字结构平衡关系,使韵律节奏、语言力道随之受到影响。运用直接翻译方法,使汉语与英文一一对应,会出现“中式英语”语法、句式结构等问题。伴随跨文化传播活动不断发展,我国在顺应国家社会文化发展潮流提高翻译有效性基础上,中国文字结构对英文亦产生影响,为体现我国语言形式、文化内涵、文化自信奠定基础,例如将好久不见翻译为“long time no see”已经被国外友人所接纳,客观上为中国精神源语言保留翻译提供有利条件。在描述王进喜时用到“三老四严”这个词,用以描述王进喜作为老实人对革命事业的支持,其中“三老”主要是指老实办事、老实说话、老实做人,“四严”主要是指严格要求自己、严肃对待工作、组织纪律严密、纪律严明。为使外宣翻译效果更优,将“三老四严”翻译为“three old ways and four strict”同时用汉语拼音即“san lao si yan”标注在后,通过保留源语言使我国铁人精神内涵、 文化特点及精神风貌得以保留本真并全面展现出来,规避外宣翻译异化消极影响,提高我国外宣翻译质量,同时跨文化传播背景下翻译对策需灵活予以应用,如在运用源语言保留翻译方法同时运用直译法等,继而做好外宣翻译工作,赋予该工作灵活性,为我国增强国际社会精神文化影响力给予支持[5-6]。

5 结语

综上所述,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在过去、现在及将来永不过时,是国家文化精神一部分,为做好该精神外宣翻译工作,需立足跨文化传播背景,践行通俗易懂、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原则,提高该精神前期准备、翻译及经验总结有效性,旨在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家软实力,践行文明互鉴理念,拓宽中国精神传播途径,提升我国文化国际社会影响力,立足新时代助推外宣翻译活动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铁人大庆跨文化
寻访铁人精神之旅
讲价
国之大庆,成就报道如何“融”新出彩
铁人远去,侠之终结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从铁人文化体系的形成看铁人文化的繁荣
敬呈大庆1202英雄钻井队
“铁人精神”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