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文化与国际话语权的构建

2020-01-02 04:40戴明涛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话语权传统

戴明涛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国日益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与国家实力提升相比,中国国际话语权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与增强。西方国家出于传统的霸权优势,依然掌握着国际话语的主动权,并且时常利用其话语权优势渲染“中国威胁”“中国崩溃”等谬论,并时常以人权、言论自由等为借口干涉中国内政。由于社会制度与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的差异,中国的治理模式与社会模式与西方社会话语体系并不一致,单纯以西方话语解释中国,难免陷入盲人摸象的局面。因此,在中国复兴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打破西方在社会科学及国际舆论的垄断显得尤为重要。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国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总结以及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哲学思想,在新时代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有机结合,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时代赋予整个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与使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中国的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也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相符的因素,形成不同社会体系间的理论认同。

1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时代背景与必要性

研究国际话语权,首先需要对其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在当今世界,国际话语权是指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传媒等诸多国际领域的覆盖与定性,制定评判标准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使其他国际社会参与者自愿和被动接受其舆论导向的一种哲学社会科学影响力。可以这样说,国际话语权直接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正日益成为各国文化实力竞争的战略高点。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社会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工业国家的崛起,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不仅重新界定了国际势力格局,而且使强盛国家的社会科学理论成为了弱国社会发展的“标准答案”。任何政治观点的产生都有其经济方面的依据,西方的国际话语体系的产生,与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个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及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经历长期斗争和艰难探索之后由人民做出的历史选择,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了强调人民主体性的政治模式。在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中,没有任何实体可以凌驾于人民之上,同样,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广大人民的先锋队,始终将实现人民利益作为自身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便与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显得格格不入。

十八大以来,构建、发展中国国际话语权成为学者及政府研究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思想宣传工作的重点是要提升国际话语权,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全面客观地阐释中国的发展道路,解释中国独特的制度模式,系统完整地阐发中国发展与世界和平稳定的关系。要做到这些,首先就要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用行之有效的理论与观点驳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诬陷,解释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独特性,让广大发展中国家了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同时,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来看待世界,处理好各种国内问题与国际矛盾,并运用好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对外做好宣传工作,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发展,打破长久以来西方恶意创造的中国的固有印象和对中国的种种误解,破除西方话语体系为中国设置的种种陷阱,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2 中国优秀儒家文化的重要作用及广泛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乃至整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中国作为具有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同样诞生了极为丰富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着博大精深、取之不尽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跨越时代的社会理想。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繁衍与传承之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和哺育了一代代中国人,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整体的价值观、人生观。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实践紧密结合中,传统文化迸发出令人瞩目的时代光辉,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了思想源泉与理论支撑。

儒家学说起源于春秋时期,历经百家争鸣与孔老之争,最终在汉代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导思想。其倡导恕、忠、孝、悌、仁、义、礼、智、信,核心是内圣外王,正如《大学》中提到的那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为儒学中的内圣范畴,即通过修养自身成为圣贤。“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王范畴,即在传统社会中推行王道思想,最终实现大同社会的政治主张[2]。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所属的年代因为礼乐崩塌和各国的连年征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并带领学生周游列国。孔子围绕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要素,逐渐构建起完整的道德思想体系。战国时代,儒家最为突出的代表是孟子。他主张仁政,也是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中国思想家。在继承孔子仁政思想的前提下,开始周游列国,向各个诸侯王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便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并通过内心的自省来维持和提高。在政治方面,他主张王道与仁政,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为政者的重要职责便是为人民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到了宋朝,程朱理学成为儒学的主流,并逐渐取得了官方地位。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收并蓄佛教、道教的思想精华,进一步完善了儒学思想中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明中叶,儒学著名思想家王阳明对程朱理学进行了批判,创立了哲学观上与之完全相反的心学,以主观唯心主义取代客观唯心主义。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儒学思想逐渐与当下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相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吻合,迸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儒家思想在东亚范围内都存在着广泛影响。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等国家历史上都或多或少地接受了儒家思想。儒学在公元五世纪传入日本,在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便是按照儒家思想具体规划和实行的。到了德川时代,日本幕府为了加强统治,将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儒学也就成了日本社会的官方思想。同样的情况在东亚其他国家中也都有体现,可以说儒学在整个东亚各国都具有十分深厚的社会基础。自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以来,中国已经在100多个国家设立了1600多所孔子学院,有210万注册学员。孔子学院秉承“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可以说,博大的儒家思想也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建立提供了内容基础。

3 以儒家文化促进中国国际话语权软实力提升

诚然,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确实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所倡导的自由民主法治成为了各个国家学习与效仿的目标,但是笼统地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作为处理本国社会发展问题的标准,则在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理论观点。国际话语权的建立,不仅需要以强劲的国家实力作为后盾,同样需要加强以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话语为主的国际话语权软实力。随着对传统文化各方面研究的深入,将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凝聚力、号召力与话语权建设紧密结合,在各种公共外交领域、人文交流领域,在同西方价值观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中国话语的公共影响力[3]。

3.1 以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对巩固统一的中国、维护社会稳定运行、促进多民族的融合团结、抗击外来势力侵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后,仁人志士开启摆脱奴役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这一时期,西方各种思潮加速涌入中国,也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甚至一度成为部分知识分子文化批判的对象。但是无论何种思想在中国社会占据主导,儒家思想的影响依然深深地印刻在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之中,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也正是在儒家文化的哺育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无数辉煌灿烂的思想结晶,也涌现了诸多体恤民众、针砭时弊的仁人志士。儒家文化提倡的仁与礼自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体现出一种普适性理论观点与价值导向,其思想中关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探讨、人民与领导者的论述、社会发展模式的构想等,都对现在的中国乃至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儒家文化的精华是能够被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探索出符合广大人民利益、充分反映现代社会诉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在21世纪初,我国就将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和底色加以肯定与确立,明确提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要求。文化自信也正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所孕育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可与积极践行,是坚定自身道路与发展模式的底气所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创造了无数传世典籍,共同铸就了中国绚烂多彩的文明长廊,也在根本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础,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强大凝聚力。深入挖掘儒家文化并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能为解决当今世界的诸多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将儒家文化作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理论来源之一便具备了独特优势。

3.2 加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

21世纪是人类文明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各种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各种哲学社会科学学说百舸争流,竞相迸发。与近代兴起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不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是礼与仁,即通过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并将小康社会与大同社会作为层次划分标准,以小康社会作为较低政治目标,以大同社会作为最高政治理想,对后世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想家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孔子将道义看作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但又辩证地指出追求道义并不否认物质生活对人的重要性,需要在符合道义的基础上去获得,孔子关于富贵与道义的辩证思考仍具有十分珍贵的借鉴意义。在个人观念塑造上,儒家文化强调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具有普适意义并能够被世界各国广泛理解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在人民与统治者关系上,孟子提出了著名的民贵君轻的论断,认为只有统治者充分体察民意、尊重民心才能维护国家的繁荣与稳定。民本思想不仅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廉洁政治的清流,而且和当代世界主流的政治价值观相符合,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又一伟大思想成果。儒家文化不仅在古代成为东亚各国文化的主流,更为当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通过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新的发展道路。加强儒家文化的世界传播,增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交流,将“天下大同”的理念拓展到对外工作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向世界展现中国,提升外部世界对中国文化脉络、社会制度的认识。在世界各地建设的孔子学院,不仅使中华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世界主流价值观与舆论氛围之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中华文化将会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高贡献巨大的能量。

3.3 以大国风采弘扬优秀儒家文化,构建国际话语权

儒家文化提倡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世界文化是多彩而平等的,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化的繁荣发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国际场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述具体国际问题,深刻论证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在逻辑及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面对当今世界地区发展不平衡、国际治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习近平适时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阐发“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开创了新时代中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也在国际上加强了中国声音与中国理念。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标志,也见证着古代各国的和平合作、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借用丝绸之路的符号,在2013年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伟大倡议,将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传递到世界各国,作为一个担负世界和平与发展重任的大国,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沿线各国发展的诉求,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胸怀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国家理念。当今世界各国经济日益紧密,和平与发展的大势虽并未改变,但是各种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环境问题、贫困与饥饿、单边主义等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源于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逐渐被各国所接受。2017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全面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出当今世界已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各国在发展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应兼顾到其他国家的合理关切,推进国家间民主化进程,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思路。中国各项理念的成功提出与积极响应也证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所具备的强大亲和力与感召力,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而且也为传递中国声音、推动构建中国国家话语权提供强大支持。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日益接近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口。新时代,中国在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应着力构建与自身国家地位相符的国际话语权。通过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探索构建现代人文精神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促使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立足国情,吸取历史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广泛构建国际话语权,为中国的进一步复兴和发展提供强大文化动力,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话语权传统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中国儒家文化视角下的跆拳道运动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