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鼻腔扩容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性

2020-01-07 03:29杨武峰
关键词:鼻甲鼻中隔鼻炎

杨武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96605部队医院五官科,吉林 通化 134000)

临床中,慢性肥厚性鼻炎较为常见,其发病主要原因在于患者鼻粘膜下层出现增生,属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自身呼吸功能将受此病影响,在其睡眠过程中出现打呼噜,睡醒后头昏脑涨等症状,与此同时,该疾病可有效促进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病率,对其生活质量存在严重影响,因此,对慢性肥厚性鼻炎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具有现实意义[1]。本研究针对鼻内镜鼻腔扩容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有效性展开探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抽选解放军部队医院五官科接收的6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患者入选时间为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按照单双号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0例。研究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8:12,中位年龄(37.89±1.23)岁,参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17:13,中位年龄(37.65±1.46)岁。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信息,其差异呈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给予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治疗方式为:采用浸有 0.1%肾上腺素及 1%丁卡因的棉片进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并自下鼻甲从前向后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使用下鼻甲剪剪除肥厚的黏膜,如果下鼻甲骨质肥大,应同时剪除骨质部分。术后鼻腔填塞膨胀海绵,48小时后取出。

将鼻内镜鼻腔扩容术治疗应用于研究组患者中,主要表现为:①下鼻甲外移固定:骨折下鼻甲骨根部,并将其移向鼻腔外侧壁,使总鼻道得以开放。利用0°鼻内镜与切割吸引器对患者下鼻甲黏膜进行刨切,缩小肥大下鼻甲,完成扩容,在此过程中,发现患者存有下鼻甲骨至增生情况,对其部分骨质予以切除,术后,患者后鼻孔应得以充分暴露,总鼻道宽度应大于5毫米,同时,应保证鼻甲黏膜完整性。②鼻中隔成形术:在手术过程中,保留骨性支架与软骨的支撑功能,处理致使鼻中隔偏曲的异常张力,进而使鼻中隔本应存在的生物力学作用得以恢复,对于单纯性鼻中隔棘突患者,应将棘突位置给予去除,对其切口不进行缝合处理。③中鼻甲内移固定:在鼻内镜引导下,剥离患者中鼻甲根,并移位于内侧,为促进患者中鼻道宽度,将膨胀海绵置于患者中鼻道内,术后保证患者鼻甲下缘与鼻腔侧壁相差短于5毫米。④钩突、筛泡处理:若患者存在钩突、筛泡问题,应对钩突予以切除、开放筛泡,进而保证患者鼻腔通气性。

1.3 观察指标

对比组间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患者鼻腔通气功能恢复正常,中鼻甲显现,鼻中隔、鼻底、下鼻甲距离少于5毫米;有效:患者鼻腔通气功能与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中鼻甲显现,鼻中隔、鼻底、下鼻甲距离等于5毫米;无上述指征为无效,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总有效率[2]。

1.4 统计学分析

组间患者相关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采用x2检验。差异呈P<0.05时,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30例患者中,显效21例(70%),有效8例(26.7%),无效1例(3.3%),总有效率为96.7%,参照组30例患者中,显效15例(50%),有效7例(23.3%),无效8例(26.7%),总有效率为73.3%,经统计学分析得知,研究组临床疗效更为优异,与参照组相比,差异呈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临床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为主,不同治疗方式,效果差异显著。传统手术治疗操作简单,但对下鼻甲黏膜完成性破坏力较大,鼻腔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当前临床中,主要以鼻内镜鼻腔扩容术治疗为主[3],该种手术方式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对其病变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有效保留鼻腔粘膜完整性与鼻腔功能性,促进患者通气,减轻上气道阻塞,效果显著。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说明对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实施鼻内镜鼻腔扩容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通气功能,增加鼻部美观性,促进患者预后,临床应广泛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鼻甲鼻中隔鼻炎
慢性鼻炎鼻窦炎伴鼻息肉手术中鼻甲的处理研究进展
2种不同中鼻甲成形术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分析
歪了的鼻梁尽早正过来
万物复苏话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法
中鼻甲垂直部长度和鼻窦炎病变程度关系探讨*
鼻中隔偏曲对侧下鼻甲骨角度变化的CT分析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滴香油治过敏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