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眷眷故乡情

2020-01-07 18:13刘泉锋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0年4期
关键词:灵宝炉火西瓜

刘泉锋

在我们灵宝,有一狄姓家族故事多多,前追几代人,有军官,也有县长,子嗣光宗耀祖,确令当地人羡慕不已。

狄家后代狄树强是我的同事。2006 年我初到现单位时,他尚默默无闻,2013 年后,忽写开了文章,还成了灵宝市作协秘书长,实在让我感到意外,我便开始近距离读他和他的文章。恍惚间就到了2019年6 月,他突然送来一本《塬上塬下》,把近年来写的文章结了集,这让我不得不刮目相看,又有点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想通了,狄家人都要强,狄树强四旬后开始弄笔,便是大大发扬了这股子要强劲儿。你看他的名字,“狄树强”嘛,似乎决定了他会这样行动。

狄树强出生在豫西灵宝现在的大王镇,尽管家族名声显赫,但他父亲却是一个本分的普通农民,年轻时靠烧火打铁谋生,辛辛苦苦把几个孩子拉扯大。狄树强后来上学参军,又参加了工作,从农民变成了一位国家公务人员,都是长辈辛勤培育和自己努力所致,所以他的散文几乎都是在“回头看”,看父亲、看母亲、看亲戚、看乡亲,都是在追忆过去那段渐行渐远、艰苦难忘的生活。单凭这一点,他的文章就接地气,可读性强、可信度高,起码唤起了人们对故土的热恋,对父辈的尊重和敬仰,对生活的热 爱和激情。这些不仅仅是他生命中的烙印,也是我们古老的灵宝一段永远抹不去的历史。

读他最早的文章是那篇《消失在尘埃里的千层底》。这篇文章彻底勾起了我的儿时记忆,备底料、做鞋样、纳鞋底、固鞋帮,把母亲做鞋的一道道工序详尽描述出来,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真实生动,画面感极强。细想一下,如果没有那种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没有对看似平常琐碎事敏锐的感知与领悟,没有那不厌其烦的描述和诉说,文章绝不可能有如此动人的效果。而更重要的是母子间的那份情深意长,母亲的“一双手跟砂布差不多”,让千万乡村慈母的坚韧与不屈跃然纸上。狄树强写道:“穿过许多鞋,还是母亲的千层底最为亲切熟悉,最为舒适坦然。走过许多路,每一段路,都在母亲的叮咛和祝愿里走得刚毅有力,从容坚定。”这是母爱的赞美诗,是人生的咏叹调。

《熄灭的炉火》是狄树强写给父亲的文章,追忆了父亲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干上了铁匠的营生,支撑起一个温馨的家。风箱拉得啪啪作响,炉火通红呼呼生风,父亲佝偻着腰,红彤彤的脸庞涂满了炉火的亮光,高大的背影投放在墙壁上,占去了屋子的半个空间。大锤小锤,叮叮当当,无数次的锤敲和锻打,让一段段废铁料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铁具。铁器的淬火,人生的砥砺,给读者留下永恒的记忆。

《塬上塬下》这本书共收录了狄树强近年来写下的近70 篇散文,都是童年的记忆、故乡的回忆。他把故乡的饮食文化徐徐道来,如《妈妈的浆水面》《酸滚水》《一生凉粉》《红薯粉条》《五月甑糕飘香》等,都是我们从儿时吃到现在且永远无法忘怀的灵宝小吃。他写的《南岭头上的西瓜园》《古庙油坊》也都是我小时去过的地方,西瓜园里偷西瓜,到油坊混吃一片油炸馍,小时候哪个农村小娃子没有干过这种“勾当”?现在都成了吾辈“炫耀”的资本。他的《狄氏姐妹》系列散文才是抖家底之作,描述了百年狄家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的人生经历。庞大的家族似一棵盘根错节的大树,枝、叶、颈、蔓缠绕一起,不同的面孔,不同的禀赋,屹立在辽阔的黄土塬上,演绎着一曲苍歌。

常言文如其人,狄树强朴实、真挚,是一个同事、朋友喜欢结交之人。之所以为他写上这段文字,不仅仅出于我们对文学有着共同的爱好,更因为欣赏他的性格和人品。读其文就是读其人,读其人就是读故乡,而故乡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真诚希望狄树强能伴着文学、伴着故乡一直走下去,向更高更深的层次迈进。

这算是我对树强兄弟的真诚祝福吧。

猜你喜欢
灵宝炉火西瓜
基于河南省道S250线灵宝—朱阳段改建工程的地质灾害特征研究
属于冬日的褐
大小西瓜
灵宝人大:认真履行“两个机关”工作职责
炉火
十二月十九夜
当夏天遇上西瓜
午后
我家娘子是把剑
巧切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