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生命意义 弘扬利他精神

2020-01-08 13:55王一方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9期
关键词:利他行为敬畏医学

文/王一方 耿 铭

或许,你是刚刚作别“千日辛劳苦为伴”的中学,初次迈入“日思夜想意缠绵”的医学院校的莘莘学子;或许,你是因新冠疫情好转,重返校园的在读医学生。无论你是初次踏入、还是重归医学校园,你们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开启了人生崭新的篇章。你们选择了一个与生命结缘的职业,以此为起点,无论今后是学知识还是谋生计,注定一生都离不开生命这个话题,注定一生都与生命结缘。“新冠无情人有情”,新冠疫情带给我们众多的冲击,更叩响了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深度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心门。

生命是医学的母题,医学的对象是生命。选择了医学,无疑也就选择了一条关注生命(真相、真理、真谛、真如),继而深入认识生命本质、探究生命规律的研究之途,选择了一条关怀(救疗、拯救、救赎)生命的职业之路。诚然,生命是医学探究的对象,医学的一切目的和意义都是为生命而设立的,离开了生命的追求,医学就毫无价值。全民抗击新冠病毒,就是拯救那些正在遭遇危厄的生命,护卫那些被危厄可能威胁的生命。

生命是什么?生命为什么?

人的生命从何而来,到何处去?因何而来,为何而去?如同永恒的哲学母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令我们苦苦追寻。

玄思生命,其意有三,其所见者为真相,其所思者为真理,其所悟者为真谛,在可所见的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之外,更有生命哲学,生命伦理的所思,还有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不断追索和感悟。学问是一架秋千,也是一个钟摆,沿着宏观-微观-宏观,抽象-具象-抽象的路径,先感悟生命,然后深究生物规律,然后回过头来重新认知生命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理解生命的悖论。生命是蛋白质(基因)的存在方式,生命又将超越蛋白质(基因)的存在方式。生命是如此脆弱,生命又是如此坚强。生命如花,倏忽兮如朝霞般绚烂,瞬目兮似秋叶般凋零;生命如歌,同样的生命音符谱写出的是不一样的旋律,同样的生命节奏演绎出的却是不一样的生命感知。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无常的。此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疫病-死亡”(意料之外)与“高龄(衰弱)-死亡”(意料之中),都是生命的表征,前者是非命,后者是宿命。命是什么?照老子的逻辑,可分为常命与非常命。常命好理解,生生不息,日日新生,却终也难逃生老病死的窠臼,古人视之为不可违的“天命”,或是冥冥中操控人生的“命数”,所谓顺天命,就是服从命数,从心理上接纳,也叫认命,最终是接纳死亡的降临。非命有二,一为无常生命(死于意外事件),二为超常生命(年过百岁而动作不衰),基本立场都是逆反命数,信奉运气,要颠覆常命,服从命运。我们常常参悟植物的生命荣衰,大部分植物春华秋实,夏荣冬枯,种子入泥,等候春讯迎来生命的崭新周期。铁树开花,昙花一现是生命的奇观,胡杨不朽,时逾三千年,却是生命的奇迹(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人的生命与动物、植物生命无异,其存在形式有二:生生不息(循环,轮回),出生入死(向死而生,生寄死归)。但自然史上盛其一时的恐龙却在某一刻集体消亡了,不少已经在这个星球上存活数万年的珍稀动物灭绝了,大自然无所不在的是生命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人与病毒的较量不过是其中一个小插曲。

人类历史上,战争、瘟疫、动乱、饥荒被称为四大生命无常之源。其特征是大规模,无差别的死亡。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牺牲人数高达4 500万,如果追溯鸦片战争以降中国历次抗击外辱及内战的伤亡,则是一个巨大的灾难黑洞。回溯距今最近的一次大瘟疫是1918年的流感(命名为“西班牙流感”是误传,如果一定要追溯发病源头,应该称之为“美国堪萨斯流感”),死亡人数超过5 000万。值得庆幸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并未出现这样的大规模、无差别死亡。虽然其发病率不低,全球感染人数已过千万,传染性也不弱,一次无防护的聚会,其密切接触者就可悉数染病,无人幸免,所幸其烈度并不高,造成的死亡比例还不算很高。但需要我们看到的是凶险的背后隐藏着个体自律与自由的张力,需要我们认识到的是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迢迢征程上,还会遭遇更多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无论是疫病,还是战争,或许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大的牺牲,需要我们准备好的是毛泽东同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智慧和力量。

利他情怀滋润生命之花

医护本质上是为人类生命品质、生命尊严服务的践行者,任何高新技术也只不过是服务的工具而已。对于生命救疗的实践者(医护)与预备者(医学生)而言,其职业生命的核心价值是利他人格,抗疫精神中,凸显出医护人员闪光的利他品质,既是职业精神(白求恩精神)的惯性驱动,道德感召,楷模引领,也是新形势下利他价值的全新诠释。

在人类进化的长河里,利他主义总是超越时代的,它帮助人们妥善处理好“利己与利人”的关系。因为利他不仅是一种情怀,还是一种道德姿态,由此可以获得更多的职业尊严,赢得一份社会尊重。利他可以产生一种心流(福流)效应,获得难以言喻的职业幸福感。利他是有道德的利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先利他,后利己,以利他获得社会的尊重与爱戴。

在达尔文看来,自然选择进程中,利他行为与个体利益最大化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利他行为只发生于亲缘个体之间,非亲缘个体之间很难产生真正的利他行为。于是,学者将利他行为分为三阶段(三分法),其一是亲缘性利他,其二是互惠性利他(有道德的利己,又包含直接互惠,间接互惠,如口碑、名誉回报),其三是纯粹性利他(无血缘关系,无期许回报)。

白求恩精神就是一种纯粹的利他精神。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称之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庚子年二、三月,新春伊始,新冠疫情扑面而来,肆虐横行,武汉封城,江城告急!面对大灾大难,面对生死考验,42 000多名白衣执甲的逆行者以勇往直前、不计生死的精神,疫情不灭、坚守不退的执着,以“惊天地、泣鬼神”的援鄂医疗行动,昭示了这一份“纯粹的利他精神”的价值。他们的行动,重新唤起了我们全社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类情怀,再次激活了呵护生命、维护每一个孱弱生命的人间大爱,再次激发了医护勇者以命搏命、救助疗愈生命的崇高的职业使命感。

白求恩和白衣执甲的逆行者们,用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怎样活才纯粹,怎样才能一以贯之的心地纯粹,首先是一种神圣感:生命神圣,医学神圣,医者神圣。有神圣感才有使命感:医学教育是有使命召唤的教育,医者必须使命在肩,把百姓的健康扛在肩上,像战士一样使命必达。其次是敬畏感:敬畏生命,敬畏疾病,敬畏生死。还要有悲悯感:常怀恻隐之心,怜悯之心,垂怜之心,帮助患者和家属,化悲伤、悲情为悲壮、悲怆。唯有肩扛神圣的使命,心怀敬畏的悲悯,才能将利他之精神化作关怀生命之手,化作维护生命尊严的玉液琼浆,滋润每一个生命,让每个生命的花朵尽情地绽放!

猜你喜欢
利他行为敬畏医学
组织中利他行为的可持续性及其前因机制:基于主动性动机视角*
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受益人利他行为的影响:基于道德补偿的视角*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