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自读课文的特征教自读
——以《一颗小桃树》为例

2020-01-08 14:17杨小侠
科学咨询 2020年34期
关键词:托物言志桃树

杨小侠

(重庆市荣昌中学校 重庆 402460)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自读课文都处在尴尬的境地。教师的重点大多放在教读课文上,因为那是“必教”的教学任务,而自读课文则被教师主观定义为“选教”篇目,往往在课时不够时“自生自灭”。学生也由于缺乏教师引导和学习习惯养成而忽略自读课文的自读。

然而,统编教材推进“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这是语文教材编写体例的创新。“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特点鲜明,教学价值多元,存在多样教学策略与路径的开发空间。经过三年统编教材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按自读课文的特征教自读。

今年5月,笔者参加了区骨干教师同课异构活动,执教了七年级下册自读课文——贾平凹《一颗小桃树》,以此为例谈按自读课文的特征教自读。

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7-9年级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颗小桃树》是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贾平凹,文本体式为抒情散文,内容为用一棵小桃树的成长来寄托作者的情感与追求。

为了抓住自读课文的特征去教,避免把自读课文教成教读课文,也为了让学生对自读课文的学法有更深的体验,笔者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参考了单元要求、自读提示、课文旁批和文本体式四个方面备课。

(一)单元目标要求

本单元要求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托物言志”手法,从上一单元《陋室铭》《爱莲说》到本单元《紫藤萝瀑布》都是“学”的过程,而本文之后六单元课文里均未出现该手法的踪迹,故可让该手法在本册学习中画个圆满的句号,用这篇自读课文训练学生对“托物言志”手法的“习”与“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自读课文“阅读提示”

本文“阅读提示”中有诸多提醒:“文中叙述了小桃树的‘身世’,同时暗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充分表明,“树就是人,人就是树”,故“树人合一”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抒情散文的文本体式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诗文中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作者的情感。无论是他对小桃树的来由、发芽、长大、开花以至横遭风雨的叙述,还是各处的具体描写(如写桃树在风雨里“哆嗦”“挣扎”,写花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都饱含着深沉的感慨和寄托,真情洋溢,感人至深。”可见,作者的抒情思路建立在对小桃树成长各阶段的若干描写上。故落实品读小桃树的描写及方法有助于准确理清作者抒情脉络,也有助于学生通过文本最大程度接近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避免解读错误,符合“依据文本体式而教”。

(四)课文旁批

课文共5处旁批,每处旁批内容都指向引导学生紧扣“树就是人,人就是树”。如第二处旁批:“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即指向教法与学法——“抓特征,明情感变化”。

四、学情预估

首先,七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反复读文,能准确感知“树”与“人”的描写和抒情,但不能理解“树人合一”的写法。其次,学生能找到描写“树”的语句,但不能准确运用品读的方法正确朗读悟情。再次,学生通过前面《爱莲说》《陋室铭》《紫藤萝瀑布》的学习,对“托物言志”手法的名字已烂熟于心,但对作者为什么对小桃树寄寓如此深情厚谊并不能理解,尤其在文中具体“物”与“志”如何结合在一起的写法还理解不清楚。

基于此,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思路,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感受“树”“人”合一;

2.抓关键字词、修辞手法,品读小桃树形象;

3.利用旁批,结合背景,体会作者感情变化。

五、现场执教

笔者现场执教单刀直入课题后,速读课文,迅速抓取“小桃树的故事”和“我的故事”。紧接着,品读识桃树,链接悟深情,美读“我的诗”。引导学生反反复复回到课文中去“找树”“读树”“品树”“品情”,学生在文章中来来回回,一步步建构起“托物言志”手法的框架和由“树”到“人”的写法,时时回扣“小桃树就是我,我就是小桃树”。通过“三读”(速读、品读、细读),给支架——作者自己现身说法(《朗读者》视频:贾平凹《直言自己的那些年》),学生解读“树”与“人”相似的命运,再截取文章小桃树的特征和命运变化,化课文原句为一首小诗美读。学生在领略到“树的不容易”和“人的不容易”之后,再次回到“树”与“人”成长的每个时段,悟“不美”“不顺”,更集中注意力回到开篇写作意图——“我”写给“我”,以及文末“梦的精灵”孕出的“桃儿”——纵然生活坎坷曲折,但仍要继续努力追求幸福生活。最终,学生通过活动自读、自批、自悟、自评,完成本文的学习。

六、自我反思

每一堂课都不可再生复制,每个40分钟里生成的东西的含金量都有差异。也许相似的内容我们上了无数次,自己早已被磨得心智丧尽。然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他一生听过的唯一一堂。我们不该为这天下间如此可贵的“唯一”而感动并奋斗吗?不忘初心,听起来是口号,做起来却“难于上青天”,做好了自然能如蚍蜉撼大树般撼动人心。教育,无非就是找问题、想办法、找出路。放之四海,哪件事又逃得了如此规律呢?同课异构,收获与遗憾共生。学生学会是目的,教法可以再探索。笔者确信:每一堂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按自读课文特征教自读,实验与研究永远在路上。

猜你喜欢
托物言志桃树
言志为本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桃树秋管 来年丰收
桃树咋样冬剪好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物”绘人生“吟”新篇—艺术表现手法之托物言志
石灰吟
竹 石
桃树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