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探究

2020-01-08 21:00潘文琛毛建斌
山东化工 2020年19期
关键词:荒漠化黄河流域水土保持

潘文琛,毛建斌

(1.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2.中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1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

1.1 水土流失问题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问题,而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多泥沙河流,黄河的治理难度进一步增大。黄土高原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导致该区域水土流失两大诱因,据统计,每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总量达16亿吨之多,黄河下游洪水泥沙灾害也因此频繁发生。长期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局面得不到改善;尤其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采矿、修路以及城市化发展等活动对地表造成的破坏比较严重。

1.2 土地荒漠化问题

紧随水土流失问题之后出现的另一个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就是黄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问题持续加剧。土地荒漠化致使飞鹰、狐狸等鼠类天敌的生存条件消失,黄河源区内的鼠害猖獗,尤其是食草类的高原鼠兔和鼢鼠的数量急剧增加,草场破坏问题非常严重,如此则导致土地荒漠化的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

1.3 水污染问题

黄河的水污染问题非常突出,由于黄河流经区域广,沿河地区的工农业用水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受到的影响最为直接也难以解决,从当前对黄河水污染问题的调查来看,流域内的水污染已经形成点源与面源污染共存、工业排放与生活性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严峻形势。导致黄河水污染的因素是多重的,一是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性用水量增多,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农业发展大量使用化肥或其他容易产生污染源的化学制品最终流入黄河导致水污染;二是工业发展过于粗暴,早期的工业企业对工业生产的污水、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到黄河支流或黄河主干渠中;三是当前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的经济不发达,水污染治理能力相对低下,污染问题得不到控制和解决。

1.4 区域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均衡

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普遍现象或问题就是区域性生态建设投入不均衡,黄河流域跨度大,流经区域面积广,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政策、制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各不相同,整体上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出现了“长短腿”问题,不利于从全局推动黄河治理工作的纵深发展。一是地区之间对黄河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不足,“下游忙治理,上游忙排污”现象一直存在,上游地区的经济不够发达,许多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限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依然存在,而下游地区经济发达,对环境保护比较重视,不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黄河治理,但上游的排污不止下游的治理也毫无意义。二是黄河流域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不统一,受制于区域经济水平的限制,不同地区在黄河治理上的投入程度各不相同,这也就造成了相互之间的治理不能协同达到最佳效果,也正是如此,统一指导思想、建设纲要并调配物资、技术和人才成为当前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

2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2.1 确保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必然离不开绿色生态环保的内在要求,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是全面保证沿河流域九个省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义。首先,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连接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途径五大沙漠地区,沿河分布有东平湖、乌梁素海等湖泊、湿地,这些形态各异的生态自然区域的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没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作背书的发展就是“吃当代饭,砸后代碗”,不利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沿黄河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推进黄河流域各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也不是唯一的,各个地区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讲话中明确指出的那样,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同时还强调指出了保护生态、涵养水源、保护好“中华水塔”,创造更多生态产品的必然要求,其核心要义就在于持续开展黄河治理,全面推进科学高效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2.2 确保黄河的生态安全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是贯彻执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求,通过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的持续推进不仅要实现黄河治理同时还要在生态优先的条件下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首先,黄河是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是贯彻生态优先原则的必然要求,通过生态环境建设来筑牢国家生态屏障,在我国“三屏两带”生态安全战略布局中,黄河流域居于核心战略地位,位于或穿越黄河流域的“三屏两带”对确保我国的人居安全、生态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直接威胁到了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不断解决黄河污染破坏等问题就是要将生态安全隐患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理予以消除。

3 解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策略

3.1 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首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必须要与国家基建管理总目标相一致并符合相关规定和要求。当前国家基建工作要求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工程项目建设与运营进行全面科学管理,对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管理活动要逐步建立新的水土保持建设管理机制。

其次,要紧密结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制度。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恶劣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和人为过度利用资源造成的问题不尽相同,针对不同因素而采取的水土保持策略要有所不同,必须能切实达到生态保护的效果。

最后,明确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部门的结构组成及其权责,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管理理念、制度、技术等内容,对社会转型变革时期存在的新旧制度冲突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手段予以解决,不断促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多层次、高标准、可持续发展。

3.2 着力解决黄河流域土壤荒漠化问题

首先,结合黄河流域土地资源丰富,水源充足可靠的特点来进行沿黄河流域的土壤荒漠化治理。黄河流域的光照条件相对较好,且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农业生产,要采取发展灌区的方式来治理荒漠化,同时不断增加粮食产量,而荒漠化的趋势得到遏制或缓解也能极大地改善黄河流域的人居生态环境,对不断优化黄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及相关设施、产品在人工绿洲建设方面大有作为,国内外关于利用人工绿洲来解决土壤荒漠化问题已有许多成功经验,对黄河流域的土壤荒漠化治理来说可以参考借鉴的地方非常多。此外,建设灌区和人工绿洲对减轻黄河流域上中游比邻的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等形成的沙尘暴所带来的土壤荒漠化趋势以及对人类居住安全的威胁。

3.3 多措并举确保黄河水质安全

首先,黄河流经的各个地区必须要对加强对管区内河段的管理和治理。一是要建立起完善的黄河管理和治理制度,并由专门的管理部门严格落实相关制度内容;二是要对黄河水质进行全面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处置措施,避免污染的进一步扩散,确保工农业用水安全;三是结合地区财政状况及黄河管理和治理的实际需要,对其经费、技术、人才的支持要充分保障。

其次,持续加强宣传并借助社会力量开展黄河流域的水质安全管理和治理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力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保护黄河的思想和理念,尤其是对黄河流经区域已经出现严重水污染的地区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二是要从政策方面允许和鼓励民间力量参与黄河治理和保护工作当中,借助民间资金、技术,甚至是专业人才的帮助来不断提升黄河水质安全保护效果。

3.4 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共治共享机制

首先,针对黄河流域出现的各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存在步调不一致的状况导致上下游治理方式方法不统一进而影响到黄河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效果问题,必须要明确并坚定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共治共享机制是唯一的选择。

其次,在水利部、生态环境部、黄委会等多部门的联合指导下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成为解决当下问题的关键。一是要通过部门立法或报请立法部门立法的方式来完善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共治共享的法制保障机制,让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有法可依;二是结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不断健全并完善共治共享的激励机制;三是要明确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约束机制,确保共治共享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四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的共治共享机制必须要依靠国家、地方财政的支持和保障,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的参与提升生态环境建设的效果。

4 结语

不难看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既面临着老问题,同时也在经受着新问题的考验,必须要全面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成因才能从不同层面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并通过相关制度的建设和完善来解决问题,全面提升黄河治理效果,不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猜你喜欢
荒漠化黄河流域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防治土地荒漠化 共建美丽家园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