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途径探讨

2020-01-09 11:35梁小翠吴小红闫文德王光军
科教导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人才生态

梁小翠 吴小红 闫文德[3][4] 王光军 朱 凡

([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004;[2]南方林业生态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湖南·长沙 410004;[3]城市森林生态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湖南·长沙 410004;[4]亚热带森林生态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湖南·长沙 410004)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建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生态学是我国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1]是解决当前全球性生态问题的有力武器,肩负着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新的生态问题的出现,社会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生态学专业人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然而,生态学专业人才的现实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1,2]高校在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方面尚存差距。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探讨了生态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原因,提出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途径,为高校人才培养畅通就业渠道提供参考,以满足社会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

1 生态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的原因

(1)供需双方交流甚少,社会需求调研不足。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在我国“十七大”提出,[1,3]“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这增强了社会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然而,近年来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就业状况并不乐观。[2,4]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不畅,对社会需求调研不充分,供需双方交流甚少。本文通过对林业局、环保局、水文局、林科院、林业和环保公司等与生态学专业有关的 35 个单位调查,结果显示,55.56%的用人单位反映高校几乎没有到用人单位进行过生态学专业宣讲和介绍,22.22%的用人单位说宣讲和介绍少。用人单位招聘生态学人才时50%没有与高校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可见供需双方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2)人才培养方向落实不够,教育教学“一锅粥”。生态学培养方案中制定了生态学人才培养方向,如生态管理、生态规划、生态工程、生态监测等方向,但因生师比、管理体制等因素实际没有做到人才培养方向的分流教学,使得人才培养依旧是“一锅粥”。学生学起来感觉知识广而不精,对就业感到无所适从、一片迷茫,似乎什么都可以做,又什么都做不了。

(3)教师行业历练匮乏,考评教学导向不足。高校招聘生态学专业教师基本上都要求博士学位且已发表SCI 等高水平论文,对行业背景关注度不够。高校中具有生态学行业背景专业教师比例偏低。教师进入高校任教后,深入基层,开展行业历练的机会匮乏。此外,在高校职称评审机制压力下,多数教师投身于生态学基础科学研究,虽然掌握了生态学学科某一领域的前沿进展,但是对人才教育投入精力有限,再加上缺乏行业历练,对社会需求了解不深入,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得生态学人才教育与社会需求切合度不高。

(4)教学模式更新缓慢,课程体系尚不完善。教师课堂灌输、学生被动学习依旧是高校教学的主流模式。这种靠课堂灌输知识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效果不大。此外,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5],如生态学培养方案中生态工程方向施工组织与概预算课程,没有相关前置课程,导致学生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学习一知半解,这种局面亟待改变。

(5)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协同教学暂不成熟。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践课程时间短,实习费用投入低。学校和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合作不深入,用人单位不想耗费人力、物力和精力接待生态学学生长期进驻实习,一般接受短期的参观实习,但是参观实习如同走马观花,学生真正能够获得的能力有限。此外,生态学人才培养方向多样化,但是师资力量却不足以支撑多样化的教学,协同教学有待推崇。然而,协同教学模式暂不成熟,需要校校、校企等多方协调。

(6)学生就业观念停滞不前,社会需求期望不断提高。生态学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脱钩。大多数的生态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停滞不前,毕业后倾向于在城市工作,不愿意去位于县域乡村的林业局、林场、自然保护区,导致这些单位招人,却无人应聘的局面。因此,社会上不是没有生态学岗位,生态学毕业生不是不能就业,只是人人期待“好就业”,出现了所谓的“就业难”及“不就业”。然而,与此同时,社会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期望值不断提升。目前用人单位招聘生态学人才条件要求逐渐偏向硕士,甚至是博士,导致生态学本科生就业机会逐渐减少,因此生态学本科生不得不考研,缓就业。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多,大量研究生涌入人才就业市场,水涨船高,用人单位的期望逐渐攀升。这进一步加剧了生态学人才竞争,致使人才供需矛盾升级。

2 生态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的途径

(1)加强供需双方的交流,增强社会需求调研。一是充分调研社会对生态学人才的需求。加强与环境保护、林业、城乡规划、水资源管理、国土管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学用人单位的交流,明晰社会对生态学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完善课程体系,使得生态学人才素质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二是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社会对生态学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调控生态学不同层次人才招生量,使得生态学人才供需平衡。

(2)落实生态学方向分流,实现精细化教学。在前期对社会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落实生态学人才培养方向分流教学,优化和完善各方向课程教学体系,注意课程之间的递进和衔接关系,加深学生学习的深度,实现各方向精细化教学,提升其适应社会需求的素质和能力。

(3)增加教师行业培训,健全考评机制。一是增加教师行业培训机会,让教师走进用人单位,深入生产实践第一线,增强实践经验,成为生态文明、绿色科技的引领者和推行者,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二是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晋升、考核、奖励机制,进一步健全考评机制,激励教师精进教学,提升教学能力。

(4)更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体系。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更新教学模式,紧跟时代发展,使学生由被动学转为主动学、终生学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微课、MOOC 等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先行示范,同时结合翻转课堂、[6]CBT 联合讨论互动教学等能够让老师在课堂上的灌输,转变为互联网上的引导,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对活跃课堂氛围、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将显著提高学习效果。此外,根据生态学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社会需求定位以及毕业生就业取向,构建和优化生态学教学体系及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构建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生态学人才培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打通学校、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壁垒,通过网络教学,探索校校合作协同育人模式,适当允许学生选修校外方向课程,或者邀请校外导师到校授课等方式,使协同教学模式逐渐成熟,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将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与生态学人才培养相结合,增加学生实习实践课时,允许学生长时间在企事业单位实习。通过创新创业学院,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密切的沟通交流和深入地合作,让高校人才成为用人单位的智库,用人单位成为人才向往的归所。

(6)革新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学生自身素质。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教育后,生态学毕业生应适应社会的发展,改变就业观念和定位,避免“生态位”重叠,[7]勇于到基层、中小企业拓展空间,实现人生价值。此外,生态学毕业生应努力夯实自己的专业素质,提升实践技能,尤其是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合作协调能力、思想品德修养等综合性素质的锤炼,以服务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勇担生态文明建设重任。

生态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途径的实施既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又需要高校、用人单位、教师、学生等多方努力和协调,实现对人才供需市场的精准把控,人才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使生态学人才供需平衡,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满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人才生态
人才云
“生态养生”娱晚年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