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困境与路径研究

2020-01-09 11:35孙俊甜李婷婷王光辉
科教导刊 2020年30期
关键词:工科人文精神应用型

孙俊甜 李婷婷 吴 迪 侯 伟 王光辉

([1]同济大学浙江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0;[2]嘉兴学院南湖学院 浙江·嘉兴 314000)

1 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这一概念,在学术界、教育界的使用频率都是比较广泛的,但因其内涵较广,目前学界尚无统一界定。概括来讲,人文素养指的就是人在建立自身的价值体系和塑造自身的精神世界的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在品格和外在行为,①表现为人文知识的获得、人文精神的彰显和人文行为的具体体现。人文素养对于人的成长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养成。

人的生命存在具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生命,另一是文化生命。②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人的本质,分别属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笔者看来,是学生获得安身立命的不同知识分类。作为工科大学生来说,其所接受的专业知识教育突出的是工具性知识和实践的获得,人文素养教育则更多的是培育学生对于自身内在的人格和精神层面的关注,其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正是因为如此,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也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增长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强化人文行为,从工科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层面来说,这是丰富其情感、健全其人格、培养其家国情怀、实现从“成才”到“成人”的应有之义,不仅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更有利于增强其时代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从现实环境考虑,在当下的发展多样化、价值多元化背景下,这是进行应用型高校教育改革、培育兼具专业知识储备和独特人文情怀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新型人才的关键内容,是建立健全应用型高校立德树人机制的重中之重。

2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困境

2.1 应用型高校层面

思政育人体系不完善。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应用型高校是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设置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致力于培养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应用型、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明确,但是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在“育人”和“成器”之间,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怎么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等,尚未有完善的育人体系。在顶层设计理念尚未明确的背景之下,部分应用型高校从课程设置到教育理念,不同育人主体的育人理念不一致,导致思政育人队伍力量薄弱,这也给建立完善的立德树人体系增加了难度。

人文底蕴不深厚。文化素养是校园建设的核心,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对于学校的育人工作,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首先,应用型高校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理念之下,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轻视了人文知识的灌输,导致整体的人文教学氛围淡薄。其次,学校的办学层次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部分应用型高校缺少人文积淀,重视实际效用、轻视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此外,由于人文素养界定上的复杂性、评价上的复杂性和培养上的长期性,多重影响之下,导致应用型高校整体人文教育氛围淡薄,校园的人文底蕴构建困难重重。

2.2 工科大学生层面

人文基础知识贫乏。大学生作为高校的核心主体,其主流思想是比较积极向上的。但是,大部分工科大学生在效用至上的理念影响之下,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整体的人文基础知识比较贫乏,具体表现为人文阅读积累较少、人文阅读习惯欠缺、文字运用能力较差、语言结构单一等。

人文精神素养薄弱。人文精神强调把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诉诸于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培育人文精神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由于受时代的影响,部分工科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存在多元化的趋向,人格发展不完善、思想意识淡薄、精神境界偏低、理想信念认知模糊、家国责任感有待加强。

人文方法和行为有所欠缺。人文方法强调通过人的生命的体验和感悟来获得认识、付诸实践,人文行为则是内在的知识和精神的外化,往往通过一定的方法来践行。部分学生在实用理念的影响之下,接受人文素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差,习得人文知识的方法欠缺,且对于学校人文素养教育环境的预期和自身的实际行动存在严重的脱节,自身的人文行为缺乏长久的持续性。

3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应用型高校加强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路径分析

3.1 理论路径

转变教育理念,完善思政育人体系。专业知识教育的针对性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针对工科院校的育人现状,围绕着“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品质,进一步明确顶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完善的思政育人体系。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背景下,促进专业教育和课堂思政教育相融合,注重把握工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通过设置不同板块的思政育人板块来实施精准育人,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与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文理渗透,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双重合力,提升学生对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积累和学习,形成长效稳固的育人机制。

秉承“三全”育人,形成人文素养教育合力。精神世界的建构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比较漫长的过程,立德树人也是一项任重道远、循序渐进的长久工作。育人主体思想要一致,要全面强化高校的育人主体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育人的全方位、全过程,建立健全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机制,通过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把培育高校大学之精神贯穿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积淀校园人文底蕴。

3.2 实践路径

强化第一课堂,深化人文素养教育方法。人文素养体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价值,其思维方式贯穿在各个学科之中,传统意义上的第一课堂是人文素养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平、亲和力的思政队伍,增强传授人文知识、扎实育人工作的有效性,言传身教,教授学生正确的人文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另一方面,在专业知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问题为导向,分层次、分阶段,深入挖掘专业知识背后的人文价值,引导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实际学习中实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有效融合。

注重人文体验,搭建人文素养教育校园平台。人文素养的提升,要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所习得的人文知识只有通过实践式体验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对于自身内在的精神价值的思考。依托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载体,通过搭建不同类型的实践体验基地,构建“学校统筹部署、教师扎实推动、学生广泛参与、各级组织着力实施”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文体验;借助于物质和文化双维度、线上和线下双重平台,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人文校园环境,引导其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实践能力、厚植家国情怀,扎实推进文化育人。

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背景下,应用型工科高校需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更高的要求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从顶层的育人体系设计,到实际育人层面的扎实推动,再到育人效果的有效彰显,都证明了这是一项需长期推进的浩瀚工程。为此,应用型高校应在坚持育人导向为前提下,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相统一,深入培育和挖掘学校的人文元素,建立健全长效的三全育人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实现高校“育人”和“成器”有效平衡的目标。

注释

① 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5.

② 李维武.人文科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2.

猜你喜欢
工科人文精神应用型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