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校“青马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2020-01-09 12:54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青马工程马克思主义者青马

薛 宁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00)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促进内蒙古广大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2019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这份规划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 “青马工程”)列为排在首位的重点项目,并做出新的部署和安排。这与党中央、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的精神一脉相承。不仅表明在新时代继续加强“青马工程”的重要性,而且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开展“青马工程”仍然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基于这一背景,梳理分析当前内蒙古高校实施“青马工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对于培养内蒙古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事业将有所裨益。

一、内蒙古高校当前实施“青马工程”存在的问题

按照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和《内蒙古自治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内蒙古有序推进 “青马工程”,2008年以来共培育“青马工程”学员3.2万名[1],成绩斐然。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体系不完整,缺少协同合作

按照团中央《实施纲要》中的要求,“青马工程”应“构建全国、省(区、市)、高校及院系四级培养的工作格局。”其中,承担基层培养任务的高校,至少应构建校、院系两级培养体系。但就目前,内蒙古高校在推进“青马工程”时基本都是在校级层面进行的,很少有在院系层面全面铺开的,这说明培养体系并不完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内蒙古高校“青马工程”的基层发展;另外,各高校没有充分调动具有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职能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层党团组织参与“青马工程”建设,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多部门协同育人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马工程”的影响力和育人成效。

2.覆盖面过窄,缺少全员参与

当前内蒙古高校“青马工程”主要依托各校团委举办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大学生骨干培训班”(简称“青马班”)进行。受训学员基本在学生干部、社团骨干、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少数优秀学生中遴选。这主要缘于《实施纲要》中指出“青马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是大学生骨干等。但客观讲,“重点培养”并不等同于“只培养”。高校“青马工程”不应该只培养大学生骨干而把数量庞大的普通学生排斥在外,覆盖面过于狭窄。同时这也导致各校参与“青马工程”的人数过少。以内蒙古医科大学“青马班”为例,第九期招收了231名学员,第十期招收了200名学员,这个数字与在校生数量相比是非常低的。其它区内高校也大多如此。这种现状会让“青马工程”无法走到广大的学生群体中,被束之高阁变成精英教育,必将影响这项工程的实际价值。

3.培养周期短,缺乏长效机制

当前内蒙古高校“青马工程”在学员培养周期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每一期“青马班”学员的培养周期很短,一般只有一年。且在培养周期结束后,“青马班”学员的学习和培养也基本宣告结束。这对于实现“青马工程”设定的培养目标来讲,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为当缺乏人生历练、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青年大学生面对错误社会思潮和不良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时,政治思想立场是极易出现偏差的。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久性引导与培养。若不能持续跟踪学员状态,尤其是结业后缺乏监督和反馈的长效机制,必然会制约“青马工程”的持久影响力和成效。

4.重理论灌输,缺乏深入引导

当前内蒙古高校“青马工程”的培训内容多侧重于纯理论的灌输,道理多、套话多,与社会现实对接不够紧密,很少直面当前社会上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严重缺乏与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和互动探讨。结果必然是既不能引导广大青年对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又不能做到对错误观点和思潮“破而后立”的深入引导,势必会削弱“青马工程”思想启迪与价值引领的功能,进而影响青年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5.形式显陈旧,缺乏开拓创新

当前内蒙古高校“青马工程”的培养形式略显陈旧和老化,基本是通过举办理论授课、学术讲座、学习研讨、知识考核等方式展开理论教育,通过参观考察、暑期实践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总体上缺乏开拓创新。在理论教育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高效、广泛等特点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式。在实践活动上,没有充分整合内蒙古民族文化和红色资源,实践锻炼的渠道和主题不够多样化,没有鲜明突出内蒙古“青马工程”的特色。甚至一些高校在实施“青马工程”中,愿意更多开展易于组织的理论教育,对于相对复杂、繁琐的实践环节却很少组织开展。这就使得青年大学生很难借助实践环节在外化中实现理论内化。

二、改进内蒙古高校“青马工程”的对策

1.完善培养体系,加强协同合作

根据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的部署,在自治区、高校、院系分梯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其中重点推进院系层面“青马工程”的建设以完善培养体系,同时加强多部门协同合作以形成同频共振合力育人格局。首先,发挥院系党团组织、学工办的育人力量与资源在院系层面全面铺开“青马工程”。可将“青马班”的考核成绩不仅作为参加校级“青马班”的依据,而且作为奖学金评定、入党考察等评优评先资格的重要指标。其次,动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参与“青马工程”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对高校思政课和“青马工程”的开拓创新提供了宝贵的改革思路。一方面,加强高校思政课和“青马工程”之间的联系,鼓励高校将思政课成绩作为 “青马工程”培训考核的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加强思政课教师和团委之间的联系,鼓励思政课教师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型学生社团的建立与指导,创新“青马工程”开展形式。如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的 “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一学生社团,已成为学校重要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阵地。

2.扩大培养范围,分层细化培养

新时代内蒙古高校的“青马工程”应该突破思维定势,跳出单一化的精英培养模式,尝试向 “宽口径”、“细分层”方向发展,即在普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精英化塑造。首先,“宽口径”不再将学员局限于大学生骨干。院系层面“青马工程”的开展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多部门的协同合作与创新,可以将庞大的普通学生群体纳入“青马工程”的培养范围,从而实现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对象的广泛化[2]。其次,依托自治区、高校、院系三级“青马工程”的开展,对学员进行“细分层”培养。具体来说,院系“青马工程”主要定位在普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以夯实基础为根本;校级“青马工程”主要定位在培养学校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重点提升为目标;自治区“青马工程”主要定位在培养内蒙古杰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榜样模范为导向。最终在内蒙古高校形成青年大学生全员常规性教育和骨干精英式培养相结合的“青马工程”。

3.配备青马导师,建立长效机制

为有效解决高校“青马工程”培训周期短、结业即结束的问题,可以在学校、院系两级“青马工程”建设中配备“青马导师”以建立跟踪与反馈的长效机制。首先,出台政策,提供经费支持,吸引和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教师担任“青马导师”,积极参与“青马工程”。其次,遴选并分层级配备“青马导师”。校级“青马班”可聘请优秀思政课教师、专职团学干部担任导师;院系“青马班”可聘请辅导员、班主任担任导师。第三,明确导师职能,建立完善跟踪与反馈的长效机制。“青马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定期与学员进行深入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员学习成长的相关情况并提供有针对性的、具体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尤其是在“青马班”培训结束后,要继续为学员制定之后的学习计划,督促他们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并定期反馈学习情况与心得体会。在政策与经费的支持下,“青马导师”甚至还可以继续为学员制定调查研究、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方案,并在节假日带领学员开展具体实践活动。如此可以保证每一位学员在求学阶段可以不间断地孕育在 “青马工程”中,弥补“青马班”学习周期短且无跟踪与反馈的缺陷。

4.把握三个紧贴,深化培训内容

高校 “青马工程”首要任务是通过组织课堂讲授、学术讲座、经典著作阅读、网络学习等方式,使青年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提升其政治思想素养,这是必要的基础。在新时代必须牢牢把握 “紧贴时代发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青年实际”的三原则,深化培训内容,加强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水平和理论自觉。一是“紧贴时代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巨大改变。“青马工程”的培训内容必须紧贴时代发展,分析新形势,解读新理论。既注重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注重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3],尤其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入学习领会。二是“紧贴使命任务”。当前我国处于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处于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青马工程”必须重点围绕新时代新青年的使命担当和价值追求来深化培训内容,以引导更多青年大学生谨遵习总书记嘱托,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追梦者。三是“紧贴青年实际”。为让青年大学生更容易接受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青马工程”的培训内容必须“紧贴青年实际”,更走心、更接地气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融入到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真正成为他们人生实践中的重要理论指导。

5.加强实践活动,做到活学活用

培养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是“青马工程”的应然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只有在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理解才会不断深入。在新时代,内蒙古高校实施“青马工程”必须加强实践活动,做到“活学活用”,这是必须把握的落脚点。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员走出校园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用自己的脚步丈量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真正提高他们在实践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做到“活学”。充分挖掘内蒙古各地的地域资源和民族文化精神瑰宝,因地制宜发形成多样化实践教育主题,鲜明突出内蒙古高校“青马工程”的实践特色。红色教育主题实践,可以带领学员走进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大会”旧址、大青山抗日战争纪念馆、乌兰夫故居(纪念馆)等地,回顾红色岁月,聆听革命故事,传承民族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生态文明教育主题实践,可以带领学员走进库布齐沙漠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可以游览乌海湖感悟昔日沙漠煤城的绿色突围战略等等;新农村建设主题实践,可以带领学员深入农牧区深切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取得的成效;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实践,可以带领学员走进各地民族团结示范户(村)体会“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守卫祖国北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性;科技发展主题实践,可以带领学员参观伊利金山工厂、蒙草等一线企业参观内蒙古科技发展成果,增强学员四个自信。

其次做到“活用”。可以组织学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支农、支教、支医、理论宣讲等形式积极投身到服务基层的活动中去。这些实践活动不仅可以磨练学员意志、积累经验,更能获取在书本中学不到的各种知识和营养。其中的宣讲活动,主要是进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宣讲,既帮助基层农牧民学习理解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又深化学员自身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认识与理解[4]。

三、结语

面对问题,认真研究对策,不断加强内蒙古高校“青马工程”的辐射面和成效,切实引导内蒙古青年大学生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投身于“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去。

猜你喜欢
青马工程马克思主义者青马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高校“青马工程”建设的“四化”研究
高职院校“青马工程”与学生党建的衔接路径探析
信仰教育视角下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问题与对策
“青马工程”在高校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