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诗词在中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情志培养作用

2020-01-09 13:37
课外语文 2020年33期
关键词:心声情志人格

蔡 静

(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安徽 阜阳 236000)

情志,指人在面对外界环境的刺激时机体所产生的各种情绪反应。情志展现的是个体的情感世界,注重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情、志与德共同构成了个体的多维立体人格。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处于第二次人格再造时期,良好的人格培养,将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思维日渐成熟,情感指向越来越广,自我情感强烈且不稳定,比较容易走极端。因此,加强对初中生的情志培养将有助于初中生的良好人格的确立。

中国几千年文明中流传下来的大量古典诗文都与“情”“志”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诗文的创作意图,还是对诗词的评价,都体现出对情志的修养。古诗文不仅勾勒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发展历程,还反映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历代文人通过诗文来倾吐心声,古诗词中透露出古代文人的渴求、理想与苦痛等内心情感。古诗词注重情感交流,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志因素,能够为初中生的人格教育提供丰富的文化养分,利用古诗词的教学来培养与促成初中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古诗词中的情志因素

(一)古诗词中的情

诗词的写作都是有感而发,作者因为或喜或悲等生命体验而产生的情感,并在“心声”的催促下,通过文辞来抒发感激发愤之情,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结果,可见,“情”是诗词写作的触发点,也是诗词写作的催化剂。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刘勰将其总结为:“人禀七情,应物思感,通过文辞来抒发,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作者见景生情后,通过文辞来宣泄自己的内心情感,而诗词则是将情感体验从经验的层次提高到精神的层次,构成了超越层次的情与志,赋予了诗词精魂。如九年级下册中的《过零丁洋》,是文天祥面对国亡山河破时所表达出的慷慨悲壮的爱国之情。

(二)古诗词中的志

我国文人自古就有“以诗言志”的习惯,其中的“志”既可以理解为“心声”,也可看作是作者的志向,作者通过诗词将“心声”记录下来。文人将自己的生命体验,用自己独到的表现手法,形成独特的诗句美文。“志”是作者内心的真实表达,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现的是作者对生命、对社会生活等的态度,是一种鲜活的文学形式。通过古诗词,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作者的心声、志向,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价值观。如八年级下册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通过记录草堂生活中风雨交加、秋夜屋漏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抒发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古诗词对中学生人格教育中的情志培养

(一)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开阔胸襟

古诗词大多数关注现实生活,主题激进健康,诗词的核心思想积极向上,能够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杜甫身处战乱年代,虽然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但他始终心系国家命运。如在七年级下册中的《望岳》,杜甫通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表达自己的远大理想;又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虽然记录的是自己家秋夜屋漏的困顿草堂生活的一幕,但他却联想到天下还有很多流离失所的人,并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声,这才是杜甫写这首诗的目的,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开阔胸怀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通过古诗词的诵读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并通过对作品写作背景以及词句的讲解来升华学生的感情,进而催生学生萌发理想。老师还可以启发学生对作品进行极富个性的创造性解读,对诗歌意境进行联想,在活跃学生思维的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感悟作品所包含的高尚理想,进而从感情上对作品产生共鸣,使作品中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对学生产生影响,以此来催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学生形成开阔的胸襟。

(二)培养中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纯真情感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现自己坦率豁达的胸怀,用自然山水的属性特点来比喻人的道德品质。如八年级上册中的《饮酒》,陶渊明以充满睿智的内省态度来观照一切,独具慧眼地将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当作生命意象来观赏玩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句表面上刻画的是作者悠闲自得的采菊生活,实际上作者借助“花之君子”菊花来表现自我的高洁,用“南山”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超脱尘世的悠然情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想要辨别人生的真义,却忘了该如何用语言来表达。陶渊明用“菊花”“南山”这两个自然景物来展现人生的“真意”,谦虚地用了“忘言”一词,实际上是告诉我们,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就是所谓的至情无声。

生命意识是人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加强对中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也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中学生对生命意识大都比较淡薄,而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命意义的感悟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珍惜,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生命意识。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与古人对话,来认识古人对生命意义的感悟,进而对生命意义进行反思,从而正确认识生存的价值,进而建立起正直而刚健的人格。

儒家强调个体对国家的使命感,并通过忧患意识来表达对社会的责任感。如八年级上册中的《孟子·生于忧患》就通过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阐述,来说明在恶劣的环境下,人的潜能能够被激发出来,进而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优裕的环境不仅会消磨人的意志,还会使人颓废与堕落。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国家民族,更要修身养心,进行自我完善,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命,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实现自我价值。

(三)培养中学生的真挚情感与爱国热情

古诗词为我们展现的是古代文人的心灵世界,是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才华结晶,学习古诗词就是在接受这些文化与精神精华的涤荡,用心体会其魅力与情感,将会为其中所包含的深厚情感所震撼。如九年级下册中的《满江红》,岳飞的一句:“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千百年来一直激发着人们的爱国激情。“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更是成为将士们的座右铭。诗中浓厚的爱国热情,能够潜移默化地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熏陶。又如九年级上册中的《岳阳楼记》,作者热情赞颂滕子京在谪守巴陵后所取得的光辉政绩,并生动描绘洞庭湖的雄伟景色以及“迁客骚人”们在登楼观景后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悲”“喜”之情;通过褒扬“古仁人之心”,来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并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展现了作者宽广的胸怀与远大的抱负。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友情及交友之道,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在八年级下册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经成为经典名言。这些优美的诗句能够教授学生体悟友谊的真谛,进而珍惜友情。

血脉相连的亲情是人间至情,也是世上最难割舍的情感。九年级上册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要表达的是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作者围绕中秋的明月展开了想象,通过月圆月缺来比拟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又通过人间的悲欢离合的联想,扩大到对宇宙与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情感既复杂又矛盾,同时又不失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人世间最永恒的话题就是爱情,在八年级下册《诗经》中的《关雎》所表现的就是一种纯真的男女相恋之情,男子在偶遇了一位“窈窕淑女”之后,因为一见钟情而“寤寐求之”,又因为未得到回报而“辗转反侧”,并幻想着能够“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种爱情真挚而淳朴,能够让学生领悟到相爱并非一定要耳鬓厮磨、朝朝暮暮,只要心灵相通,就能情感相融。古诗词所创设的美好爱情情景,能够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爱情。

对古诗词的正确欣赏,能够认识、把握诗词的主旨,对诗人的自我形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因此,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结合作者所在的时代政治大背景以及封建文化的特点,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定向引导,让学生在看到作者的“个性美”的同时,也认识个性在挣扎或反叛中所展现的“人格美”,以达到理性渗透的目的。让学生因为对古诗词产生“美”的快感而识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求知欲,使他们再重新读这些诗的时候,在新的经验影响而产生新的联想,从而起到培养学生情志的作用。

部编版中学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大量的优秀古诗词,不仅能够充实中学生的情感世界,还能培养中学生高雅的趣味与积极向上精神,加强古诗词中的优秀文化因素对中学生的情感人格培养作用,让古典诗词的美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人格与向善的人文精神,可见古诗词对中学生的情志培养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心声情志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心声词苑
心声词苑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心声词苑
心声词苑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