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以《鸿门宴》教学为例

2020-01-09 13:37张香来
课外语文 2020年33期
关键词:沛公樊哙项王

张香来

(江苏省盱眙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盱眙 211700)

“探究式教学”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课堂教学,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本文仅以《鸿门宴》教学为例,探讨“探究式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一、“探究式教学”运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

(一)“探究式教学”运用于课前预习,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中职语文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材文本资源、现实生活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教材文本资源包括课文文本、文后注释、课后练习以及配套使用的教辅资料。现实生活资源包括间接的生活资源和直接的生活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包括互联网信息资源、信息化教学平台资源、多媒体课件资源等。《鸿门宴》教学,课前可组织学生“探究式”预习——结合文后注释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和通假字;结合课后练习和《导学》,理解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结合《导学》或上网检索,了解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秦末“楚汉之争”的历史背景,收集有关历史人物的故事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特点,教师可预设“导学案”和多媒体课件,上传到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的“探究式”预习引路。

(二)“探究式教学”运用于课后拓展,提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探究式教学”倡导分组合作与自主探究。课后作业布置要分组、分层和适度,有利于提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鸿门宴》教学,课后可安排学生“探究式”学习——结合课文注释,翻译重要文言句子;情景模拟,将“宴中”部分编排成课本剧;结合历史背景评价文中的历史人物,联系当下生活评价“礼义仁智信”等传统价值观……

二、“探究式教学”运用于教学目标设定

2020年2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 4 个方面。”“探究式教学”运用于教学目标设定,就是要将自主、合作、开放等特性融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4个方面。以《鸿门宴》教学为例:

(一)语言理解与运用

借助《导学》或上网查询,了解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化常识;结合文后注释和《导学》,理解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常见的文言句式;分组合作,翻译重要文言句子。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研读文本,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了解人物刻画的主要方法。

(三)审美发现与鉴赏

通过诵读和研讨,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文中人物性格之美,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工作中发现美、创造美。

(四)文化传承与参与

联系历史背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议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文学“不隐恶不虚美”的优秀传统,理解“性格决定命运”的深刻道理。

三、“探究式教学”运用于教学活动设计

“探究性教学”要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各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问题的启发性和过程的开放性。以《鸿门宴》教学为例:

(一)“探究式教学”运用于情境导入

1.播放简介司马迁和《史记》的小视频,了解《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中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播放有关“楚汉相争”的小视频,了解历史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让学生展示课前预习的成果,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

(二)“探究式教学”运用于文言词句疏通

《鸿门宴》文言词句较多,不适合逐字逐句地讲解和翻译,可以把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交还给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或导学案检测生字词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检测重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掌握情况,检测重要文言句子的翻译情况。结合检测结果,进行适度的强化训练。对词类活用、倒装句等难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适时点拨。

(三)“探究式教学”运用于文本研读

1.分组合作,整体感知,理清层次。《鸿门宴》篇幅较长,不适合通篇诵读,可以将课前研读与课堂精读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复述课文,用四个字的短语给各部分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宴前:无伤告密——范增进言——项伯夜访——约为婚姻——项伯调停;宴中:鸿门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宴;宴后:沛公逃席——张良留谢——诛杀无伤。

2.问题引导,逐层探究,理解文意。(1)“宴前”部分:①项王、沛公的矛盾因何而起,有何依据?②项伯为何夜访张良?如何评价他的行为?③面对“击破沛公军”的重大决策,项王阵营意见是否一致?对事情发展有何影响?④沛公因何畏惧,和张良商定了哪些应对之策?(2)“宴中”部分:①“鸿门谢罪”时,沛公如何辩解,项王是何态度?②研讨“鸿门宴”上不合常规的座次安排的不合理性与合理性,及其所体现的人物性格。③“项庄舞剑”一幕,范增、项王、项伯分别如何表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对事情的发展有何影响?④咬文嚼字,研读“樊哙闯宴”片段,说说樊哙是何许人,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他的“勇”和“智”?(3)“宴后”部分:①“沛公逃席”时,在犹豫什么?樊哙如何劝导他?②沛公已然逃离,为何还要安排“张良留谢”?

(四)“探究式教学”运用于赏析与迁移

“探究式教学”运用于赏析与迁移,要倡导质疑反思,鼓励创新。1.联系历史背景和当下价值观,品评文中的历史人物。如:项羽:光明磊落、英勇无畏——刚愎自用、鲁莽残暴;刘邦:知人善任、能屈能伸——自私虚伪、贪财好色。开放题,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引导学生辨别人物性格之美丑,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提高鉴别能力和审美能力。2.分组合作,探究文章如何刻画人物。(1)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四组矛盾:是否进攻刘邦、是否要在鸿门宴上杀死刘邦、如何看待樊哙闯宴、如何应对刘邦逃席。(2)用对照烘托来刻画人物。如:刘邦—项羽;张良—范增;樊哙—项庄;项伯—曹无伤。(3)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项羽骄横气盛,刘邦礼仪备至,范增老谋深算,张良老练透辟,樊哙有礼有节,项庄似巧实拙。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适时点拨。3.迁移拓展,发掘文本所蕴含的传统文化。(1)找出出自本文的成语或名句。如: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劳苦而功高如此……(2)引导学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礼义仁智信”加以批判性理解。开放题,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3)立足课文,联系《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了解中国史传文学优秀传统。《鸿门宴》真实展示了刘邦的优点和项羽的缺点,体现了史学家“秉笔直书”的可贵精神和中国史传文学“不隐恶不虚美”的优秀传统。

四、“探究式教学”运用于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与反思

项王高高在上,自矜功伐、刚愎自用;沛公能屈能伸,知人善任,且善于笼络人心。——隐含了“性格决定命运”的深刻道理。项王阵营出现了裂痕和内讧;沛公阵营团结一心。——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鸿门宴”只是“楚汉相争”的序幕,而项王最终走向失败。——体现了民心向背,拥戴“约法三章”,反对崇尚武力!

(二)结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鸿门宴》篇幅较长,文言词句较多,涉及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和传统文化也较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难度较大。运用“探究式教学”,把课本和教辅资料上有的、网上可查和自主探究能够解决的问题交还给学生。较为复杂的问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加以解决;必须掌握的知识,使用导学案或安排课堂检测;学生理解不全面、不深刻或有偏差的地方,教师适时评价并通过有效提问加以点拨。

总之,“探究式教学”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运用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和循循善诱;要发挥信息化教学平台和分组合作的辅助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探究路径,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猜你喜欢
沛公樊哙项王
《鸿门宴》的结构解析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史记·项羽本纪》(节选)
四面楚歌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智者不惑 勇者无惧 适者生存
——浅析《史记》中樊哙之形象
自勉
亚父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