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曲校本教材提升中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可行性研究

2020-01-09 13:37
课外语文 2020年33期
关键词:元曲怀古唐诗宋词

石 青

(江苏省射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盐城 224300)

当下《中职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要求中职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能够了解、认识、认可,并具备一定的赏析能力,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传承,进而发扬,实现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目前,古诗词的学习作为提升中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最重要途径,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们的审美能力素养、价值观取向等功能。

一、目前中职元曲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元曲教学素材选择比较有限

相较于唐诗宋词等古典文学样式,元曲的教学素材较为少见。目前中职语文教材和辅助读本中,仅有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选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等极少作品。除了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选段)老师作精细解读外,其余需要学生自行去了解、阅读。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深有感触:教材编写近年来有逐渐淡化元曲的趋势,连仅存于必修篇目的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选段)要求都越来越低,而且在中职语文大纲中对“元曲”的专门要求也被淡化。辅助读本中元曲素材没有适量增补,直接导致教师对元曲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同时中职学生对于元曲的自我阅读要求也较低。

(二)元曲教学活动开展难度较大

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的教学作为中小学教学的主力军,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资源丰富,特别是老师、学生能够张口就来,吟诵教学、表演得心应手,课堂氛围活跃。然而,元曲中其特有的北方方言、专业术语离我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距离,这距离不仅是地域上,江淮方言与北方方言有着明显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元曲的唱腔、表演更为专业,很大程度上元曲教学、赏析更多时候被无奈地阉割为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知识点的学习,其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的主要功能被舍弃。这些直接导致元曲最美的元素被丢弃,使得师生无法体验到元曲特有的艺术魅力,进而使得元曲离我们越来越远,元曲这样的文化瑰宝的传承有了缺失。

(三)元曲的认同感亟待提升

元曲自身作为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对其受众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小令在一定程度上能被中职生所接受、理解,但其杂剧、散曲的专业性知识较强。比如其曲牌相较于唐诗、宋词,特别是宋词的词牌,无论是字数,还是押韵、平仄,表面看是灵活多变,其实要求更为严苛,而且被赋予特别的音韵、唱腔,理解难度较大。

中职生自身的文化底蕴,特别是类似元曲这样对文化素养要求更高的文学样式,如果缺乏形象、生动的接受媒介为依托,他们更加难以接受,进而认同、弘扬这门艺术。

二、基于元曲校本教材提升中职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

以江苏省第四期教改课题研究为契机,尝试编写了《中职元曲晨读素材汇编》校本教材,作为学生晨读的素材,注重学生对元曲知识的阅读、积累的训练,尝试借此来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力补充。

(一)以经典名家为依据编排素材,确保校本教材的站位

近代美学大家王国维曾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提到,“元代曲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以其作曲之造诣,字字本色,抒情淋漓尽致,各自代表了元曲发展不同时期的成就,被称之为‘元曲四大家’当之无愧。”因此该晨读汇编中“元曲四大家”中每人均有代表作入选,特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全文收录,结合中职学生的基础,对包括该作品在内的每部作品均作详尽的注解,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

同时作为元曲创作“双璧”的马致远和张可久,他们是元曲中小令创作的杰出代表,特别是以豪放洒脱、文辞简练清新、内容形象生动见长的马致远,名声更盛,其代表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天净沙·秋思》,更是脍炙人口,作为素材的必选篇目。而张可久以清雅秀丽见长,十分讲究炼字、对仗,尤其是他的作品有着似不食人间烟火,遗世独立,有着仙风道骨之意的“惊,人睡醒;清,梅弄影”的《雪夜》,更让学生体会唐诗宋词难以言状的唯美之感。

例如我校校本教材选取了元代散曲家张可久咏史代表作《卖花声·怀古》,我们对其词句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注解,使得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张可久小令中对历史兴衰的无限感叹,特别是他对百姓的深深同情之感。

“阿房舞殿翻罗袖”中“阿房”引导学生去联系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了解张可久要借“阿房宫”来表达的思想情感,其实和杜牧的“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一样,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别的,是秦始皇骄奢淫逸,对待百姓残暴。“金谷名园”则联系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汰侈》中《石崇与王恺争豪》小故事;“隋堤”去联系初中历史所学的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下扬州的故事。《卖花声·怀古》上阕的赏析一方面借助《阿房宫赋》《世说新语》等小故事,中职生特别感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借助丰富的信息化图文、视频资源引导学生去了解《卖花声·怀古》中“不堪回首”的历史感叹。

在校本教材的素材选取中,诸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等元曲佳作,我们更加注重素材的形象、生动展示,激发中职生对元曲的认同。

(二)以晨读吟诵为依据使用素材,确保校本教材的实施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依托所任教的学校,在中职班级积极开展《中职元曲晨读素材汇编》校本教材实施工作,每个星期安排两个晨读,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二十分钟的元曲专项晨读,在训练学生古诗词吟诵能力的同时,加强了元曲知识的积累。通过一年多的研究,进行元曲晨读训练的学生对元曲不再陌生、不再抗拒,并且发现了元曲的魅力,它可以和唐诗宋词一样的优美,一样的有着美丽动人、缠绵悱恻、凄惨哀婉的故事。

比如创作“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一代词人张养浩,借助详细的注解,引导学生认识元代历史上这么一位像白居易、辛弃疾一样的,心中有百姓,关心民生疾苦的文人。

同时,充分借鉴唐诗宋词吟诵训练的经验,以与题材相呼应的音乐为背景,创设情境,渲染元曲吟诵的氛围。比如在吟诵元曲大家徐再思的《折桂令·春情》作品时,校本教材中则辅助说明:该词作与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有共通之处,故国沦丧,寻求自我解脱,但李煜选择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诀别,而徐再思则选择下江南,寻求那“灯半昏时,月半明时”的隐居生活,又似那《桃花源记》中的陶渊明。所以这则音乐的选择偏重哀怨,同时不乏解脱之意。

在晨读中,学生渐渐感受到了元曲经典作品的文化内涵、底蕴,在晨读的日积月累中,也逐步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并借此机会走进元曲经典。

(三)以社团展示为辅助活用素材,确保校本教材的落地

晨读更多注重知识的积累,唐诗宋词之所以更为学生接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作文、生活引用经典名句立刻吸人眼球,因此元曲如果缺乏有效的生活应用平台,难以激励学生学习的情趣和激情。因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学校积极组织了“元曲爱好者”学生社团,吸收爱好元曲、有一定表演天赋的学生参加,利用社团活动时间,组织排练元曲经典作品。

如元曲作家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借助多媒体伴奏,吟唱“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感受曲作者内心深处无限思乡怀人,流露出的羁旅行役之苦。在排演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柳永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等,感受作者那羁旅行役之苦,对家乡、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声音低沉、凄婉。

同时积极借助学校艺术节、技能活动周等大型活动平台积极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和表演的热情,进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综上,元曲作为中职生传承经典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其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诸多难题,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要迎难而上,积极思考,寻求解决之道,笔者借助在一线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借助校本教材的编排、使用的可操作、可检测、可复制的途径来努力传承元曲,丰富提升中职生经典文学的素养。

猜你喜欢
元曲怀古唐诗宋词
《江山如有待:唐诗宋词日历 2023》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清晏园怀古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唐诗宋词中的二月二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英语世界里的唐诗宋词
上都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