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纸式”的叙史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0-01-09 13:37
课外语文 2020年33期
关键词:羊皮纸面貌虚构

陈 莉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天津 300467)

小学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更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承载着厚重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历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进一步了解历史知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备受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浸润,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美好的品格。部编版一至六年级教材收录历史性题材的课文共计50余篇,这些课文有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的呈现,也有历史人物的刻画,选文文质俱佳,蕴含深刻内涵。但也有人存在质疑,认为教材中某些历史性题材的选文与史料史实记载不符。我认为,教材中的历史性题材选文具有“文以载道”的特点,我们与其用历史的真实严苛文学的真实,不如将“羊皮纸式”的叙史方式融入小学语文历史性题材课文的教学中,更好地实现语文的育人功能。

我在本文使用的“羊皮纸式”这个词语源于耿占春《叙事美学:探索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在第七章《写在羊皮纸上的历史》所探讨的名词的启发。耿占春在此书中谈到,羊皮纸这种材质具有不断被擦洗却能够重新书写的特质,他由此联想到新旧历史痕迹也可以重叠。他认为“写在羊皮纸上的历史”这一内涵其实意指历史具有多种面貌,因而历史其实是虚构而成,像极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谓的“历史叙事”很有可能只是表现了个别的真实,即历史通过材料的真实却进入了一种虚构状态的叙事。因此我认为,如果通过收集散落在民间各地的史料,进而以文学的方式对历史进行重现,也不失为一种走进历史的真实世界的好方法。“羊皮纸式的历史”就是通过重写与重现,并以诠释的无限可能对存在的唯一历史真相之特权提出质疑,试图还原历史相对更本真、全面的面貌。

所谓的“历史真实性”是指史学家及文学家在记述并反映历史事实这一方面所达到的客观真实的程度,以及通过描述种种社会现象,从而揭示当下社会本质的程度。即如果追求所谓的历史真实性,就必须要实事求是地讲述和记载历史的原貌,其间容不得半分虚构、假设,乃至猜想。那么史学家或文学家在记述和理解历史事实时本身就会带有自己的立场,所谓的唯一的历史真实本就难以实现,所以“叙事文学是用虚构和幻象来创造一种真实。至少,用虚构叙事的方式来讲述真实仍然是可能的”。

羊皮纸这种材质十分柔韧,所以不容易破损,在四世纪以后,羊皮纸便成为了主要的书籍形式,用于记载历史、宗教、国度等,而羊皮纸上记载的内容可以因一些微妙的原因不断被擦洗,而后再重新书写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新旧历史痕迹是可以轻而易举就叠加在一起的。我认为,“写在羊皮纸上的历史”代表着这种观念:“历史是一种虚构,因而历史的面貌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的。”通常来说,人们对历史的叙述一般是通过虚构的叙述来完成,而历史事实永远带有叙事的性质。因此,历史应该是一个由多种面貌共同组成的存在,在这些面貌之中,没有一种面貌可以永远让自己作为唯一的存在,而把其他面貌拒斥于千里之外,从而被人承认、接受它的唯一与真实。我认为,“羊皮纸式”的叙史方式意味着作者以“羊皮纸式”的重写方式,通过诠释,对现存历史的唯一与真实性提出质疑,最终还原历史更为本真、全面的面貌。因此,部编版一至六年级收录的历史性题材的课文以一定的历史真实为基础,但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而是追求文学的真实性,文学作品中反映出来的历史、思想与品格应该高于实际,更强烈、更典型、更理想,从而与实际的历史真实重合,更具多面性、真实性、感染性。

《孟子·滕文公上》有这样的书写:“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水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人。”《孟子·离娄下》亦有相关的书写:“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孟子》一书中的两处书写认为大禹为救天下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称赞。然《史记·夏本纪》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却是别样的面貌:“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与《孟子》中的书写截然不同,司马迁认为大禹之所以在外十三年,并且三过家门却不入,是由于他的父亲鲧治水不成而被治罪诛杀,而大禹害怕治水失败,最后受到同样的惩罚。历史从来不是以唯一的面貌存在的,多种史料的重合与重新书写,更能全面还原历史的本真面貌,再现了一位同时具有神性和人性的英雄人物。部编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这篇课文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进行改写,以人民生活痛苦、鲧治水不成为背景,描述大禹一走就是十三年,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终于以疏通河道的方法消退洪水,塑造了一位心系百姓、踏实能干、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课文通过“羊皮纸式”的叙史方式,对大禹治水进行重写与重现,同时放大了大禹无私无畏的精神品质。语文教学有着较强的育人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教学这篇课文前要求学生就大禹治水的相关材料进行搜集与了解,在教学时向学生传达大禹这种心系天下、英勇奉献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及坚毅品格。同时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学习能力水平,把关于大禹治水的不同历史记载与书写和学生分享、讨论,在思辨中形成大禹立体的英雄人物形象,对大禹治水的事件、人物有自己的思维思考和全面的认知。

《三国志》曾引用《魏略》:“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可见“草船借箭”的主人公是孙权,和诸葛亮并无关系。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改编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通过记叙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塑造了才智过人的诸葛亮和气量狭小的周瑜两个历史人物形象。《三国演义》还有“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这使周瑜气量狭小、妒忌心强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时引《江表传》:“普颇以年长,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 后来程普敬重周瑜的大度,逢人就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可见在裴松之笔下周瑜实则是一个才华出众、胸襟广阔之人。陈寿在《三国志》中也认为周瑜“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陈寿作《三国志》,属私人修史,“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有事实,也有个人立场。而《三国演义》则以《三国志》为母体,同时掺入了民间传说,运用“羊皮纸式”的叙史方式再现三国历史人物形象,文学价值颇高。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收录此文,是为让学生“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感受塑造人物形象手法。我认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妨根据“羊皮纸式”的叙史方式的特点,将《三国志》及《江表传》中的部分材料或者影视片段作为补充学习,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引导学生了解多面貌的历史,认识更为立体的历史人物。

语文教材不仅具有知识传播和技能训练的功能,更具有教育和审美功能。部编版语文教材收录的有关历史性题材课文追求艺术的真实性,不拘泥于所谓的历史真实,进行了合乎情理的虚构,其间包括一些夸张、想象或者推测等叙事技巧,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我们在教学这种历史性题材的课文时,可以通过“羊皮纸式”的叙史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多面貌的历史,感悟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在作者对所谓的历史真实进行“羊皮纸式”的重写和再现下,帮助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达到人性和神性的统一,使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叙事和刻画人物的技巧,并进行审美分析。我认为,把“羊皮纸式”的叙史方式融入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历史及历史叙述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而且在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与时代责任感,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滋润学生广大的精神世界。

猜你喜欢
羊皮纸面貌虚构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新·面貌
虚构的犹太民族?
日本直销商面貌写真
滤纸改性制备植物羊皮纸的实验研究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西方文化传承的“羊皮纸情结”
写一封信需要几只羊
真正非虚构的叙述
念好“八字”经“五老”面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