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20-01-09 13:37殷梦妤
课外语文 2020年33期
关键词:核心教学方法小学生

殷梦妤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南夏墅中心小学,江苏 常州 213166)

立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观点分析,核心素养主要是指一个人可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与传统教育理念最大的区别在于核心素养被视为课改的核心要义,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指导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了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能力与文化观念四个要素。为了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需要教师摒弃灌输式教学方法,考虑到学生的现有能力与知识基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保障核心素养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得以落实。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仍以知识传递为主,忽视了基本素养培育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始终处于知识接收与记忆的学习状态中,容易养成定式思维,且学习效率与质量难以得到明显的提升。虽然素质教育体制已经实施多年,中小学教师也打响了“培养核心素养”的口号,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核心素养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落实。据了解,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

其一,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下,需要教师注重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而关键能力培养的前提是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能够激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兴趣,并培养与锻炼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总结出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保证学习质量与效率。但是,在实际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运用不恰当、教学策略运用不合理等问题,如部分教师习惯于运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并未得到真正的发挥,导致语文阅读教学枯燥乏味,与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脱节。

其二,核心素养未在阅读教学中落实。虽然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众多教师逐渐认识到了核心素养落实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认知与思想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脑海中,学生并不了解什么是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哪些要素,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是什么,因此导致学生对语文核心素养生成的重视程度不高,单方面凭借教师努力的语文阅读教学难以落实核心素养。除此之外,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并未给学生营造出创造的氛围与机会,从而制约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素养落实。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关注语文核心素养

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都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可以说教学目标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核心素养是否能够得以落实息息相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目标设计中应将聚焦点放在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上,并可以通过教学目标设计的层层递进,让小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学习任务,并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树立爱国情怀、提升语言能力、了解与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落实提供保障。此为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的第一步,有助于明确语文阅读教学目标。

以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日月潭》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因为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在这一阶段应关注学生的字词积累,生字与生词的学习是语言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主要任务。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在初读中找出生字、生词,如“环”“绕”“岛”“展”等,并通过拼读或字典、词典查找等方式,了解生字、生词所表达的含义。然后,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能够做到边朗读边思考,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此教学目标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正确的学习情感态度。最后,教师应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指导学生通过《日月潭》的学习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提升小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从而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实现了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素养逐层渗透,为教师的阅读教学活动组织提供了依据,提升了教学目标设计的科学合理性,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内容的转变:指向语文核心素养

实际上,文本阅读不仅仅是读懂、读通里面的字、词、句、段,还要通过文本阅读渗透语言文学、审美情感以及德育教育内容,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教师活用教材,转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能够根据学情与教学目标适当地调整阅读教学内容,从而让语文阅读教学有所侧重。

如在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教学中,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白求恩在战争中救助伤员的紧张、交迫工作情况,作者通过大夫救人以及战火硝烟结合的描述手法,刻画出了主人公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在《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教学内容设定中,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找出文章表现事态紧张的词语,如“陆续”“继续”“连续”等;(2)找出描写主人公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并通过这些词语的分析,设身处地地感受白求恩大夫的心理变化;(3)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及角色演绎等方式,进一步感受到“战争”与“战地”的含义,从而理解人物形象;(4)找出文章中的反问句,并尝试模仿、创写反问句,认识到反问句在文章中的运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发现读通并理解文章中主要讲述的故事内容并不难,对于学生可以理解的部分并未多加分析,而对三年级学生所不熟悉的描写手法进行了重点讲解,并将其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希望可以通过教学内容调节的方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点,挖掘出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受到白求恩大夫的伟大精神感染,引领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念。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融合语文核心素养

思维品质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思维品质的培养主要包含了思维的灵活性、敏锐性、辩证性等,无论是哪一种思维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学习者的真正参与。因此,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与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在问题的猜测、分析、推理与总结中,形成严谨的、缜密的思维,推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小学生的未来学习与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惠崇春江晚景》为例,在这首古诗教学中若是教师仅仅用语言讲述的方式,难以让学生想象出苏轼所描绘的美丽景色;同时教师在学生对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生平事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开展古诗词教学,更是增加了教学的难度,无法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对此,教师应在教学方法运用中融合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如,在课前给学生布置有关相关资料的搜集任务,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图片或视频资料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惠崇春江晚景”,并利用语音设备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之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古诗大意,尝试概括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容。最后,引发学生在诗词学习中的深度思考,如教师提出:“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感受到了什么?获得了哪些启发?”让学生在资料信息的筛选以及问题的分析中锻炼思维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前预习任务布置、多媒体导入以及问题导学法的运用,给学生提供了全程参与语文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树立了自学意识,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问题分析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助力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生成。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语文学科特征的发挥,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主动地探寻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之路,以此推进语文阅读教学的良性发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核心教学方法小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