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影视资源 助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

2020-01-09 13:37沈凤蓉
课外语文 2020年33期
关键词:南京影视资源

沈凤蓉

(浦口区永宁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朱熹曾经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到了引入活水——影视资源来助力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作为艺术的影视资源可以给人以直观视听冲击和置身于现场的感觉,它吸引人们的关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身边的孩子也多是在影视文化的陪伴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各种途径,学生对影视资源接触越来越频繁,对它们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并影响到知识、经验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以及对世界及自我的认识,从而改变孩子们的学习思维方式。另外,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变革与更新。因此,我经常把一些优质的影视资源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来,为提高初中学生的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巧用影视资源,助力文本教学

语文文本的教学中,很多人物的刻画,具有很强的时代印迹。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复杂的人物形象把握不够准确全面,仅仅通过文字来理解,学生很难吃透人物精神,更不要说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了。影视资源以其综合性、直观逼真性、鲜明的艺术性等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个鲜活场景,引领着学生们走近了文章,走进了人物的内心。

在教学《香菱学诗》和《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我从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找到相应的部分下载,授课时播放给学生看,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并让学生比较电视剧中的表演与文本的差异。学生兴致盎然。巧用影视资源拉近了学生与古典文化的距离。教学《孔乙己》时我也下载了孔乙己在咸亨酒店被众人嘲笑而为自己争辩“窃书不为偷”的片段,影片中咸亨酒店的场景、戴着乌毡帽的短衣帮的哄笑、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可悲,都生动地呈现在眼前。在学习《木兰诗》一文时,我推荐学生课外观看美国迪士尼拍摄的动画片《花木兰》。

巧用影视资源,消除了学生与深奥的文本之间的隔阂。名著的学习,耗时费力,枯燥无味,农村孩子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往往很少有学生能把一部长篇小说全部阅读完;影视作品经过演员的演绎后,唤醒了学生赏析作品的情感体验,学生与作品之间建立了一种十分密切的联系,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净化了学生心灵,提升了学生的人格,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中我常选择一些教材规定的必读篇目的影视剧,学生通过观看影视剧,更加轻松地理解课文中所讲的内容,理解故事的情节以及表达的情感。

如九上的课外必读名著是《简爱》,这本书篇幅不长,学生相对愿意去阅读。可大多学生也只能说是囫囵吞枣地读完,对小说的内容印象模糊,人物、情节记忆不深刻,更不必说人物性格思想的分析。我选择了让他们观看2011版的《简爱》,之后趁热打铁指导他们紧扣原著对其进行鉴赏。学生们结合演员的表演,有的分析人物的性格,有的回顾经典桥段,有的点评电影的拍摄优缺点。有些点评虽稚嫩却也不无道理,例如学生评价“整部电影较好地呈现了十九世纪英国庄园风光,但采取的是倒叙手法,所以电影不太流畅”“男女主之间少了原著所要表达的灵魂交流”。通过鉴赏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而《水浒传》篇幅较长,学生不愿意看。尤其是女生,大都表示兴趣不大。针对这种状况,我选取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回的电视剧播放给他们看,这一回中鲁智深的侠肝义胆、胆大心细勾起他们的兴趣,然后启发他们去原著中跳读与他有关的章节,了解鲁智深的一生,阅读完之后为他写一篇小传。学生慢慢地主动地积极地去阅读原著了。

二、巧用影视资源,助力口语交际学习

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越来越多,对人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中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弱,而初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培养初中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影视资源,是一种语言性很强的艺术,能够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善巧利用初中生喜欢模仿的特点,借助影视资源,让他们进行模仿训练,一定会事半功倍。

九下第四单元口语交际是辩论。在学习了简单的议论文之后,学生掌握了一点议论的方法,但对于辩论这种形式还是很陌生。 我想到了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这是一个经典的辩论比赛,农村的孩子平时几乎无人知道这个比赛,更不用说看了。于是我下载了2011年国际大学群英辩论会的视频,辩题是《青春偶像崇拜有利于孩子成长》《青春偶像崇拜不利于孩子成长》,非常贴合学生实际。大学生们精彩的辩论,瞬间征服了我们班的学生,他们一个个看得全神贯注,兴味盎然,在观看节目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辩论的一些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布置学生举行微型辩论赛,实战演练。学生模仿视频中辩论会的方式方法,双方各设置了一辩、二辩、三辩,围绕书后辩题“逆境有利于成长”“逆境不利于成长”,先在课前搜集所需材料,明确己方的辩证思路,写作辩词,精心准备后有模有样地在课堂开展辩论,唇枪舌剑中,少年们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对生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理性。巧用影视资源,培养了学生的思辨精神。

九下第五单元是戏剧,且此单元任务三是学生们演一场戏,这个难度其实挺大的。因为现在的农村学生对戏剧表演可以说极陌生,如果仅凭借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去教学,显然有“隔靴搔痒”之感。因此在学习历史剧《屈原》时,在导入环节我设计了观看剧中《雷电颂》一段的表演。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分钟,但是演员充满情感的表演感染了学生,他们直观地感受到话剧表演这种艺术形式与电影、电视剧有很大的不同,对他们而言也是新鲜有趣的。观看后,学生选择部分语句模仿剧中演员的语气、表情、动作朗诵练习,在课堂上开展表演竞赛,短短的一段时间,他们从观看者变成了表演者,对戏剧产生了兴趣,这为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习此单元后,学生们自行组合分成几个小组,将《卖炭翁》《范进中举》《社戏》改编为课本剧,分工合作,反复排练,认真表演。因为有了之前的观看、学习,照猫画虎,学生们青涩、稚嫩地演出了属于他们的戏。如果没有视频的帮助,这个任务完成起来恐怕不易。

三、巧用影视资源,助力阅读教学复习

初中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纪,在中考前的漫长复习中往往会有倦怠感,导致老师的教学效率低下。影视作品比较生动形象,声音和画面相结合的形式能够快速地吸引学生的目光,还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复习效率。

在《南京市中考复习指导书》中有一篇阅读。文中涉及四种语音:南京官话、洛阳雅音、苏白、屯堡方言。根据文章内容 ,我在公众号二更中找到了苏白视频屯堡方言视频,又在优酷里找到了洛阳方言视频。文章学术性很强,对于初中生来说比较难懂。学生看完文章后,我先让他们观看了这些视频,并且随着视频学了各地的一两句方言。课堂上笑声连连,再去做题时学生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巧用影视资源,减轻了中考阅读复习的倦怠感,同时开阔学生视野。

四、巧用影视资源,助力乡土文化的传承

近几年南京市中考语文中乡土文化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2019年南京市中考语文卷》为例,涉及南京的风景名胜有夫子庙、 赏心亭、玄武湖、雨花台、老门东、燕子矶,南京的民俗有秦淮灯会,南京的美食有龙袍汤包、桥林茶干、洪蓝玉带糕、东山老鹅、鸭血粉丝汤,南京的民间说唱艺术白局,南京的金箔技艺。这些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们的学生其实了解很少,以致答题时闹出不少笑话。例如复习时做到“南京白局”这一题时,学生问我白局是什么。我调查了一下,全班无一人看过白局表演,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 然后我顺便调查了一下春节去夫子庙看过花灯的人, 结果仅有两人去过;亲眼见过南京地标建筑紫峰大厦的,仅有三人。为传统美食写广告词时,有学生选了龙袍汤包,但他不知道龙袍是地名,他还以为是汤包的外形像皇帝的龙袍,于是写出了“龙袍汤包,华丽高贵”这样的答案,实在令人无奈。虽然我们镇距离南京主城区不过40公里,但是孩子们并不了解南京。我想“百闻不如一见”,既然孩子们没条件亲身感受,那就“云旅游”吧!于是下载了南京白局艺人黄玲玲老师的表演视频,南京美食视频,非遗传人介绍金箔的视频以及《航拍江苏》等。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穿插在复习的间隙播放给他们看,逐步让他们深入而具体地了解南京。巧用影视资源,潜移默化地传承乡土文化。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借助影视资源开展语文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做好乡土文化的传承,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当然,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只起辅助作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对其产生依赖,要多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还要筛选甄别影视作品是否适合学生观看,是否有违历史真实,对于“戏说”资料要摒弃。教学中,影视资源的应用要适宜、适当和适时,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农村中学语文的教学。

猜你喜欢
南京影视资源
南京比邻
影视展
“南京不会忘记”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南京·九间堂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