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鲁迅作品对初中记叙文写作选材教学的启发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为例

2020-01-09 13:37
课外语文 2020年33期
关键词:长衫社戏孔乙己

周 晨

(江苏省无锡市梅里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引言

中学阶段学习鲁迅作品,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人格的养成以及道德修养的提高。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说:“鲁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但是同时他还是一把金钥匙,一旦把鲁迅拿下,学生过了鲁迅这一关,他不可能不喜欢语文,他不可能不喜欢作文。”对中学生而言,鲁迅作品是一个难以逾越的跨栏。鲁迅的“嬉笑怒骂”式文体,使学生对鲁迅作品产生某种“抗拒”,从而难以对其作品作深层理解,更不用说运用到写作中。然而,从选材角度看,鲁迅作品对初中生记叙文的写作还是有很大的启发。

初中阶段的写作学习主要集中在记叙文的训练。记叙文的选材决定了整篇文章的走势,是作品的血肉躯体,它能吸引人眼球、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文章可读性的前提。因此,写好记叙文,最关键的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一、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编浅析

部编版语文教材初中阶段一共收录了七篇鲁迅先生的作品。从整体来看,是从不太有阅读障碍的回忆性散文入手,使刚进入初中的孩子在心理上有较强的认同感,所以选自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三篇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分别安排在七年级上下册以及八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此书也是七年级上册的必读名著,由此可窥探出此书的意义重大。

而人物更多、性格更复杂的短篇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安排在之后,都收录在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中。此小说集具有深刻的社会与历史意义,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初三学生正是人生三观开始形成的时候,所以将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安排在九年级上册是很明智的选择。此篇杂文,作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鼓舞了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

二、鲁迅作品对初中记叙文写作选材的启发

我们对鲁迅作品的学习,除了让我们感受、理解鲁迅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心境与思想并感知他的语言风格之外,还要品读他的选材。品读鲁迅先生的这几篇散文和小说,你会发觉这给初中生记叙文写作选材主要有两方面的启示:记述源于生活的事件和叙写有生活原型的人物。

(一)记述源于生活的事件,以“忆童年”主题为例

鲁迅先生的“童年”题材作品,给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有益启示是选取自己生命中记忆深刻、对自我有重大影响、源于生活的事件。童年是富有意趣的、天真的,鲁迅的童年生活也不乏这些幸福的亮点,作者写作时很自然地把它们攫取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先生悠然的回忆。这些事件,重要的是对于作者自我的意义,而不是在别人看来重要不重要。在写作时,如何将宏大的、抽象的意象投注到文字中,也许将其具体化、缩小化,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童年所有乐园的形象都具象化,具体到“百草园”之中。如果将童年乐园“百草园”比喻成一个舞台,其中的选材就如同舞台剧中的角色,一个个登台演出,但是主角只能是于作者新奇的、有趣的物、人、事,这些对于当时是孩子的作者来说是最重要的。

所以夏天的故事中少不了童年阴影“美女蛇”,这是极富戏剧性的一个选材,体现童年时期故事对人思想的影响,那么我们学生可以模仿鲁迅先生,找寻记忆中对自己思想产生影响的故事,并将它作为题材写到作文中去。

所以冬天的童年当然是少不了堆雪人,但是这个选材比较“大众”,不够新奇有趣,而鲁迅先生选择的是“捕鸟”。绍兴旧时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捕鸟方法,独到又有趣,这当然是建立在童年时亲身经历过的趣事之上才能写出。又如童年“三味书屋”读书生涯的记录。在上学的千篇一律的读书、习字和对课的枯燥生活中,对于孩童来说生活的亮点是什么呢?作者和读者都喜欢跑到园子里玩耍、描绣像画等画面。因此,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

《社戏》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描述几次看戏的经历。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并不多,鲁迅用不少笔墨在开头写“我”到外祖母家的其他生活以及看社戏遇到的困难,在结尾又写了六一公公送罗汉豆的事。作者所怀恋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社戏过程中与农家孩子结下的诚挚友谊和农村的自由生活。“社戏”作为一条线索,在文中起着贯穿故事情节的作用。所以在写作中,借用“线索”也是很高明的一种方法,借用一个意象一以贯之,起到前后情节、情感的连接,从而达到主题主旨顺其自然地显露。

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中要体现一位旧农村妇女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的形象,以孩童的眼光记述睡觉成“大”字、教我一堆麻烦的礼节、给我买来《山海经》等事件。此篇给我们的更大启发在于“角色视角转换”。鲁迅写回忆童年,就将自己置于孩童的视角,写什么就以什么视角,使得读者的代入感很强,很容易对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

(二)叙写有生活原型的人物,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叙事离不开写人,鲁迅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都是真正的“人”。每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性格都是寻常的人性,没有特意为了表示主题而刻意塑造“超人”,这是鲁迅对待文学的真诚。为什么能如此呢?因为作者都是叙写有生活原型的人物。通过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多角度、多方法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

1.外貌描写。写人,往往先从第一印象的外貌入手。鲁迅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大多使用白描的手法,直接且直观。如《藤野先生》中“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寥寥几笔的速写,写出了藤野先生的简单朴素和不拘小节。个人形象的粗糙是以留级生的描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并以在公车上会被人当作扒手来展现的。

再如《故乡》中描写杨二嫂:“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和之前“豆腐西施”的温柔形象大相径庭,对比之间更显出如今杨二嫂的刻薄小市民形象。

又如《孔乙己》,一开始没有直接描述孔乙己的外貌,而是先讲述了短衫人站着喝酒与长衫人坐着喝酒的区别,从而引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一个落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有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补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

2.语言描写。语言描写的灵动也是写作功力的体现,语言要富有人物的性格。如《故乡》中对杨二嫂刚出场的语言描写:“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不肯放松,便愈有钱……”通过这些语言,生动准确地刻画出杨二嫂尖刻势利、爱搬弄是非的小市民嘴脸。又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这个迂腐的旧知识分子形象就是满嘴的“之乎者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些经典语言总被学生们喜欢,但写作时却用对话来凑字数,充满了无效信息。因此,让学生明白,选用的人物的语言要为人物形象服务。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想在写作中拥有独到的选材,我们可以从鲁迅的作品中学到:一是源于生活,感悟其中;二是将题材细致化,借用“线索”贯穿全文,承前启后;三是角色视角转换,写什么就转换成什么视角,切换自如。

猜你喜欢
长衫社戏孔乙己
晚清民国男士长衫结构工艺研究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长衫悠悠数风流
那个穿长衫的人叫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