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文化概况》课程实践教学“1+3”模式探索
——以山西工商学院为例

2020-01-09 13:37张亚楠
课外语文 2020年33期
关键词:山西能力课程

张亚楠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

随着全球“汉语热”的升温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社会对汉语教育的人才需求不断增长。作为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文化传播知识,能在教育教学、中外文化交流等领域从事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工作,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一、国内研究现状

自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开设以来,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对《中国文化概况》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究。蔡郎与、刘亚科(2018)、罗妮等人提出了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知识性输入为主等问题,割裂了文化理论与鲜活的文化现象联系,学生缺乏作品意识和主动性的问题。

付丽(2014)、陈欣(2018)、崔玲(2017)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国文化课程改革要以实践为重心,根据产出导向,重视实践教学与工作的对接,将汉语教师的职业训练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武秋莉(2019)、陈瑶(2016)、高山(2018)等人提出中国文化课程改革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以文化专题研讨、文化案例分析为导向,以小组为形式进行合作探讨,重视文化实践。李亚男(2014)、王雅琪(2018)、韦树兰(2019)等人提出要避免单向的理论知识灌溉,通过文化体验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他们提出在校外让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尤其是对地域文化的体验,在课堂外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

综上,已有的研究均提出了《中国文化概况》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主要从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与方向、实践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关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却属于空白。本文通过对前人研究与自身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力求探索一个适用于汉语国际教学专业《中国文化概况》课程的实践教学“1+3”模式,为提高该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与文化传播能力提供帮助,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二、山西工商学院《中国文化概况》课程实践教学现状与问题

山西工商学院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学校致力于培养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查与课堂观察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对现阶段《中国文化概况》课程的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堂实践形式单一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中国文化概况》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在进行不同的文化专题的学习时,教师主要采取传统的理论传输或者学生小组课堂分享两种形式进行,教学活动形式不够丰富,因此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课堂表现力不强。教师在教学中文化理论与鲜活的文化现象是分离的,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文化专题,例如书法、绘画、茶艺等,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仍是对各类文化形态的历史梳理,没有发动学生参与进来真正动手创造,获得对文化项目的切身体验与实践。

(二)人才培养观念陈旧

教师的培养观念更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层面。其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不够,缺乏一种将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去的教学引导,因此学生实践意识薄弱。其二,教学内容偏理论传授,实践性融入较少,因此,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其三,教学视野不够开阔,局限于、依赖于课堂教学,大多数学生思维模式较为固化,缺乏批判性、广阔性与包容性。因此,教师需要从观念层面进行彻底的革命与突破。

(三)产教融合意识薄弱

山西工商学院坚持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之路,大力拓展校企合作,积极推动与产业对接,以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为发展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密切关注学科与就业、课程与就业的联系。教学内容主要是学科理论、考研知识的构建,但是关于如何与社会产业对接,将理论转化为特定工作能力的培养环节薄弱。

三、《中国文化概况》课程实践教学“1+3”模式探索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关于《中国文化概况》课程实践教学的“1+3”模式,“1”是指“翻转课堂模式”,“3”是指“文化体验模式”+“第二课堂模式”+“社会考察模式”三模式相结合。

(一)翻转课堂模式

根据课程大纲要求,以专题项目为驱动,指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具体步骤包括:教师下发实践任务—学生项目研讨—课堂教学实践—师生评教与反馈。翻转课堂并非一刀切地将课堂全盘托付于学生,教师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有效保障课堂活动的纪律性,对于学生的疑惑要进行答疑解难。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课程设计与评价能力,锻炼学生的教学基本功,为学生将来走上教育教学岗位打下基础。

(二)文化体验模式

“文化体验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教师在理论教学中融入文化体验活动,主要针对实践性强的文化项目,例如:剪纸、中国结、毛笔字、中国画、茶艺等,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提交作品。其二,开展传统文化社团,定期举办文化沙龙,邀请留学生参加,在跨文化交际氛围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其三,带领学生进行地域文化考察,例如去乔家大院感受山西特有的晋商文化;去五台山、云冈石窟领略佛教文化;去洪洞大槐树体悟根祖文化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山西地域文化,为学生将来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打下基础。

(三)第二课堂模式

开展与课程相关的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升文化素养。校外第二课堂可在山西省博物院开设,带领并指导学生参与整理、实地考察山西博物院的历史文化资料,选择性地参加场馆的宣传和推广活动,通过研究不同时期的文化形态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山西的历史文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充当场馆义务讲解员,探究山西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优化了山西博物院作为窗口单位的服务能力,从而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效力。

校内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实验室开放项目和文化俱乐部的形式开展。实验室开发项目主要依托微格教学实验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化项目的讲解与推介,学生需要制作PPT、讲解项目、录制项目推广视频、接受师生点评,提升自己的文化推广能力。文化俱乐部可以开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项目,例如书法俱乐部、中国画俱乐部、剪纸俱乐部、二胡俱乐部等,主要从中华才艺的角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俱乐部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提升学生中华才艺技能,为学生将来参加汉办面试、走出国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打下基础。

(四)社会考察模式

“社会考察模式”主要是去与中国文化传播相关的工作单位进行考察并撰写报告,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就业信息,从更广阔的视角了解中国文化的传播现状、路径与方式,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做出思考,为学生走上相关工作岗位铺路。社会考察的目的是为了搭建课程与就业的桥梁,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四、结语

总之,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以专业需求为抓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推动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换,在改革中应力求提升课堂内容的难度与深度,锻炼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教师不仅是特定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素质、职业能力的引导者。希望本文的实践教学模式能成为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有效渠道,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助动力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山西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山西叹五更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