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故纳新 助力备考
——对历史教材最新变化的述评

2020-01-10 06:23王东升
考试与招生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教材教材

>>>王东升

党的十九大以来,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材在原叙述框架和基本内容延续不变的情况下,对部分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述进行了增、删、调、换。2019年秋季在部分省区率先使用的《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与原课标实验教材相比,在叙事框架和学习内容等方面变动较大。这些变化贯彻了近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融入了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选取新教材中对备考有重要影响的新变动、新表述、新观点做系统述评,方便师生及时更新历史认知,提高应试能力。

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新印教材中变动的重要内容

此处人教版新教材指2018年6月印刷的必修第一册、2018年11月印刷的必修第二册、2019年7月印刷的必修第三册。

1.清朝疆域

新教材在“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一课里“清朝的边疆政策”一目中,增加了对清朝疆域的系统表述。(必修第一册第20页)

该表述引导学生加强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历史和国情的认同。考前应系统梳理南海诸岛、台湾、钓鱼岛等边疆地区开发和管辖的历史,并在爱国主义立场指引下理解和掌握国家的边疆政策。参考考查台湾历史的2017年全国Ⅲ卷文综第40题。

2.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

(1)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新教材增加了如下表述:“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必修第一册第53页)

上述评价全面、客观、高瞻。考生应在答题时学会应用上述语言,并注意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意义的比较和区分。

(2)对三民主义位置进行调换和精简:原必修三专题四第一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整节课删除,把三民主义放在维新思想之后和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走向共和”一目中作简短介绍。(必修第三册第51页)

此变动符合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正确时序。考生应把辛亥革命和三民主义放在中国近代政治和思想变革的发展脉络中整体把握。

3.抗日战争

(1)抗战时间由“8年”变更为“14年”。(必修第一册第58页等)

考生应以14年为时间段全面梳理抗战经过,尤其不能忽视1931—1937年局部抗战的发展脉络。

(2)关于中共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新增表述:“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必修第一册第41页)

考前应全面梳理中共抗战的贡献史实,以此论证中共在抗战中的主导地位。

(3)关于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新增表述“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凝聚形成的不畏强暴、英勇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必修第一册第41页)

考生应关注抗战精神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联系,运用上述观点解答中国抗战的国际影响和地位及相似问题。参考2019年全国Ⅱ卷文综第46题。

示例:(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30题)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

此题题干史料有力证明了中共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促进农民解放、社会变革的巨大作用。

4.基层民主建设

新教材在“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专题中新增改革开放以来基层民主制度发展的表述:“党和国家通过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扎实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必修第一册73—74页)

建议考前整理古往今来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史实,汲取相应历史经验和智慧。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三长制”,还可参考2018年全国Ⅰ卷文综第41题。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对邓小平理论的意义新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拓和奠基之作”; 对“三个代表”意义新增:“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增加了科学发展观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论述。(必修第三册第70—74页)

上述改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形成了完整的发展体系。考前应注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联系比较,并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6.高校扩招和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在“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课中,教材新增高校扩招及其成就。新增2018年9月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指出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必修第三册第86—87页)

考前应把上述内容整合到建国以来教育方针的发展脉络中,并能够联系时代环境解释各时期政策的变化。参考2017年全国Ⅱ卷文综第31题。

7.当前世界格局和中国地位

(1)对目前世界格局的论述,删去了“暂时形成‘一超多强’”“世界政治格局正朝着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等表述,更换为“目前,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加平衡,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必修第一册第167页)

(2)对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教材新增“中国倡导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理念,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再注入中国力量等”(必修第一册第167页);针对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新增“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能达到世界各国的繁荣和稳定。(必修第二册第161页)

考生解答有关国际、中外问题时,能够适时恰当地运用“全球治理体系”“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互联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概念。参考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考查大豆种植和传播的第41题。

二、《中外历史纲要》教材中一些重要的新观点、新内容

此处引用的《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是2019年8月第一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是2019年12月第一版。

1.对中国古代一些重要思想观点的新评价

(1)对老子“道为万物本原”的观点评价,以前普遍认为“是一种唯心论思想”,但新教材认为:“他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

(2)战国时期的阴阳家,以前教材没有专门讲述,新教材指出:“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的理论,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3)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过去教材一般认为是“用封建纲常伦理道德改造人性”“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但新教材认为是“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境界。”肯定了其“克服过度欲望”的积极面。

(4)肯定陆王心学的积极意义。过去教材认为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思想,对其正面评价不高,但新教材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陆王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励志;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2、66、85页)

总之,新教材对老子、理学和心学观点的评述更全面、客观,充分肯定传统思想的积极价值和意义;对老子的“道”和阴阳家阴阳五行理论的评价贯彻了《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中的新论断。

2.对宋代社会变革的阐述

宋代社会变革是近年高考的热点,但现行课标实验教材没有对其进行专门论述。新教材却全面系统地阐述如下。

(1)门第观念瓦解。由于宋代科举制原则上向全社会开放,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导致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且不少人身居高位,人们的婚姻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即“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参考2018年全国Ⅲ卷文综第25题考查宋代宰相的出身情况。

(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宋代之前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宋代更多来自雇佣。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以外的人身束缚。参考2016年全国Ⅱ卷文综第26题考查宋代“客户”。

(3)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宋代政府放宽了土地买卖、迁移住所、更换职业等社会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中外历史纲要(上册)》63—64页)

宋代社会变革是近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考前应联系所学的宋代土地制度(如“不抑兼并”政策)、政治制度(如扩大科举)、工商业变化(如坊市制度瓦解)等知识,融合上述观点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

此外,对比以往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还有如下新观点、新内容: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是“授田于百姓”;北宋科举考试南北分卷制度诞生和元朝为南粮北运重修大运河;16世纪后期起逐渐形成日本、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贸易网络”;16—17世纪欧洲出现“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和科学世界观的形成等。这些都需要师生考前引起重视。

对于上述新教材中的新变化尤其是新知识、新观念,考前一定要深入领会和理解,并使之融入已学的知识储备,再结合高考真题等及时训练掌握,定能显著提升备考实效!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美育教学初探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教材精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教材精读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