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参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案三则*

2020-01-10 18:27肖存书喻剑华徐晶莹周毅骏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复查核酸入院

肖存书 喻剑华 徐晶莹 周毅骏

杭州市西溪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23

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作为杭州市指定传染病医院——杭州市西溪医院站在了疫情前沿,在各级部门领导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治疗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亦参与了患者救治工作,特总结部分验案如下。以飨同道。

案一:程某某,女,88岁。2020年1月29日以“发热2天”入院,体温38.8℃,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88×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79.3%、淋巴细胞比率14.8%、血红蛋白104g/L;血气分析:pH值7.39、二氧化碳分压28.5mmHg、氧分压85.8mmHg、实际碳酸氢盐浓度17.4mmol/L、标准碳酸氢盐浓度19.1mmol/L、氧浓度29.0%;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简称核酸)检测呈阳性;胸部CT结果显示:两肺散在病变,影像表现符合病毒性肺炎改变。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西医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500万U雾化bid、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2片bid口服、盐酸阿比多尔颗粒0.2g tid口服常规抗病毒、配合短期激素冲击抗炎等用药治疗[1],后因肌酐升高、胃肠道反应于2月2日停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多尔。入院症见:发热、傍晚明显,恶风,乏力,全身酸痛,身重,头晕,稍气急,咳嗽,少量白黏痰,恶心,纳差,大便烂,舌淡黯、苔白腻、有齿痕,脉浮细。辨证:寒湿郁肺型,治宜宣肺散寒除湿。方以麻杏苡甘汤加减。处方:麻黄、苦杏仁各10g,薏苡仁30g,甘草、蝉蜕各6g,炒苍术、厚朴、姜半夏各9g,蚕砂15g,萆薢12g。3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后乏力、身痛缓解,热峰下降,偶有低热,稍畏寒,胸闷,少许咳嗽,少汗出,口干,舌质红、苔白腻略黄,脉细滑。考虑低热稍畏寒,胸闷,口干,汗出,舌红苔转黄,提示湿郁化热兼表,予前方加石膏、滑石各15g清热,紫苏叶、桔梗、枳壳各10g宽胸行气止咳,续方3剂。服后咳嗽胸闷缓解,仍反复低热(37.1~37.8℃),无恶寒,口干较前明显,饮不多,夜热微汗,烦躁,纳眠差,舌质红绛、苔薄,脉虚数。考虑热入营分,无表证,法以清热养阴,方选清营汤加减,处方:水牛角片、石膏、生地黄、天花粉各20g,金银花、玄参、淡竹叶、麦冬各15g,太子参30g,连翘、炙甘草各10g,三七粉12g。3剂续服,服后低热消失,纳食改善,稍烦躁,仍觉口干,舌红绛转淡,守方续服3剂。精神可,中气足,纳眠明显改善。患者2月11日、12日、13日3次复查核酸阴性,15日复查胸部CT:两肺散在炎症较前片有所吸收,顺利出院。

按:本案患者年老体弱,长年居于江浙湿热之地,平素偏食甘腻之物,湿热内生,且此次发病在冬春交界之际、乍暖还寒之时,初始结合恶寒、傍晚热甚、全身酸痛身重、咳嗽咳痰等症,首辨寒湿郁肺,正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云“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2],服后虽发热畏寒、身痛乏力缓解,但出现热化之象,虽仍有表证,实为气分热证,当选银翘散之品,而本案二诊中维持前方加滑石、石膏等,方中麻黄辛温助热,厚朴、苍术、半夏虽能化湿,却皆为辛温之品,故虽加用清热之品,仍不免伤阴化热,致热入营分,后故及时变方为清营汤透热转气[3]而症止,后期选用益气养阴、健脾化湿之品以调之。

案二:贺某某,女,13岁。2020年2月10日因“咳嗽1天”入院。体温:37.9℃,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值7.37、氧分压145.0mmHg、氧浓度29.0%;血常规无异常;核酸检测呈阳性;胸部CT结果显示:右肺中叶斜裂胸膜下少许炎症,请结合临床,建议复查。诊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型。常规抗病毒(方法同上)治疗,期间服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出现胃肠道反应于2月11日停用。入院诊见:发热、稍恶寒,咳嗽,少量黄黏痰,口干苦,少量汗出,稍烦躁,恶心呕吐,舌淡嫩、苔黄略腻,脉细数。证属上焦郁热,法宜清宣郁热,方选上焦宣痹汤加减,方药:淡豆豉15g,郁金、射干各12g,枇杷叶、丹参、陈皮各10g,桔梗9g,通草、豆蔻各6g。3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汤药后咳嗽、口干、烦躁较入院缓解,无发热恶寒,予续服3剂。咳嗽咳痰、口干、汗出、烦躁等症基本消失,之后考虑平素挑食、纳差、饮食无律,精力差,舌淡胖、苔腻,考虑脾虚湿困,遂予参苓白术散续服调理。2月21日复查胸部CT示:右肺中叶斜裂胸膜下少许炎症,较前片明显吸收,2月24日、25日2次鼻咽拭子核酸转阴,1次大便核酸转阴,顺利出院。

按:本案重点在于小儿脏腑清灵,肺脏娇嫩,稍用攻伐便易生变证,故以清轻宣透之品即可。同时该患者脾胃柔弱,水湿运化失司,清阳不升,又正值暖冬,冬春交界,湿温之邪伤于太阴肺卫,上焦闷郁,故而发病。正如《温病条辨·上焦篇》所云“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宣痹汤主之”[4],依其病机,凡举肺气痹郁所致多种疾病皆可用之[5]。故用本方甘淡渗湿,清轻宣透,湿去热孤,配合桔梗、陈皮理气止咳,豆蔻化湿,丹参清心活血,共奏疏风宣肺、透热止咳之功。

案三:张某,男,34岁。2020年2月7日因“发热、咳嗽9天”入院,体温:39.5℃,辅助检查:血气分析:pH值7.41、氧分压73.8mmHg、氧浓度21.0%;血常规:白细胞10.27×109/L、中性粒细胞8.30×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0.8%、淋巴细胞比率11.2%;生化:肌酐122μmol/L、钠132mmol/L;核酸检测呈阳性;胸部CT结果显示:双肺多发斑片状及条片状磨玻璃影,考虑感染性病变,建议进一步检查及复查,两侧胸膜稍增厚。诊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普通型。西医予常规抗病毒(方法同上)及拜复乐0.4g qd口服抗感染等治疗。入院诊见:发热恶寒,寒战,无汗,气急,咽痛,咳嗽,黄黏痰,乏力,胸闷腹胀,纳差,头痛,口干多饮,大便烂,舌淡红、苔黄腻,脉浮滑数。辨证:外感风寒、邪热壅肺证,法宜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方选麻杏石甘汤加减,方药:麻黄12g,石膏30g,炙甘草8g,炒苍术、蚕砂各15g,苦杏仁、枳壳、桔梗、川芎各10g,黄芩9g。3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后热峰锐降,气急咳嗽症状明显缓解,自觉胸闷腹胀明显,低热无恶寒,肢酸咽痛,口干口黏,口中不爽,困倦不适,舌红、苔黏腻,脉滑数。考虑湿热并举,予甘露消毒丹治之,方药:滑石、石膏各20g,藿香、柴胡、石菖蒲、射干、连翘各12g,茵陈15g,黄芩、紫苏叶各10g,豆蔻、姜半夏、地龙、青黛各9g。3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服后自觉身心清爽,低热退,仍稍有肢体酸困、纳呆腹胀,余无不适,舌红变淡、苔薄腻,脉弦略滑。前方去石膏,加陈皮10g理气、扁豆花10g芳香化湿、神曲10g健脾消食,续服4剂后症消。2月16日复查血气分析、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无异常;胸部CT示:两肺病毒性肺炎,较前部分病灶吸收好转。2月17日、18日2次鼻咽拭子核酸转阴,顺利出院。

按:本案初始外寒里热证明显,方选麻杏石甘汤毋庸置疑,其难点在于表证解后显出湿热之象,应中病即止,正如《医宗金鉴·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所云:“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6]若续以前方基础上加减,必助热留寇,湿热难去,故变方选用甘露消毒丹分利湿热,效如桴鼓。

上述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从少年、中年至老年,从普通型新冠至重型新冠,均运用中医药全程参与诊疗,从中既可见因人而异、辨证施治,也可见3例病案初始或后续发展均见湿温之证,法以清温化湿而治之。从本次肺炎疫情来看,以患者所处江浙湿热之地发病,其为外邪疠气侵袭,又正值2019年暖冬之际,非其时有其气,阳气应收未收,若兼酒欲、妄作、房劳、熬夜等引动,冬不藏精,一交春温,故易见是病。正如《伤寒悬解·卷首·仲景微旨·寒温异气》所云:“冬时地下之温暖者,阳气之密藏也,人于此际,宜顺天时,以藏阳气。蛰藏者,肾精之职,精密则阳藏矣。冬不藏精,阳气疏泄,天当极寒之际,人行盛暑之令,相火炎蒸,精液消亡,是谓冬伤于寒。此缘冬时肾精不秘,阳飞火腾,伤其寒水蛰藏之令气,非感冒寒邪,冬时不病也。一交春夏,木火司气,内热愈增,偶因风露侵伤,郁其内热,则为温病。”[7]而在用方中,应如《伤寒论》所言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8],法随证立,方随法变,守中有变,变中有守,方可见效也。

猜你喜欢
复查核酸入院
辛永宁:慢性乙肝患者随访复查的那些事儿
第一次做核酸检测
住院医师入院教育实践与效果探索
肺结节≠肺癌,发现肺结节如何复查?
勘 误
核酸检测
作文门诊室
首批7所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迎接复查评估
作文门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