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针刺外关治疗胸背疼痛经验简述

2020-01-10 18:27杨梦怡胡天烨
浙江中医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陈师泻法少阳

杨梦怡 陈 峰 江 彬 胡天烨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2 嘉兴市第一医院 浙江 嘉兴 314000

陈峰主任中医师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针灸临床30余年,临证经验颇丰,精于针刺,倡《内经》补泻手法,以针刺提插、捻转为主,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笔者有幸随师侍诊2年余,现将陈师针刺外关穴治疗胸背疼痛的经验初步归纳如下。

1 病因病机

胸背痛以胸胁及背部疼痛为主,其痛或发于一侧,或同时发于两侧,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胸背部涉及脏腑有心肺肝,十二经络都有经过,故病变多,病情复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陈师认为,胸背疼痛与上焦心肺及胸廓局部经脉有关,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胆,又与手少阳经、阳维脉相关。主要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导致局部气机不利、脏腑失调、经络阻滞、气血不畅而发病。

2 外关穴考

外关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之一,又名“阳维”,为手少阳三焦经经穴,本穴又为手少阳三焦经之别络,与阳维脉相通,且别走心包厥阴。《奇经八脉考》载:“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循胁肋,斜上肘上……与手少阳会。”阳维脉有维系人体诸条阳经的作用,阳维脉主阳主表,可祛除外邪,通调络脉。故外关有行气活血之功。可祛邪、行气、活血、通络。《针灸神书》卷三云:“外关二穴,治腹内疼痛,背疼无力。”运用外关治疗胸背疼痛,主要治疗胸廓部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阳维脉病变为主的病证。故外关穴治疗胸背部疼痛有较好的作用。陈师治疗胸背疼痛取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外关穴,符合“病在下者,高取之”的远道取穴原则。

3 针刺方法

外关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陈师强调治疗取穴要注意偏向尺骨处进针0.8~1.0寸,行泻法,强刺激,嘱患者深吸气,同时向下进针,然后嘱患者缓慢呼气时,提针至皮下,如此反复,使针感向上传导。留针30分钟,出针后于疼痛局部拔罐10分钟,出血为宜。同时运用配穴:主要配穴为局部压痛处,并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选用相关经脉的腧穴。

陈师取外关穴擅变通进针点,针刺“骨边穴”法以加强镇痛作用。《素问·气穴论》中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的痹痛症,理应从“在骨治骨”的原则来施针。故陈师认为治疗此类病症时,外关穴偏向尺骨处才是最佳进针点。《针灸集成》卷四中载“手少阳三焦经……若胁肋痛者泻之”。故施针切揣取穴时,外关穴应在常规取穴点处靠向尺骨桡侧缘进针,针刺0.8~1.0寸,达骨边得气后,运用指掌之力,行提插捻转泻法,强刺激。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歌》载:“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上补下泻”属于异穴补泻法的一种。就病灶局部和远道穴而言,局部穴为“上”,远道穴为“下”,在“上”之穴离病灶近施补法,在“下”之穴和配用的远道穴则施泻法,故也可称之为“近补远泻”法,其住痛移疼的效果较为显著,且可避免因患处下针时由于刺激过重而出现的局部酸困现象。陈师善用针刺补泻手法,外关穴进针得气后行泻法,宜紧持针柄,轻插重提、先深后浅,即紧提慢按,提插幅度大、力量重,如针下不够沉紧,还应结合捻转法,即拇指、食指捻转针柄,拇指向后食指向前时用力重,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还原时用力轻,捻转幅度大、力量重,如此反复,待针下之气沉紧时,边提插边捻转,以提针时拇指后退而捻为主。合谷同样行泻法,余局部穴行补法。

配穴取足少阳胆经经穴之风池、肩井,治疗胁背疼痛为主,深呼吸时疼痛加重,可行气止痛;手太阳经经穴之肩中俞、天宗,擅疗以上背部疼痛为主,尤其是肩胛部,膏肓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可疗全背痛,以两侧夹脊为主,强正气以利气血;大椎及局部阿是穴,意在疏通局部气血。

猜你喜欢
陈师泻法少阳
随陈聆群先生学治史
太阳穴
常少阳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朝医太极针法治疗少阳人失眠60例临床观察
陈从周写《徐志摩年谱》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
陈福来教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经验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