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力量
——人文关怀就在沟通的字里行间

2020-01-10 21:22文/祝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诊室黄斑病情

文/祝 福

语言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工具,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一件事情,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收获的可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作为医者,我们希望能治愈所有患者身体上的疾患,但更多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却仅仅是安慰患者。因此,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展示出我们的关怀在改善当下医患关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想要如此,就要善用语言的力量。在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一则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我的母亲在去年体检的时候,查出了眼底黄斑病变,于是我开始了带她求医问药的过程。

语言,可以创造一个寒冬

首先我们来到了一所大学附属医院。该医院在本市小有名气,因此我们候诊等了很长时间。进入诊室,我们挂号的主任医师很不耐烦地从电脑屏幕前抬起了头,问道:“怎么不好啊?”“大夫,我体检眼部出了一点问题,叫什么黄斑前膜,找您来看看,这是我的体检报告。”我母亲一边叙述病情,一边拿出了自己的体检报告。这时候,医生并没有直接把报告接过去,而是直接开具了检查单。我母亲很诧异的问:“我体检报告里有,您看看,是不是不用再拍了。”这时候,他才很不情愿地翻开了报告单。“这拍的不行,都是糊的,去重拍一个,拿这个检查单先去把费交了。”然后他把检查单塞到了我手上,并叫了下一位患者进入诊室。

我带着母亲走出了诊室,心中不能平静。这真的是主任吗?为什么做事这么敷衍?可能是比较忙吧,不能给每一位病人更多关注。虽然我不是眼科的,但是确实我也看出来体检报告的照片有些模糊,重新拍一个看看吧。我这样在心里为主任开脱着,希望检查结果回来之后我母亲的病情可以被他更多地关注。

很快,检查报告出来了,我又一次带着母亲进入了诊室。这一次,我先开口了:“主任,这是我母亲的检查报告,您受累给看看吧。”他接过了报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回去注意休息就行了,不舒服再来。”“就只有这样?没有什么药物治疗吗?”我母亲焦急地问道。“没有了。”他一脸冷漠。接着,我的母亲连着问了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她对自己病情的担忧,担心自己会失明。但是他依旧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给我们泼了一头冷水。我也有点忍不下去了,可能是之前抱有的希望直接被他打压的缘故。“我母亲就真的没有什么检查和治疗可以进行了吗?”“检查来看的话,这个病是原发的。如果你要想知道有没有其他病,去做全身检查,那个需要预约。治疗方面,我刚才跟你已经说了,没有什么好的办法。”“那我不做了。”还没等我们商量,我母亲就说出来了。“行,你说的不做啊。”然后他在病历本上写了患者拒绝检查几个大字。最后,在母亲的再三要求下,他给我们开了一瓶眼药水,并把我们赶出了诊室。

这一次,我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我母亲的那种失望。这种失望来自于对这种疾病的无知与惶恐。她并不像我一样具有临床知识,对于自己的病情一无所知。但是真正让人寒心的,可能是这位主任的冷漠和漠视。整个就医过程中,他并没有和我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在一些事件(如安排检查,解释病情等)的处理上,也没有倾听和尊重患者的诉求。作为一位旁观的医务工作者,我认同他的诊断水平,但是我不能接受的是他这种沟通方式。这种冷冰冰的语言,会使一位对自身疾病无知的患者更加焦虑,无异于雪上加霜。最后在病历本上写上患者拒绝治疗,我也非常能理解。这样做可以避免日后纠纷,但是明明有更好的方式可以沟通,他却没有选择,冷冰冰的文字在这里显得格外刺眼。这一次就诊,让我感觉到语言的力量可以创造一个刺骨的寒冬,让人心灰意冷。

语言,可以创造一片暖阳

带着心情失落的母亲回到了家里,父亲也看出了她的失望。“要不明天你带你妈去看看中医吧,看看能不能喝点中药调调。”“行,我明天就带她去。”在这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她眼中的不安。是这样没错,对于一个对自己所患疾病一无所知的人,多次就诊就是一种煎熬。在我的再三劝说下,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某中医药大学的附属医院。没有了西医院的那种喧嚣,中医院反而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接诊的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你好,你觉得那里不好啊?”她开门见山的问道。这次我母亲直接拿出了准备好的体检报告,“我在体检的时候查出了眼底黄斑病变,这是我当时的体检报告。想让您帮我看看,有没有好的办法治一治。”“之前在其他医院看过这个病吗?”我并不希望她回忆起那次不愉快的就诊经历,于是抢在母亲之前说了出来:“别提了,之前去过另一家医院,当时他只给开了一盒眼药水就给打发出来了。”她好像看出了我的气愤与无奈,于是微笑着说:“先别着急,小伙子,上次你母亲检查的东西带来了吗?咱一块看看。”我母亲从包里拿出了上次“被迫进行”的检查报告,“有,我带来了,麻烦您给看看。”她接过了报告,铺在了桌子上,并示意我们坐的近一些。“确实眼底黄斑这里有些问题。”她用手里的笔指了指片子,“你看这里,这里长了一层膜,挡住了下面的结构,所以平时你会觉得看东西不舒服。”这时我母亲眼前一亮,“您说的没错,平时我看东西有些模糊。”这时候,主任继续不紧不慢地说道:“看这里,眼底这里还缺一块,但是不是很大。是不是平常看东西感觉缺少一块?”我母亲感到十分惊讶,“您说得太对了,是缺了一块,我自己感觉得出来,而且和我儿子出去的时候,他总是说我视野少了一部分,他能看到的地方我看不到。”从语气中,我也可以听出,她对这位医生的诊断很是信服,因为这些信息她并没有提供,而是主任自己分析出来的。“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把这里解决了,就会好了。”在这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她眼中闪过的是一丝希望,是自己痊愈的希望。“那主任,您有什么好的方案吗?”“这种情况来说,你的病情没有那么严重,放心好了。”“那您的意思是?”“目前来说我建议您继续观察,注意用眼卫生,饮食上清淡一点。感觉自己眼睛不舒服了及时来就诊。”说到这里,作为旁观者,我也能感受到,之前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前几个医院也是这样给我说的,所以我才来的中医院。咱们中医没有什么特殊的治疗方案吗?”主任也察觉到了我母亲的神态变化,安慰地说:“先别着急,也不要失望,我来介绍一下这个病怎么来的好吧?”我接过了话:“好的,主任。您给我们讲讲吧,我妈特别想知道,但是一直没人跟她讲。”“刚才我也讲过了为什么你母亲会觉得眼看东西不舒服。平常她是不是经常不规律、疲劳用眼啊?”“是,她是老师,工作认真,太爱较真。”“这种工作对眼损耗很大,是发病的一个诱因。家里人是不是有眼睛不太好的?”“这个……我好像不太清楚。妈,你家里人眼睛咋样?”我一时语塞。“我的妈妈,几位舅舅视力都不很好,都有眼部疾病。”“这个疾病和遗传也有一定关系,所以可以理解了吗?而且,人机体老化是一个必然趋势,所以不用过度担心。”“诶,妈,您听明白了吗?您就是老了。以后我来照顾您吧。”然后我和我母亲都笑了起来。“好了,这下我也明白了。那真的没有治疗方案了吗?”我的母亲又一次追问治疗方案的事情。“如果你既往没有身体上的问题,这就是原发性的了。对于眼底这个病,除了我刚才说的方案,没有特别好的方案了。”这一次,我的母亲接受了这个方案。但是还是最后追问了一下,对于决明子这些中药对她的病有没有效果。这一次,老主任直接为我母亲号了脉,并给出了一些温补的方子。“谢谢主任,您让我把我自己的病搞明白了。”她激动地说。“我应该做的,不用客气,回去记得注意休息,按时服药,哪里不舒服再回来找我。回去的路上注意安全。”伴着老主任的微笑,我带着母亲退出了诊室。

这一次,我在母亲的眼神中感受到了希望。虽然还是和之前同样的治疗方案,但这一次,她不再有对自己所患疾病无知的恐慌和焦虑。老主任通过合理的沟通,一步一步的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同时,在一些细节上,一直不忘安慰患者,做到与患者共情,这些都为建立信任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让我佩服的是她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解释了这种疾病的表现以及成因,这从根本上解决了我母亲的焦虑与恐惧,满足了她的心理。基于这些,同样的治疗方案,这一次她就接受了。不同于上次,这次心中是暖暖的。语言,可以创造一片暖阳,温暖人的心田。

经历了这个事情,我也深刻的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合理有效的沟通是多么重要。正如特鲁多墓志铭写的那样,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要谨慎的使用这种力量,让每个人心中都有暖阳。

猜你喜欢
诊室黄斑病情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午后的诊室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莫让“黄斑病”迷了你的眼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老年黄斑变性该怎么治疗?
ELM及IS/OS完整性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预后视力的影响
眼白的发黄区块是“黄斑”吗
新开的诊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