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域倾心

2020-01-10 21:22文/郝
中国医学人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道别镜面方舱

文/郝 彬

没有太阳,花朵不会开放;没有爱便没有幸福;没有妇女也就没有爱,没有母亲,既不会有诗人,也不会有英雄。

——高尔基

在隔离区的更衣室里,伫立着一面镜子,完整、清晰,镜面没有一丁点儿污秽。一直很好奇,镜子在出入口容易沾灰的地方,为什么一直这么干净。无意中发现,她们对着镜子,有的人用纸巾擦掉了嘴唇上的口红以免污染口罩,有的人取下框架眼睛换上隐形眼睛以便戴上护目镜,有的人拆散好看的发型把头发绾成简易的丸子头以便戴帽子,有的人脱下防护用具对着镜子抚摸脸上面罩留下的“坑坑洼洼”,有的对着镜子打电话观看自己的表情是喜还是悲,还有的人,在镜子前驻足三秒转身进入战场……她们在镜子前的神态迥异,但是都会默默地把镜面的灰尘擦掉。你凝视着它,它回望着你,独一无二的你。“那些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这些护士的眼睛。”一位出院的男性患者,在方舱医院的门口作揖,哽咽致谢,让无数护理姐妹感动泪崩。我们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互为明镜相互“看见”。

“我想快点儿好了回家,我想吃妈妈做的饭。”很多患者这样祈盼。

“我和你一样,希望疫情快点结束回家吃妈妈做的饭。”很多护士这样安慰患者。

一起坚守在医院的人们,无论是患者、医务人员,还是后勤保障人员、志愿者,我们一起错过了元旦,错过了春节,错过了元宵节,错过了情人节,错过了女神节。我们渴望妈妈做的饭,那是对家,对我们庇护所的渴望。在那里,我们的缺点和失败得到包容,胆怯和迷茫得到释放,成功和喜悦得到分享,坚韧和勇气得以滋生。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

最怕看到太平间的车来。那些逝者听不见,看不见;那些生者看的见,摸不着。他们紧拉着车不放,猛追着车不舍,跌倒,爬起,奔跑,哭喊,戴着口罩连汽车尾气都闻不到,只能看见车渐行渐远。最后的道别,连泪水都不能肆意横流。

最怕看到新闻里的讣告。那些我们的同胞,我们的战友,在战疫一线英勇牺牲。从此以后,不能再看到他的音容笑貌,不能再听到他的奇闻轶事,不能再说到他的家长里短,不能再读到他的新进文章。

还不能为你送上花圈,只能在你的灵堂一拜。

最怕接到家人的电话。那些一搭一搭不着边际的对话,总会戳中心窝。“今天张叔叔一家人问起你了”“前天爷爷的好朋友说起你了”“昨天侄女和侄儿给你各画了一幅画,说要送给小姨”“我们在家都挺好,不用担心。每天睡觉前发一条信息给我,知道你忙,我们也不吵你。”

只能故作沉默,“嗯嗯”作答,害怕一开口,就情不自禁。

……

看到众多驰援武汉的医务人员,从机场徐徐走出来,背着背包只能看见眼睛,却是那样亲切,那样踏实。

看到病房里面,每一个行走的防护服背后都有印记。“精忠报国”“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旦旦誓言;“老婆,我爱你”的甜蜜告白;“加油,我们一起平安出舱”的金玉约定……言之灼灼,情之切切。

看到方舱医院的众多患者,一批批出院,他们背着大包小包,不能握手,只能相互鞠躬道别,一次不够再来一次,酿成一道风景。

……

“我要把热干面尝个遍,我想和你痛饮三百杯,不醉不归!”来自一名支援战友的约定。来吧,我的朋友,醉在疫情之后,醉在你我之间。

2003 年,还不知道“非典”到底是什么,它就过去了;17 年后的现在,亲历参与“新冠肺炎”,看着它来如山倒,去如抽丝;看着热闹非凡的城市一夜之间渺无人踪;看着家破人亡亦有勇士出征;在这里,看见了自己,看见了未来的我。感恩遇见。

猜你喜欢
道别镜面方舱
计算镜面时间“三法”
神奇的镜面成画
毕业道别
方舱日记
情满方舱
情满方舱
几何映射
什么?仅仅十年,你开玩笑,我的主!
“十年后,我陪着你。”——廖俊波和妻子的最后道别
“镜面”狮城——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之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