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物等待复苏后的倾听

2020-01-13 10:39陈曦
中国收藏 2020年4期
关键词:车马编钟战国

陈曦

近日,经历了一场艰苦“抗疫战”的荆楚大地终于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缓缓复苏。湖北除武汉以外的地区陆续“解封”,4月8日,武汉也即将按下“播放键”。全国各地都在等待这座城市精彩重启,期待着去实地领略武大樱花的浪漫和热干面的滋味,而湖北省博物馆里沉默无言的文物也正静静等待复苏的那一刻,等世人再来聆听曾侯乙编钟的千古绝响。

值得一提的是,在封城的日子里,湖北省博物馆里的瑰宝并未沉睡,而是持续吸引着全国的关注。为了让观众们有机会观赏丰富的馆藏品,湖北省博举办了一系列“云逛”博物馆的精彩活动。据了解,有近800万人次在20多个平台观看了“春光中的湖北省博物馆”直播,一起穿越古今,听曾侯乙编钟奏响,看越王勾践剑锋芒。网友们看得兴致很高,并发出“返场!强烈要求再看一个馆”的呼声。

“文物不言:等待复苏后的倾听”是湖北省博物馆最近推出的又一大看点,其特地挑选出6件最具代表性的馆藏文物,邀请数位明星以短视频加动画的形式生动地解读文物知识,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除了大名鼎鼎的四大“镇馆之宝”——郧县人头骨化石、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和元代青花四爱图梅瓶,也有极具楚地特色的珍品,如彩漆木雕鸳鸯形盒、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金镶宝石白玉镂空云龙纹帽顶等,它们均为“楚文化展”“曾侯乙墓”“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等基本陈列展中的一员。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复苏,这些沉寂了千年的文物更加掷地有声地讲述着它们与时光的故事。而宅在家里,看千年古物、听编钟奏乐,也成了人们在这个春天里一项特别的体验。

戰国早期 曾侯乙编钟

钟架长748厘米 高265厘米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乐曲。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战国早期 铜冰鉴

长宽均为76厘米 高63.2厘米

鉴缶被人们称为古代的冰箱,是用来冰酒的,曾侯乙墓共出土两件套,分别重168.8公斤和170公斤。出土时两器并列放置,上置一勺。鉴缶不仅设计巧妙,而且制作也很讲究。它的造型端庄凝重,周身满饰蟠螭纹,四个足是昂首张口的怪兽,镂空的盖是透雕的夔龙,这些都反映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长杆三角形器,是随鉴缶一起出土的过滤器,可能是用来过滤酒中渣物的。

春秋晚期 越王勾践剑

长55.7厘米 宽4.6厘米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

战国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

直径27.9厘米 通高10.8厘米

1986年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

圆奁外壁彩绘了战国时代车马出行的场景,画家以5棵迎风飞舞的树分隔出4组互有关联的画面,26个人物姿态各异,犬豕腾跃,车马有序,情节首尾连贯、过渡自然,是中国最早的“连环画”。

战国 人骑骆驼灯

高19.2厘米 灯盘径8.9厘米

1965年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

战国早期 彩漆木雕鸳鸯形盒

通高16.5厘米 身长20.1厘米 身宽12.5厘米

出自曾侯乙墓西室陪葬棺。它是古代匠师用木头精工雕刻的鸳鸯形漆器,鸳鸯作昂首曲足状,形象生动逼真。鸳鸯腹部被凿空,背部有一小盖,头可以转动摆出各种造型,全身绘有美丽的羽毛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鸳鸯盒两侧腹部彩绘有怪兽撞钟击磬、击鼓跳舞的图案,是反映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及绘画艺术的罕见材料,也为我们研究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形象资料。

猜你喜欢
车马编钟战国
编钟
乡居留句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驰”和“弛”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
千古绝唱
孟母教子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