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庵妇科补解》治未病思想探析❋

2020-01-14 00:57周晓旭张建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经行风药安胎

周晓旭,张建伟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济南 25001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与遗传中心,济南 250011)

《陈素庵妇科补解》(以下简称《补解》)约成书于1644年,是陈素庵的19世袭孙陈文昭以《素庵全书》妇科部分为基础,结合《黄帝内经》的观点进行了一系列注解、扩充而成。《补解》共5卷,分调经门、安胎门、胎前杂病门、临产门、产后众疾门共167论。此书为陈氏家族世代经验的心得结晶,很多见解匠心独运,重视治未病思想,下文从经胎产三个方面浅述《补解》中的治未病思想。

1 经行谨慎,调经却疾

1.1 经行体虚,周密调护

月经期为妇女特殊生理期,经期调护至关重要。月经来潮,阴血下泄,气随血出,故经期气血大虚,身体防御力低下,易受邪气侵袭,因此《补解·经行因浴受风方论》曰:“妇人经行时,胞门开张,即解衣登厕,亦须遮护周密,况裸体而浴乎”[1]33,由此可见,女子在行经期生活作息均要谨慎小心,登厕不可冒风受寒,并特别指出女子性执爱洁,沐浴时更要谨慎,不可久不着衣。此外,亦专篇论述经期同房、悲怒、劳作、饮食宜忌。即经期切忌同房交合,不宜劳作太过,保持心态平和,不宜暴怒惊恐,不宜恣食生冷肥甘。如文曰:“经正行而男女交合,败血不出,精射胞门……甚则厥气上冲,奔窜胸膈,病似癫状,终身不愈,皆由经行合房所致。[1]31”此乃未病先防。

1.2 妇人诸病,调经为首

《补解·调经门》文首即“妇人诸病,多有经水不调。调经,然后可以孕子,然后可以却疾,故以调经为首,序于安胎,保产之前”[1]3,经调是妇女带胎产的基础和关键。调经为首的治未病意义在于已病防变,及时通过调理月经干预疾病发展和转归。全书共论述百余种疾病,就治法而言大多体现了调经却疾的思想。如在《补解·经水不通有痰滞方论》论述妇人因体肥脑满、湿聚生痰、流塞胞门而致的经水不通,可用祛湿化痰的调经方法使痰湿败血随经血而解,从而阻断其演变为不孕绝产。正如所言:“妇人体肥者,往往患此,且体肥则脑满,合而不孕。由于子室阻碍,中不空虚,不能受精也。[1]21”

1.3 平和调经,巧用风药

《补解》的调经用药极为谨慎高明,调经门专设“调经不宜过用寒凉药论”及“调经不宜过用大辛热药论”两篇,强调在调经时遣方用药要中正平和,不可过用峻厉猛烈之药,否则变证丛生!诚如所言“如过用苦寒,热结虽除,瘀血未尽,火退寒生,祸不旋踵”[1]9,此乃在用药上对已病防变思想的体现。此外《补解》调经善用风药,其常用的风药为秦艽、薄荷、葛根、荆芥等。其风药的巧用之处,一则用薄荷、荆芥轻清之品稍解其表,透邪外达,以防消烁阴血。如经行发斑的犀角连翘饮用荆芥、白芷、薄荷等风药来散阴中伏火;二则用秦艽、防风等平和通行之品代替破血通经之药如水蛭、虻虫,助调经之药通畅经络,调和气血,防止破血通经药引起耗气、动血等变证,取其用而避其害。如经水乍多乍少的当归和血汤,方用四物为君补血和血,加凉血行气药如生地、红花等,妙用秦艽通行经络,助君臣行气和血、补血凉血效果如虎添翼。

2 慎始终远,预防堕胎

2.1 先世秘传,按月养胎

《补解》对于安胎保产有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方药。妇人怀胎10月,除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未产时化生经血,孕产后化生乳汁,其他十经每经各自养胎1个月。《补解·安胎门》曰:“何经血虚,则何月当小产,惟预养其经血,庶无小产之患。[1]55”即治疗时随经论治的思想,制定了按月安胎十方预养其经,使无滑胎流产之患。《脉经》是最早将胎儿发育与经脉联系起来的著作[2],后世医家不断完善并沿用至今。近年,相关实验和临床治疗也一定程度证明了按月安胎的科学性。如徐玲等[3]的临床实验表明,辨体按月安胎可以促进胎儿体格和脑的发展。但自古至今一直有医家对此提出质疑,如清·吴谦 《医宗金鉴 · 妇科心法要诀》 曰:“分经养胎不足凭,无所专养更不经,形始未分无不具,阴阳之道渐分形”[4],女子妊娠乃五脏六腑全身气血协调配合,一脏一腑不足供养。这与中医的整体思想矛盾,故按月养胎的科学性仍待考证。但其仍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如拓宽临床安胎治疗思路,也可为孕期针灸提供参考,同时按月安胎思想也是孕期未病先防的典范。

2.2 重用四物,胎牢子安

《补解·胎前杂病门》曰:“故以四物、四君为主,而随经主治,为安胎言之也。[1]77”女子以血为本,经胎乳以血为用,故女子易出现阴血不足、阳气有余的表现。妇人妊娠,血聚养胎,血分愈虚。《沈氏女科辑要笺正》曰:“妊娠病源有三大纲,一曰阴亏,人身精血有限,聚以养胎,阴分必亏”[5],故阴血充足是安胎保产的前提。四物汤阴柔辛甘相配,动静相宜,补血调血,补而不滞,故此方得以重用。若邪气扰动、阴血失调则辨证论治,常以四物汤加减化裁。血寒者加温热药温经散寒,常用杜仲、艾叶等如归艾饮;血热者加清热药养血凉血,常用二冬、二地等如安荣散;痰阻者去熟地加化痰药理气养血,常用陈皮、砂仁等如安胎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如此则胎牢子安。

2.3 安胎宜静,注重胎教

《补解·临产门》曰:“上古圣人,其在妊也,有胎教,为母者,绝嗜欲,薄滋味,屏怒、节劳、慎外感之风邪,无雍滞之气血,故其满月而产”[1]159,妊娠早期胎元甚微甚弱易受摧折,诸事谨慎为上。《补解·按月安胎门》曰:“宜静气安神,绝嗜欲,勿食辛辣姜椒炙煿之物以伤经血……切忌交合,淫念一动,相火乘旺,且使败精瘀血留结胞胎之外,久则难产”[1]61,此为养胎气、滋阴血、固胎元、防堕胎。妊娠后期易气血不和,阴阳偏颇,故宜调中为主。《补解·按月安胎门》曰:“无号哭伤中,无叫喊伤气,无形寒饮冷以伤肺……不可多睡久坐,致胎气重坠逼下”[1]64_65,种种宜忌旨在和调气血。且《补解》立猪肾汤,方用四物加麦冬滋阴补血,四君加黄芪、陈皮补气行气,杜仲、续断得猪肾直达肾经,系胞安胎,全方气血双调,安胎保产。嘱妇人孕9月前后预服此药,《补解》指出此方中正和平,有运气周流之妙,可防小产难产。

3 未病先防,产顺母安

3.1 未雨绸缪,预防难产

分娩是妇人怀胎10月,胎儿发育完善,孕妇气血和调,自产道和胎盘一起娩出的过程。此如瓜熟蒂落,花开放香,为自然而然的过程,所以临产接生不可强行下之,要以因势利导,行气滑胎为主。《补解·临月催生门》曰:“如体质强壮,奉养太过,起居安逸,绝无忧劳,以行气滑胎为主,而加行血补血之药。可服催生如意散,及兔脑催生丹”[1]159,两方虽同为预防奉养太过的达官贵妇难产所制方药,但催生如意散在9月之后10月临产以前预服数剂,方以肉桂行血破血,乌药、红花、车前行血顺气,冬葵、滑石、芝麻质润滑胎。兔脑催生丹是在分娩胞破见红时服用,方用红花、苏木行血破血,百草霜性温行血,兔脑催生滑胎,麝香药力雄猛开窍通关,全方效果立竿见影,姜汤调下以促胎产,防久产不下,变生它症,生死反掌。《补解》未病先防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3.2 逐瘀生新,三冲可防

妇人产后3 d内最易发生三冲危证,甚则危及生命。胞内瘀血浊浆3 d之内未尽排出,败血浊液可去不可留,宜通不宜瘀,宜下不宜上。产后瘀血上冲心,神无所主发为血晕,上冲肺,窍为之塞即为发喘,上冲胃,阻水谷成为发哕,三者皆为凶险难治之症。“一产之后即宜保生锭子及桃姜煎,以逐瘀血、生新血[1]174(《补解·产后血晕方论》)”。在产妇分娩之后宜立即服用保生锭子及桃姜煎逐瘀生新,防止败血上冲发为三冲危证,此乃因时制宜,未病先防。

3.3 产后虚弱,补气养血

妇人分娩耗气伤神且产时难免出血,产后易有余血浊液,身体处于正气虚、邪易侵的状态,故产后以扶正防邪为主。《补解·产后众疾门》指出:“产后以百日为准,凡百日内得病,皆从产后气血两亏,参求用药,既有伤寒、伤食等症,亦宜补气养血药中略加见症,从治一二味为正论,不可全用峻削攻伐,致成蓐劳产怯之症,尤忌寒凉酸涩之药,使瘀滞凝结。[1]173”产后治疗要本着“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理念,即用药注意照顾气血,祛邪不伤正。慎用寒凉酸涩药,以免血滞成瘀;慎用峻削攻伐药,以防耗气伤血,虚上加虚。且产后不可将养失当,如过劳、惊怒、冒风等,以防成为蓐劳虚羸。

4 结语

《补解》提倡经行谨慎避邪,孕时按月养胎,产后补益气血,此乃未病先防;临产有变,行气滑胎,其他之症待分娩后再行治疗,此乃已病防变;调经用药平和,善用风药,治法方药常附瘥后补益气血方药,增强正气,此乃瘥后防复。本书着重点为经胎产,关于带下的论述散见于调经门和产后众疾门,仅指出阴蚀病久不治则祸及它脏腑,宜早治疗。总之,《补解》是陈素庵世代智慧结晶,其思想闪现着治未病光芒,很多观点如经期避邪、瘥后产后调理,其合理性已被肯定,可资借鉴学习。有些观点如按月安胎,其科学性仍待考证,可为科研探究重点。

猜你喜欢
经行风药安胎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经行
补肾安胎饮对肾虚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
寿胎丸联合安胎扶元饮对肾虚血瘀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疗效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影响佛教行像美术形式的因素研究
运用风药治疗泄泻理论浅析
经行痹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
早期先兆流产不同安胎结局与孕囊增长、血清β—hCG水平变化的关系
治疗偏头痛用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