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黄帝内经》中的“瘅”❋

2020-01-14 00:57李海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通假灵枢内经

张 怡,李海峰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1203)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有许多关于“瘅”字的内容,其中“瘅”可表示疾病,如“脾瘅”“胆瘅”“消瘅”,可作为与病证相关的形容词,如“瘅疟”“瘅热”等。后世关于“瘅”字含义的认识并不统一,多从疾病角度释为虚劳病[1]、温热病[2]366或混淆为“黄病”[3]。为了正本清源,本文追溯了早期非医文献中“瘅”字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内经》中“瘅”的含义。

1 “瘅”在早期非医文献中的含义

“瘅”,《说文·病部》释为“劳病”[4]247。《尔雅·释诂下》云:“瘅,劳也。[5]”《诗·大雅》载:“上帝板板,下民卒瘅。”毛注曰:“瘅,病也。[6]548”“劳”,《说文·力部》释为“剧”[4]698。《管子·小匡》载:“牺牲不劳,则牛马育。”房玄龄注:“过用谓之劳。[7]”“病”字本义“疾病”,也可引申为“苦”[8]和“疲惫”[9]义。故“瘅”的“劳病”义,可以理解为身心过用而导致的疲劳或疾病。

“瘅”还有“旱病”义。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齐王太后病“风瘅客脬”。《索隐》曰:“瘅,病也。”《正义》曰:“瘅,旱也。[10]”仓公分析风瘅之病的原因是“流汗出氵循”,氵循意为去衣而晒干,这就造成津液流失枯竭,故称之为旱病。又如《论衡·顺鼓》云:“故夫天地之有湛也,何以知不如人之有水病也?其有旱也,何以知不如人有瘅疾也?[11]”此处的“湛”与“旱”相对,“水病”与“瘅疾”相对。“水”表示人体水液的停留、泛溢,“瘅”则表示人体津液的枯竭。

“瘅”与“亶”通假。“亶”本义多谷,引申义为“厚”“盛”。“瘅”有“厚”“盛”之义。如《汉书·严助传》载:“南方暑湿,近夏瘅热。”王念孙谓“瘅热”即“盛热”。又谓:“瘅字通作僤,又作惮。《大雅·桑柔》‘逢天僤怒,言盛怒也’;《秦策》‘王之威亦惮矣,言威之盛也’;《吕览重己篇》‘衣不燀热’。高注‘燀读亶,亶厚也’。义与瘅热义相近。[12]”

“瘅”还可以与“惮”通假。“惮”《说文》释为“忌难”[4]357,又引申为“恶”和“怒”义。“瘅”字亦具有上述义项。如《尚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瘅”字表示憎恶义[6]254。如《左传·襄公十九年》:“荀偃瘅疽,生疡于头。”杜预注:“瘅疽,恶创。[13]”《朝野佥载》云:“李氏头上生四处瘅疽,脑溃,昼夜鸣叫,苦痛不胜,数月而卒。[14]”此处的“瘅疽”是一种严重而危及生命的疾病,犹如《灵枢》中的“猛疽”,这里的“瘅”字用以形容疾病的恶劣和难愈,作“恶”和“难”义。“瘅”在表示“难”义时,还可以引申为“鬼”义。如《文选·张衡<东京赋>》:“飞砾雨散,刚瘅必毙。”吕向注:“瘅,鬼也。”薛综注:“瘅,难也。言鬼之刚而难者,皆尽死也。[15]”《后汉书·舆服志下》中有辟邪刚卯铭文:“庶疫刚瘅,莫我敢当”[16]。这2例中“刚”表示祭祀人名、地名或物名;“难”通“傩”,表示祟魅,引申为一种驱除疫鬼的仪式。因本字“难”含有难却、拒逐之意[17],故此处的“瘅”亦指代一种难却、难逐之鬼。再如《国语·周语上》:“阳瘅愤盈,土气震发”,这里的“瘅”作“怒”义。《方言笺疏》谓:“《周语》阳瘅愤盈,《旧音》引《方言》‘楚谓怒为瘅’。[18]”在宋以后的字书如《广韵》《集韵》中,已明确记载“瘅”有“怒”的含义。

“瘅”还与“疸”通假。《说文》云:“疸,黄病也。[4]247”段注:“瘅、疸二字互相假而淆惑矣。[19]”“瘅”“疸”通假的情况出现得很早。如《山海经·西山经》载:“(翼望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狸……服之已瘅”。郭璞释“瘅”为黄瘅病[20],此即黄疸病。《通训定声》谓:“劳病曰瘅,湿病曰疸。[21]”此为“瘅”与“疸”的本质区别。李曌华考“疸”实际上得名于“旦”之明亮义[22],故疸病最典型的特征是发黄。虽然“瘅”可假借为“疸”,但“瘅”和“疸”实为2种疾病。

2 《内经》中“瘅”字的含义

《内经》中“瘅”字的含义,与上述非医古籍中“瘅”的含义既有关联又有所区别。

2.1 “瘅”释为“劳病”

《内经》中的“瘅”有“劳病”义,它表示内脏因过用而劳伤的一类疾病,如“脾瘅”“胆瘅”“消瘅”等。

“脾瘅”见于《素问·奇病论篇》,症状是口甘,病因在于“数食甘美而多肥”。《素问·经脉别论篇》谓:“生病起于过用”,又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肥甘厚味会造成脾的劳伤。脾为胃行其津液,脾气既伤,则不能将精微物质输送至全身,津液在脾郁积日久,上溢口中而口甘,故“脾瘅”可以理解为由饮食不节、脾的过用而引起的劳病。

“胆瘅”见于《素问·奇病论篇》,症状是口苦,病因为“数谋虑不决”。杨上善云:“其人有谋虑不决,伤胆气上,胆溢从咽入口,口苦。[2]569”胆为奇恒之府,藏精汁,主决断。数谋虑不决,为情志上的劳苦,久而伤胆,胆虚气溢而口苦。此亦体现了“瘅”之劳病义。

“消瘅”的症状是肌肉消烁、形体消瘦,病因在于过食膏粱厚味。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云:“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膏粱厚味过度必致脾胃劳伤,则脾胃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从而形体肌肉失养,发为形消肉烁的消瘅病。“消瘅”还有一个特点是“五藏柔脆”,如《灵枢·五变》谓:“五脏皆柔弱者则善病消瘅”,说明五脏柔弱之人,因不耐劳故更易罹患 “消瘅”。又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谓:“心脉……微小为消瘅”“肺脉……微小为消瘅”等,五脏脉微小皆可为“消瘅”,也说明“消瘅”之人五脏精气不足。《灵枢·本脏》云:“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善病”也提示患“消瘅”的倾向性。这里的“脆”《说文》释为软而易破[4]263。《太素》注:“五藏柔脆,神亦柔脆,故藏柔脆人血脉上行,转而为热消肌肤,故病消瘅热中”[2]78,说明五脏柔脆与“消瘅”的病机关系,即五脏的柔脆不仅体现在脏器本身,容易遭受过食肥甘厚味的耗伤,还体现在“神”的柔脆,容易受到干扰而多怒,即《灵枢·五变》所谓“柔弱者必有刚强”。故“消瘅”是因五脏素来脆弱,再遇饮食过度而致劳伤的瘅病。

2.2 “瘅”释为“旱病”

“瘅”在《内经》中也有“旱病”的含义,表示人体津液的亏耗。如“脾瘅”因湿热中满、津液耗伤而转为“消渴”。“消瘅”的症状是肌肉消烁,也存在津液亏耗的特征。张志聪谓:“消瘅者,瘅热而消渴消瘦……五藏之血气皆少则津液枯竭而为消瘅,消瘅者,三消之证也。”又如《素问·举痛论篇》:“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素问考注》谓此为津液煎迫殚尽之热[23],故肠中津液枯竭,大便坚干难出。

“瘅”的“旱病”义在隋唐文献中亦有所体现。如《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的“九疸秦王散”所治胃瘅、肾瘅、舌瘅、肝瘅等疾病,也均存在津液干枯的病理特征。

2.3 “瘅”释为“热”

“瘅”解释为“热”,始见于杨上善、王冰的《内经》注文,后世注家亦多从其注。如杨上善在《太素·五脏脉诊》中注曰:“瘅,热也。内热消瘦,故曰消瘅。[2]300”王冰释《素问·奇病论篇》“脾瘅”时曰:“瘅,热也,脾热则四藏同禀,故五气上溢也。[24]177”此处的热是由饮食过度导致的脾胃蕴热,病机十九条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口甘是由于脾热上炎,脾中津液随之上溢于口所致。“胆瘅”王冰注:“亦热也。[24]178”胆气拂郁可导致化热,热气上逆,携胆汁上溢于口;《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曰:“凡治消瘅仆击。”王冰注:“消为内消,瘅为伏热。[24]121”因五脏柔脆,神志易怒,血气逆留抟而为热;加之过食膏粱厚味,更助其热。后世注家如马莳注释《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瘅成为消中”曰:“瘅者,热也。[25]”吴崑亦注曰:“瘅,热邪也。积热之久,善食易饥,名曰消中。[26]”

杨上善、王冰等对“瘅”字“热”义的解释,限定了“瘅”是一种带有“热”之特性的“劳病”,体现了隋唐时期对瘅病的病机认识更为深刻。在隋唐如《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医书中另有劳病,统称为“五劳”,“瘅”病并不包括在其中,也说明当时已认识到瘅病不是一般的劳病。

“瘅”释为“热”,不仅可以指瘅病本身具有“热”的特点,还可以用作修饰词说明某些病证具有“热”的特点。如《素问·疟论篇》之“瘅疟”,王冰释“瘅”为“热”[24]139。从原文“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絶,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阳气盛而不衰”可以看出,“瘅疟”不仅有热而且热势很盛。

2.4 “瘅”释为“厚盛”

“瘅”的“厚盛”义也体现在《内经》中,常用来形容热势的厚盛,如“瘅热”“瘅疟”。

“瘅热”在《内经》中共见三处:一是《素问·举痛论篇》:“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此处的“瘅”形容热势厚盛,煎灼津液,使大便干燥难出;二是《灵枢·刺节真邪》:“凡刺五邪之方,不过五章,瘅热消灭,肿聚散亡。”张志聪注:“谓阳盛于外而为瘅热者,使之消灭”[27]513,也是形容热气之盛;三是《灵枢·论疾诊尺》:“冬伤于寒,春生瘅热。”张志聪云:“春生瘅热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时,人之阳气外出,寒随气而化热,故春发为瘅热之病。[27]506”《温热逢源》云:“冬令受寒随时而发者为伤寒,郁久而发者为温病”[28],可见此处的“瘅热”有温病的特征,病机为阳气伏郁而发,热势凶猛,此皆体现了“瘅”之“厚盛”义。

“瘅疟”之“瘅”亦体现了热势厚盛之义。“瘅疟”的病机在于“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显示出热势厚盛的特点,而热势厚盛的原因在于“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

2.5 “瘅”通假为“疸”

“疸”字本已见于《内经》,如《灵枢·论疾诊尺》对“疸”描述:“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素问·平人气象论篇》云:“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飢者,胃疸……目黄者曰黄疸。”但在一些篇章中,以“瘅”字假借。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 “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胕肿”。溽暑时节正值暑湿气盛,故此处的“黄瘅”即是“黄疸”。《素问·玉机真脏论篇》云:“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王冰将此处的“瘅”释为“黄瘅”,这几处皆“黄瘅”二字连用,“瘅”字假为“疸”,表示黄病。

3 结论

综上所述,“瘅”在早期非医文献中的含义为“劳病”,意为因身心过用而导致疲惫或疾病,引申为枯竭、耗尽之义。又因与“亶”通假而具备厚、盛之义,与“惮”通假而兼有忌难、恶、怒等义,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表示疫鬼。“瘅”与“疸”通假,在假为“疸”时表示黄病。

“瘅”在《内经》中亦有“劳病”“旱病”“热”“厚盛”等义,亦可假借为“疸”指“黄病”,并且出现了非医文献中未载的“热”义,而非医文献中“瘅”字的“难”“恶”“怒”义则没有明确体现。“瘅”释为“劳病”时不同于一般的劳病,它存在“热”的病机特点,兼有热势厚盛、耗损津液肌肉的病理表现,容易转归为消渴、热中等病证。

对“瘅”字含义的深刻理解,对当前临床亦有指导意义。如提示在治疗脾瘅、胆瘅、消瘅等疾病时,不能仅仅关注其湿热、火热的病机,还应注意其可能存在的五脏虚弱、津液亏耗的病本。

总之,《内经》中的“瘅”,既继承了早期非医文献中“瘅”字的部分含义,又随着人们对疾病理解的深入而诠释出“瘅”字新的内涵。提示在理解中医古文献中术语时,既需要充分考察同时代的非医文献,又需要针对医籍本身,理解其在文中具体的医学内涵,这样才能对中医术语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才能对中医临床起到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通假灵枢内经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内经》“脾(胃)-脑”神识系统的理论滥觞及内涵延伸
衛伯考(下)
览百年《内经》 集研究大成
——读《黄帝内经百年研究大成》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采采卷耳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
浅说通假字
浅谈“生病起于过用”与养生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