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实践对策研究

2020-01-14 03:46霍楷王宇蒙
湖南包装 2020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美育素质教育

霍楷 王宇蒙

(东北大学,辽宁 沈阳 110819)

1 美育教育综述

1.1 美育教育概述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美育教育狭义地来说可以是“艺术教育”,通过艺术培养和熏陶来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广义的美育可以理解为“审美教育”,即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美感培养来塑造和提升受教育者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更高阶的美育教育是训练和提升受教育者的“美的法则”,就是将美育教育中的美学原则应用到各个学科的学习领域中。从根本上讲,美育就是一种能够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维度,美育不仅能够培养人积极良好的审美观念,还能够提升和发展人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1]。美育作为一种能够提升个人美感素养的特殊教育形式,在不断鼓励和引导人们陶冶性情、热爱世界和提升心灵。

1.2 美育教育的特点

第一,美育具有感性特征。人生来便具有通感能力,这也是大众美的感受能够在大部分人之间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美育教育更多的是需要熏陶和感染,美育教育的过程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利用氛围中事物对于美感的传达往往对美育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美育具有自觉性的特征。爱美是人的天性,因此对美的追求是一种自发性活动。美育教育不能脱离人们对于美的期待和追求,必须要通过受教育者自发的探索和感受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第三,美育有时代性、阶级性。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具有不同的审美偏好和自成一派的审美标准,这对不同时期的国家和地区的美育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1.3 美育教育的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受教育者的心灵培养、思想引导和素质提升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首先,美育教育能够逐步提升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在观察美和感受美的同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其次,美育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元化的审美活动可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感知能力,促进其个性发展[3],起到开拓眼界、开发心灵的作用。

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理所当然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使受教育者在受美育教育的同时,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方面也获得全面发展[2]。尽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等的教育方向与美育都有一定的重复部分,但无论如何美育的作用终究不可替代。美育通过具有美感的形象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建立健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美育的感化也有助于辅助受教育者接受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可以说美育有助于德育的建设和发展;另外美育也可以促进智育的发展,通过美育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对智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育还有促进体育教育的作用,美育教育有助于净化受教育者心灵,着重维护和保持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同时也有增进身体健康的功能,完善个人健康状态;其次,美育教育对劳动教育也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美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有助于引导被教育者更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促进被教育者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

2 中国高校美育素质教育理论发展

2.1 中国美育素质教育概述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一脉相承,对于教育方面的造诣更是深厚而久远。尽管美育教育这一概念是由席勒提出,但是在中国奴隶制时期就已经有了美育教育的意识,因此可以说在中国美育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在早期的教育过程中就十分重视“美”与“善”的结合,更重视对人的心灵和品德的培养。早在西周时期便有“制礼作乐”,到了春秋孔子时期又有了“六艺”——礼、乐、书、数、射、御这些教育形式,其中就包含了美育思想。中国式的美育更注重的是感性的艺术体验,相比于西方追求真理为主的美育教育,中国美育教育更看重对人的心灵、精神内核、品德涵养等方面的追求,通过“六艺”的艺术教育形式,对人起到启发思考的作用,强健体魄的同时追求美好品格,成为更道德、更高尚、更高雅的人是中国美育教育的终极追求。

在1986 年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其中专门提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方针”[4]之后,美育教育成为了衡量综合素质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被纳入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如今美育教育在中国的高校教育中愈发地被重视,近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重点强调了在高校人才培养中需要将美育教育列为重点,培养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优秀高校人才。因此如何将高校美育教育部署开展得系统而精准,是目前各大高校提升美育教育质量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2.2 中国高校美育素质教育发展状况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文化滋养心灵,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领时尚,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5]。在国家战略大背景下,各高校美育教育开始不断加强比重,当下高校主要的美育教育方式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

一是艺术课程教育。大多数国内高校会请本校艺术专业教师开设全校人文选修课,一方面完善校内通识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做到对学生的美育教育。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老师的教育和引导,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艺术体系的了解,提升审美能力,提高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

二是开展讲座等活动。许多高校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名师,甚至是本校专业过硬的教授等开展面向全校的名人讲座等活动,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提升学生的美感水平,促进人才的多方向、多方面、多维度发展,对高校学生的心智培养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2.3 中国高校美育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高校的素质教育,尤其是美育教育也暴露出了不少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课上参与性不足。在美育教育过程中学生本身的感性认知和个性发展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目前的教育形式过于保守,美育教育的课程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实践部分的体验感受。美育教育除了要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之外,学生自身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会也很重要。因此美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形式的多样化是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其次是启迪性作用不强。中国古代便将美育与实践进行了结合,而当下的美育课堂中更多还是以老师讲授一些艺术相关的知识,学生聆听为主。并且目前美育教育课程尚未形成统一的课程大纲,更多是以公共艺术选修课的形式呈现,因此美育课程应当呈现的课堂形式多样性和学科专业交叉性目前依旧较为薄弱,缺乏了审美认知融合方面的课程和导向,缺乏对不同专业学生思维模式多样性的考量[6]。同时,目前高校内的美育教育普遍存在渗透性差,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结合不足的状况,没有将美育教育的最佳教学效果激发,缺乏多课程、多维度的学生培养课程之间的融合与渗透。

再次是师资队伍匮乏,美育教师团队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高校美育教育看似是辅助性课程,实际涉及到的知识面非常庞杂,专业素养如果不够很难将多涵盖和涉及多专业的美育相关知识准确、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另外,美育课程内容编排形式多样,需要教师对整体课程安排有较为成熟的把握,因此提升美育教师团队整体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是美育课程评级机制问题。美育教育的评价机制灵活度不高,依旧是与其他科目相类似的考核制、学分制,这并不利于美育教育这种灵活性高,方式多样的教育,在后期的改革中这些问题,应当成为美育教育改革的重点。

3 高校美育素质教育实践对策

3.1 吸收国际高校优秀美育素质教育经验

良好的教育改革需要对国际上优秀的教育经验进行借鉴,同时融合本国特色,做到中国特色教育。国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也有着自己的美育教育特点,通过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美育教育的理论实践分析,将可借鉴的部分以国家和地区来进行分类,大致有3 种可借鉴的方向。

首先是美国的美育教育,美国美育教育选择给予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环境,这一方面能够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提出、思考、解决能力,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己探索感兴趣的领域,对高校学生来说这样的机会和时间难能可贵。在提高学生自主性的方面可以为中国所借鉴,但是要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进行,各高校在给予学生更多课余时间的同时,可配合经常举办参观活动、安排讲座等,用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美育教育方式。

其次是欧洲美育教育,欧洲美育教育相比于美国更加注重对学生崇高理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完善和培养。这种对于学生信仰方面的培养很适合中国社会主义精神在高校中的传播,有助于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素质、有文化、有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不单单要对学生的审美、道德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教导学生热爱国家和人民,为社会主义献出自己的力量更是重中之重。还要教育学生为社会和谐、祖国昌盛、人类进步尽自己的一份力,时刻怀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对党和国家充满信心,积极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成为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人才。

之后是日本的美育教育,日本的美育教育尽管过程艰辛,但是其通过积极的改革,将美育教育中融入了更多带有自己本国特色的传统教育,一定程度上将西方对“真”的追求和本国原本对“善”的追求相结合。对于中国来说,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数不尽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美育教育要让高校学生对中国的传统历史有了解,更多地将本国优秀文化表现形式融入美育教育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民族使命感,让广大高校大学生群体成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2 立足国家教育需求建立高校美育素质教育标准及体系

2019 年4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明确了高校美育教育的总体要求,明确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导思想,坚持正确方向、坚持面向全体、坚持改革创新,到2022 年要取得突破性进展[7]。各大高校需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变换美育课程上课模式,提高美育课程质量,扩大美与课程内容覆盖面,在美育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立中华美育精神。不断完善高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美育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把美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重点目标之一,在评价过程中重视美育过程和效果,使衡量标准多样化,针对美育设立专项人才培养标准,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美育教育评价制度。与此同时,高校美育教育要提升实践教学思维,开放搭建好美育平台,为高校人才提供美育教育实践机会,提高美育课程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美育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良好环境中去体验美、学习美、创造美。

3.3 培育满足人才需求的高水平美育素质教育师资队伍

根据目前中国高校的美育教育现状,亟需培育一批水平高、灵活性强的美育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同时积极建立美育教育教师的沟通交流平台,促进教师团队的内部交流与分享,积极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针对中国美育教育目前暴露出的不足之处对高水平美育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也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授课模式保守的问题,需要丰富课程内容,变换授课模式,用不同的授课形式为学生提供不同方面的美育教育,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课程形式。另外要遵循深入浅出的教学层次,一方面让学生针对个人情况进行选择,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对美由欣赏转变为创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为了提高学生在美育课堂上的感性认知,需要加强实践活动建设,如社团活动联动、跨专业班级交流等校内实践活动[8]。除此之外也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观、校企联合、举办名师讲堂、鼓励参加艺术比赛等等多种方式,从多个角度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美学素养,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另外,也要注意美与课程内容与生活的结合,利用好新媒体、新资源,结合时事热点,提高美育课程的时效性,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的思考和观察。

3.4 打造区域特色的美育素质教育中心品牌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教育模式,有着自身的独特性。良好的美育教育不单单是在教室里上课,还需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因为这有助于打造区域特色的美育教育中心品牌。高校可以以美育教育为中心,开展美与课程的同时做好与区域特色之间的联系,与区域内企业合作,主要研究本地区特殊优势,如历史、人文、艺术、自然等,创立特色品牌课程。同时使不同专业的学生利用好自己的专业,使其发挥好自己的专业特长,带动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美育教育质量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合作、交流等综合素质能力。利用学生不同的专业,以不同的专业视角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利用多种渠道、多角度观察生活中的美,将本区域特色优势部分融会贯通于美育课程中,这对高校当地的人才引进计划有着积极的作用。建立以高校为中心的美育素质教育中心品牌区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联合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美育工作,做到政府、社会与高校之间的联合联动,深化高校美育教育[7]。

4 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的高校美育教育仍需要进行不断改革和完善。可以通过借鉴国际优秀高校的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在中国特色美育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历史教育等,增强民族自信,提升高校学生文化素养;同时立足国家教育需求,建立更灵活、更完善的高校美育教育标准和体系,反对功利化的美育教育评价标准;对美育教育教师进行不断培训,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拓展新型教育形式和评估模式,避免对课程结果的过分关注。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促进高校美育教育得以高效率、高标准进行;各个高校尽量结合好本地区区域优势,在进行美育教育的同时联系好实际生活,促进区域联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区域品牌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素质教育更是要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方面对高校人才的美育教育进行改革,使学生的美育素养得到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美育教育带动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等其他方面的素质的发展,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一批有素质、有能力、有思想、有文化、有崇高理想的社会主义新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在历史关键期为国家建设打好人才基础,以素质教育提高人才质量,以教育兴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美育素质教育
论公民美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