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Ⅰ型椎间盘脱出致脊髓软化的病例报告

2020-01-15 15:48丛恒飞林德贵
中国兽医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神经学后肢软化

叶 楠,丛恒飞,石 磊,张 彬,林德贵

(1.宠颐生动物医院北京中心医院,北京 朝阳 100101;2.北京中农大动物医院有限公司,北京 海淀 100193 ; 3.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 海淀 100193)

1 病例信息

贵宾犬,2.5岁,雄性,体重3.3 kg。因突发双后肢急性瘫痪前来就诊。就诊前1天晚上仍可站立、行走,凌晨1点左右突然无法站立,表现呻吟、疼痛。凌晨有自主排尿。来院时,动物总体良好,心率80 次/min,无心杂音、律齐;呼吸32 次/min,无异常呼吸音;黏膜粉红,毛细血管再充需时间(CRT)1.5 s;股动脉及足动脉触诊良好。

2 诊断与治疗

神经学检查见患犬意识警觉,双前肢正常,双后肢瘫痪,无自主运动;脑神经正常;双后肢本体感受缺失,肌张力正常,膝跳反射及回缩反射正常,皮肌反射消失于胸腰结合处;膀胱充盈坚实;胸腰结合处触诊敏感,双后肢无深痛。

神经学定位在T3-L3脊髓节段,脊髓病灶严重程度为5级。鉴别诊断为I型椎间盘脱出(IVDD)、高动能小容量非压迫性椎间盘脱出(ANNPE)、纤维软骨栓塞(FCE)、脊椎骨折/脱位。以胸腰结合处为投照中心行胸腰椎右侧位和腹背位X线检查,未见脊椎骨折/脱位、椎间盘脊椎炎和脊椎肿瘤;但可见T13-L1、L2-3、L3-4水平处椎管内与椎间盘内矿化密度影像,提示脊椎退行性病变。结合病史与神经学检查,拟诊椎间盘疾病。行CT脊髓造影检查,进一步排查椎间盘疾病。实验室检查正常。造影前,小脑延髓池采集脑脊液分析,结果正常。CT脊髓造影显示,L1-2椎间盘背侧造影柱缺失(矢状面)、左侧造影柱向中线移位(冠状面)、脊髓整体右侧偏移(横断面),提示脊髓硬膜外压迫。由此,诊为Ⅰ型椎间盘脱出。行L1-2左侧偏侧椎板切除术减压,取出脱出的椎间盘物质,豆腐渣样。

术后第1天,动物状态良好,神经学检查结果同前,仍定位T3-L3(5级)。第2天,双后肢肌张力下降,回缩反射与膝跳反射减弱,下运动神经元症状;前肢正常,可负重。第3天,双后肢下运动神经元症状,双前肢本体感受减弱,回缩反射减弱,呼吸急促。术后第4天,四肢均无自主运动,呼吸困难。第5天,呼吸窘迫,舌色发紫,四肢均无深痛,傍晚死亡。

3 讨论

脊髓疾病的常见病因包括血管性疾病(出血)、炎性疾病(椎间盘脊椎炎、非压迫性脊髓炎、系统性疾病导致的脊髓炎等)、创伤性疾病(骨折、脱位、创伤性椎间盘疝出、出血性脊髓软化等)、畸形(寰枢椎半脱位、枕骨发育不良、皮样囊肿、半椎体等)、代谢性疾病(猫维生素A过多症)、肿瘤性疾病(脊髓和脊椎的肿瘤)、退行性疾病(椎间盘疾病、退行性脊髓病等)[1-2]。不同疾病的好发品种、好发年龄、临床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案、预后均不同,需要兽医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现病史与既往病史、体格检查、辅助实验室检查,结合神经学检查结果进行鉴别诊断,再配合影像学检查与脑脊液分析得出临床诊断。本病例为小型软骨营养障碍品种犬的急性双后肢瘫痪,定位T3-L3,病灶处存在疼痛,而且脑脊液分析正常,CT脊髓造影显示硬膜外压迫,由此诊断为Ⅰ型椎间盘脱出;经偏侧椎板切除术取出豆腐渣样的椎间盘物质,从而完成确诊。

椎间盘疾病(IVDD)是犬最常见的脊髓疾病。临床常见Hansen I型和II型椎间盘疾病,表现椎间盘脱出和突出,压迫腹侧或偏侧脊髓,引起脊髓损伤相关的神经学表现。第3种类型为高动能小容量非压迫性椎间盘脱出(ANNPE),严重时可穿透脊髓,造成脊髓损伤[4]。HansenⅠ型椎间盘脱出和ANNPE是急性椎间盘疾病,在深痛缺失时,可能会发生脊髓软化。

脊髓软化是一种上行-下行性缺血性脊髓坏死(ADMM),引起脊髓神经组织的完全摧毁,包括运动神经元、下行运动纤维束和上行感觉纤维束。出现上行性脊髓软化时,动物疼痛线前移,向前依次波及肋间肌、双前肢,最终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亡,病程约2~4 d。出现下行性脊髓软化时,动物后肢反射减弱,肛门和尿道括约肌张力消失,大小便失禁。出现广泛性上行-下行性脊髓软化时,预后不良;极个别的病例可能会逐渐消退。局灶性脊髓软化的病例,预后相对较好[2]。脊髓软化与脊髓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在3~5级的胸腰段脊髓疾病中可见,发生率为3级0.6%(1/173)、4级2.7%(4/148)、5级14.5%(5/55)。发病位置主要集中于T11-L2和L5-6,发病率为T11-12、3.85%(2/52);T12-13、3.19%(3/94);T13-L1、3.85%(3/78);L1-2、1.72%(1/58);L5-6 80%(4/5)(注:该比例是指该位置发生ADMM的病例数与发生IVDD的病例数的比值)。脊髓软化的风险因子包括:(1)年龄<5.8岁,平均(4.5±1.9)岁;(2)神经学严重程度5级;(3)临床症状持续时间≤24 h;(4)MRI的T2W中可见脊髓高信号区域的长度与第2腰椎(L2)长度比值>4.57;(5)L5-6节段脊髓[4]。本病例中,患犬在偏侧椎板切除术后出现了广泛性上行-下行性脊髓软化,最后波及呼吸,造成死亡。从年龄、神经学严重程度分级、临床症状持续时间和好发部位看,均与脊髓软化的风险因子相符。

通过本病例,笔者认为在深痛缺失的硬膜外压迫性病灶的病例中,除尽快手术减压外,还要预估脊髓软化的可能,以提前告知主人关于脊髓软化的相关信息,避免术后纠纷。

猜你喜欢
神经学后肢软化
塑料维卡软化温度的测定能力验证分析
疤痕止痒软化乳膏在瘢痕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犬头低位后肢去负荷模拟失重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不同处理对冷藏“安哥诺”李果实软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奔跑杀手短面熊
小鼠后肢特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验证
狗反复发烧后引起后肢瘫痪的诊治及体会
早期头颅成形术和神经学改善
福尔摩斯·住院病人(上)
浅谈人格障碍的概念与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