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联合应用排龈线技术治疗对悬突及炎性反应的预防效果观察

2020-01-15 08:22黄伟坚曹凯华
吉林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性反应牙体牙龈

黄伟坚,曹凯华

(广东省江门市口腔医院,广东 江门 529000)

牙齿出现的楔形缺损称为楔状缺损,是口腔科常见的牙体病,通常是由于牙齿唇颊侧的颈部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所导致[1]。如果缺损边缘低于牙龈缘,深度接近牙髓,患者会出现剧烈疼痛。中老年患者是牙体楔状缺损的高发人群,占发病人群的90%。对于楔状缺损的治疗临床上以符合树脂或者玻璃离子体填充为主,但是在治疗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导致患者出现牙体修复悬突出现以及牙周组织炎性反应的产生,影响了患者预后[2]。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我院在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同时联合应用排龈线技术,并进行了本次研究以观察该治疗方案对悬突、牙龈炎性反应的预防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牙体楔状缺损治疗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共计70颗患牙进行临床研究。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36~67岁,平均(54.22±5.8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35颗患牙,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3]:①依从性好;②无全身疾病和不良用牙习惯史;③患牙无龋病、牙髓根尖病、牙周病病史及治疗史;④缺损深度>2 mm;⑤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4]:①合并身体重要器官病变的患者;②有牙齿治疗相关禁忌证的患者;③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所有参与研究的患牙进行常规清洗、隔湿、干燥,尽量隔离牙体与周围的口腔液,从而保持牙体的干燥。 观察组:将排龈线放置在楔状缺损的牙龈沟,并保持5min,直至排龈达到理想效果,然后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分层进行填充,光照固化,修整、抛光。对照组:患者干燥后不给予排龈处理,直接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对患齿分层进行填充,光照固化,修整、抛光。

1.2.2分析指标:随访患者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充填前、充填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牙龈炎性反应情况,以及充填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充填物脱落和悬突的发生率。炎性反应情况检查:取患者龈沟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的变化情况。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炎性反应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充填前AST、TNF-α、IL-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填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充填体脱落及悬突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充填后6个月充填体脱落和悬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填后12个月和24个月,观察组充填体脱落和悬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随着老龄人口的增长以及人们甜食摄入量的增加,大力度横刷牙的刷牙方式等因素,牙齿楔状缺损的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5]。楔状缺损的临床症状根据缺损的情况不同,患者可有牙本质过敏、牙髓病、根尖周病、磨损牙龈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出现牙髓炎,甚至发生牙齿折断,严重影响日常生活[6]。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龈沟液炎性反应变化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充填体脱落及悬突情况比较[颗(%)]

楔状缺损从深度上可分为浅形、深形以及穿髓形三种,对于较小的楔状缺损,且深度较浅,患者无临床症状者,可不予以处理[7]。对于缺损较大的牙齿,临床上多给予充填治疗。但是牙齿楔状缺损通常发生于牙颈部,被牙龈所遮挡,部位比较复杂,所以难以判断缺损的边缘,同时龈沟液和血液渗出会对材料的黏结效果产生影响,从而容易发生悬突、充填体脱落等问题,并导致牙周组织发生炎性反应,影响治疗效果[8]。悬突是由于楔状缺损的充填超出牙龈壁的洞缘所形成的,由于缺损的边缘难以准确判断,所以极易发生,一旦出现悬突,则临床上会出现充填体的牙龈缘处不平整的情况,从而诱发龈乳头出血和探痛的情况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在充填修复之间采用了排龈线技术。

在牙齿缺损充填前将排龈线放置在牙龈内的技术被称为排龈线技术,这种技术能够使预备牙体的边缘和牙龈之间保持有一定的间隙,从而有利于牙体的填充[9]。临床应用已经证实,排龈线在减少牙龈沟内血液和分泌液中具有很好的效果,从而使龈缘收缩,充分暴露龈沟。此外,使用排龈线有利于加速牙龈止血,促进软组织的干燥,达到预防牙龈边缘发生微漏的目的[10]。使用排龈线的印模更为清晰,方便技师对模型的修整。

从本次研究来看,两组患者充填前AST、TNF-α、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填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排龈线技术对于预防牙体楔状缺损充填修复后出现的牙周炎性反应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这与排龈线减少了牙龈沟内血液和分泌液的产生密切相关。从对悬突的预防上看,患者充填后6个月充填体脱落和悬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填后12个月和24个月,观察组充填体脱落和悬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说明排龈线能够预防悬突和充填体脱落的出现,这与排龈线使预备牙体的边缘和牙龈之间建立的间隙有关。但是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牙体具体情况来选择排龈线的粗细,并控制排龈线的使用时间在5~10 min内,以防止排龈线的酸性成分使牙本质发生脱矿现象。

综上所述,牙齿楔状缺损充填修复联合应用排线技术能够减少楔状缺损悬突发生率,减轻牙龈炎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性反应牙体牙龈
不同根管填充程度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毁容”警告:你的“牙龈线”正在后移
牙龈之伤
牙龈与牙齿
CBCT在牙体牙髓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前牙龈下牙折修复前正畸牵引治疗的临床体会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应用椅旁即刻全瓷修复牙体大面积缺损的临床研究
预成玻璃纤维桩在牙体缺损修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