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糖代谢紊乱与肝功能损害的分析

2020-01-15 08:22
吉林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乙型肝病肝炎

李 慧

(广东省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韶关 512000)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常见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有20亿左右人群感染本病,其中,我国感染此病的人数为6.5亿左右,而每年全世界死于本病的人数约为75万[1]。可以看出,慢性乙型病毒肝炎对人体机体健康、生命安全影响较大。随着以往研究学者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特点的深入分析,发现患者血糖代谢紊乱现象,可以及时掌握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以指导临床用药,控制病情发展,防治发生一系列不良后果,保证患者健康安全。但关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糖代谢紊乱与肝功能损害相关性报道较少,为此,本次研究就我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血糖代谢紊乱、肝功能损害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旨在为其后续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及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持,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委员会。现对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住院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予以研究,共126例。根据Child-Turcottc-Pugh评分将其平均分为以下三组:A组42例,包括男22例,女20例,年龄23~78岁,平均(50.1±9.3)岁;B组42例,包括男23例,女19例,年龄25~74岁,平均(49.5±8.5)岁;C组42例,包括男24例,女18例,年龄24~76岁,平均(50.0±8.7)岁。三组均符合《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相关诊断标准,且知晓本次研究的内容及意义,主动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统计学处理,三组基线资料(年龄分布、性别结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基线资料

诊断标准:①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共同制定的《2010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患者既往病史存在乙型肝炎病,或是HBsAg阳性在6个月及以上,现HBsAg仍为阳性,即可确诊;②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即空腹血糖在7.0 mmol/L及以上、餐后2 h血糖在11.1 mmol/L及以上、患肝病前无糖尿病病史。

1.2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次日晨起空腹条件下,采集3 ml肘静脉血,静置,在2 h以内完成离心处理,时间15 min、转速3 000 r/s,留取血清,测定空腹血糖、肝功能(血清胆红素、血清白蛋白等)、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含量。

1.3观察指标:比较三组患者血糖代谢异常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Child-Turcotte-Pugh分级评分标准:结合5项指标的总分予以判断,即A级为5~6分、B级为7~9分、C级为10~15分。

2 结果

三组患者血糖代谢异常变化发生情况:C组糖尿病发生率高于A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04,4.163,P=0.001,0.032<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血糖代谢异常变化发生情况

3 讨论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肝脏病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表现为恶心、乏力、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等异常症状,甚至发热、黄疸、肝大、肝硬化、肝癌等,损害机体健康[2]。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新陈代谢器官,也是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起到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作用。另外,肝脏也是维持血糖水平处于恒定状态的关键器官。肝脏因双向调控功能,可以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如肝糖原的合成、糖的氧化分解等,转化为其他糖类,或是非糖物质,以及将糖异生、其他单糖等转化成葡萄糖,以达到维持血糖相对恒定的目的。一旦肝功能受损,便会导致糖代谢紊乱,造成血糖异常波动,如果血糖水平呈增高状态,便会与糖原合成,形成过多的糖,在肝脏内转变为脂肪,或是加速磷酸戊糖循环;血糖水平呈降低状态时,将会进一步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增强糖异生作用,生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当中,这一动态平衡属于维持血糖恒定的最基本代谢过程,当患者发生肝损害,便会打破这种动态平衡,引发血糖代谢紊乱现象,诱发肝源性糖尿病。

数据显示,在所有的慢性肝病当中约有80%患者伴有糖代谢紊乱现象,并且有20%~30%患者最终发展成糖尿病,即肝源性糖尿病,虽然未明确疾病的发生机制,但认为与以下病因有关:①慢性肝病患者体内胰岛素拮抗物质的增多、变性胰岛素含量的增高,导致真性胰岛素缺乏,进而产生竞争性抵制,造成胰岛素抵抗;②肝脏广泛受损,肝糖原合成能力降低,使血糖升高;③胰岛素受体的活性降低、数目减少、抑制胰岛素信号缺乏等,引发胰岛素抵抗现象;④营养物质的缺乏,如缺钾、缺锌等,均会影响葡萄糖的有效利用,再加上利尿剂长期使用导致的糖耐量减退,易引起肝病患者发生糖代谢紊乱;⑤肝脏病变,常常继发高醛固酮血症,一旦遇到失钾过多现象,便会对胰岛素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糖代谢异常[3-4]。因此,认为结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糖代谢紊乱变化,即可判断、评估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以指导后续治疗,改善患者临床转归及预后。

本研究结果表明,C组患者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表示随着患者肝损害程度的不断加重,糖代谢紊乱也越来越严重。所以,需要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糖代谢情况予以足够的重视,重视其临床治疗,积极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如积极治疗肝病、尽早使用胰岛素,以改善肝功能,降低血糖。与此同时,指导患者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素食物为主,配以适量有氧运动锻炼,改善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转化,从而控制血糖,防治糖尿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糖代谢紊乱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糖尿病发病率越高,对人体危害性也就越大。所以,务必重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糖代谢紊乱现象,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性,改善预后,优化生活质量。在此,希望今后开展更多的相关研究报道,进一步验证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糖代谢紊乱与肝损害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丰富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乙型肝病肝炎
《世界肝炎日》
2011—2020年平顶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世界肝炎日
世界肝炎日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水平及意义
关注肝炎 认识肝炎
猪乙型脑炎PrM-E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免疫原性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