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在住院冠心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20-01-15 08:22刘淑环何宜汀
吉林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心功能病情冠心病

刘淑环,何宜汀

(梅州市大埔县中医医院,广东 梅州 514299)

冠心病是一类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梗阻所引发的一类心脏疾病,患者可在冠状动脉梗阻基础上引发心肌血氧供给不足性坏死,影响患者心功能,且可在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疾病影响下引发心梗、脑梗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虽可对患者病情进行一定改善,但冠心病治疗持续时间较长,患者难以坚持积极治疗,这就需要在治疗实施中配合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1]。因此,为观察分析住院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效果及影响特开展本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7年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7月入院患者40例设为对照组,8~12月入院患者40例设为观察组。观察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51~84岁,平均(67.54±6.57)岁;冠心病病程0.8~7年,平均(3.92±1.24)年。对照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52~84岁,平均(68.03±6.67)岁;冠心病病程0.8~7.5年,平均(4.15±1.29)年。本研究经我院伦理会批准实施,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后均符合《美国和欧洲稳定性冠心病诊治指南解读》中冠心病诊断指南[2];患者均在知情前提下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其他类型心脏疾病者;排除研究中途自愿退出研究者。

1.2方法:患者均在临床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即按时引导患者服药,接受静脉输液治疗,予以一定饮食干预及健康干预等措施,并每天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干预:①情绪干预:情绪稳定维持对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故需在临床护理中选取适当情绪干预措施,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如疾病所导致的焦虑、紧张等情绪,通过辅助其多参与适度户外活动,并积极与病友及医护人员进行交流,从而实现对其自身不良情绪的有效缓解。②健康知识干预:缺乏对疾病知识的正确理解是造成冠心病患者消极治疗态度的主要原因,故需医护人员配合科室医师对患者进行主动健康教育,帮助其获得对自身病情可控性正确认知,提升治疗信心,积极配合治疗。③自我效能干预:自我效能干预的实施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引入正念减压法,引导患者在内省、呼吸训练及冥想过程中培养正面思维,正确看待自身,进而主动参与各项辅助治疗措施,如运动干预、饮食干预等,减少病情进展诱因,并促进心功能提升[3-4]。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干预后心理健康质量评分、心功能指标的变化。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2.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健康质量评分对比: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健康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心理健康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健康质量评分对比

3 讨论

合理行为干预模式的开展可帮助冠心病患者在临床治疗基础上实现对自身病情的有效缓解、治疗。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理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项心理健康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心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冠心病住院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首先通过情绪干预的实施,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健康状况,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引发血流动力学变化加剧病情。通过健康知识干预措施的开展,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及治疗依从性,为病情的有效治疗提供基础;通过自我效能干预的实施,借助正念减压法帮助患者养成正面思维模式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病情转归,积极改善心功能及症状不适[5-6]。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住院护理中认知行为干预的应用,可积极改善患者心理健康质量,在确保治疗、护理有效开展的基础上提升患者心功能,应用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心功能病情冠心病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茶、汁、饮治疗冠心病
警惕冠心病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中医治疗探析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