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周山区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综述

2020-01-18 06:23屈波柴瑞杰况福虹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山地山区四川

屈波 柴瑞杰 况福虹

(1.绵阳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工程学院,四川 绵阳 621000;2.河北正中实验中学,河北 石家庄 050800;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41)

山地或山区是地质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剥蚀作用剧烈的地区,又是人口稀少、气候多变、交通不便的地方,拥有明显不同于平原的三维空间[1]。四川盆地与周边高山、高原过渡区域,形成山地为主的地貌特征,且山地类型齐全,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地貌格局。四川盆周山区自然资源分布地域广泛、数量丰富,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土保持区,也是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然而,四川盆周山区拥有中高山地、丘陵等多种地貌类型,受青藏高原地带抬升的作用,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分布地域广阔,垂直地带分异显著,土壤、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类型都趋于多样化,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属于生态脆弱带[2]。

1 四川盆周山区概况

四川盆周山区是由一系列的中低山组成,海拔高度大多在1000~2200m之间,相对高度500~1200m。大部分区域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多雨。四川盆周山区土地耕垦条件略差,土层瘠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但盆周水力资源丰富,土地利用垂直差异显著,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特产品的基地之一。

四川盆周山区地处四川盆地外围山区,所辖行政区包括:达州市万源市、广元市利州区、昭化区、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剑阁县、苍溪县;巴中市南江县、通江县;绵阳市平武、北川县;雅安雨城区、荥经、芦山、天全、宝兴县;眉山市洪雅县,乐山市的沙湾、金口河区、峨边、峨眉山市、马边、沐川县;宜宾市屏山、筠连、兴文、珙县,泸州市叙永、古蔺、合江县,共31个区市县,四川盆周山区土地总面积662.55万hm2[3]。

2019年,四川盆周山区分布的31个区县市里面,属于国家级和省级的贫困县包含广元市利州区、昭化区、朝天区、旺苍县等4区县,达州市万源市1市,巴中市南江县、通江县2县,绵阳市的平武县、北川县2县,乐山市的金口河区、峨边、马边、沐川县4个,宜宾市屏山、筠连、兴文、珙县4县,泸州市叙永、古蔺、合江县3县等共计20个国家级贫困县,占盆周山区行政区总数的64.5%[4]。2020年2月19日,川府函〔2020〕33号批准“叙永县等31个县(市)退出贫困县”,四川盆周山区有旺苍县、万源市、通江县、马边县、屏山县、叙永县、古蔺县等7个县区市退出贫困县[5]。

2 四川盆周山区生态保护研究

2.1 自然灾害分布与成因

在四川省21个地级市中有13个市州所在的城镇受到山地灾害的危害,四川盆周山地就占了7个市;位于山区、丘陵区的广大乡村也常遭受山地灾害的侵袭,造成大量的房屋毁坏和农田损毁。四川省根据山地灾害类型、分布密度、活跃频率、危害程度及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划分的灾害区域有六个,处于盆周山地的有三个区域,即川北盆周山区滑坡、崩塌强烈活动区;川西盆周山区山地灾害活动区;川南盆周山区滑坡、崩塌活动区。

四川盆周山区地质灾害成因包含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恶劣的地质环境是发生地质灾害的内在原因,盆周山区多为中低山区,地形起伏仍较大,水系发育,沟谷深切,褶皱断裂也较发育,多暴雨容易诱发山地灾害以滑坡、崩塌等灾害。诱发地质灾害的外因有降雨及暴雨强度,不合理活动,例如,不合理采矿会破坏边坡平衡,导致山体的不稳定因素;不合理的公路施工方式导致边坡失衡;城镇建设因选址不当、排水设施差造成基础变形、边坡失衡;由于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等容易促进泥石流发育。

四川盆周山区气候灾害频繁。盆东南山地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和雨量集中的特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季风活动影响及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主要是河谷地区干旱高温和低中山区的低温冷害。泸州、合川、丰都、开县等地水稻因为高温伏旱天气减少比率占67%。四川旱涝灾害较多,1991~1995年期间,四川每年遭受水灾面积为533~600×104hm2,成灾面积266.67~333.33×104hm2,绝收面积210.95×104hm2左右,损失粮食34×108kg,其中多数发生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地区[6]。

2.2 生态治理策略

2008年,胡元琼[7]分析了位于四川盆周的平昌县位于大巴山南麓丘陵地区的自然灾害特征,认为平昌县是多雨区及暴雨中心区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特殊地质构造造成灾害。防治措施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搞好规划,建房立足防灾。

2011年,赖元长、李贤伟、冯帅等[8]将四川盆周低山丘陵区退耕还林示范县洪雅县作为案例,探讨退耕还林前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论显示由于退耕还林影响,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食物生产功能价值下降,而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其他各项功能价值上升,水源涵养功能上升最大。

2019年,谯万志、章路、雄壮等[9]阐述四川省岩溶区五大石漠化治理区的分布、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治理措施,并总结了石漠化治理的三大难题,例如石漠化治理初步治理区,植被稳定性差,易反弹;关键性技术没有很好解决,岩溶化地区防治任务艰巨,重施工难度大。2008-2015年,四川省先后有17个石漠化严重的县(市、区)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治理措施包括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改良草地、坡改梯、修建蓄水池等以林业、农业、水利措施为核心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治理岩溶面积3222.52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面积902.31平方公里。

2019年,文成海、张玮[10]在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带的恢复中,建议选取适应性、抗旱性植物,对裸露地带和废弃料场确保植被快速恢复;重视培育和保护现有森林植被资源。

2.3 土地利用与生态评价

2014年,曾雪薇[3]提出四川盆周山区作为土地生态整治的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确保生态安全。土地整治的优势在于采取退耕还林政策植被覆盖度增加,系统承载能力增强;道路两旁的防护林建设提高了农田的景观多样性,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工程防风固沙,改善气候和生态环境,防止自然灾害。

1997年,郭守前[11]关于四川盆周山区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和动态仿真模型的构造,建立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设置了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生态和人口模块,这些模块即子系统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基于粮食单产预测模型、油料单产残差分析的灰色GM(1,1)——E模型,水土流失程度模型构建上,提出建立四川盆周山区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2010年李娟,冉瑞平等[12]以四川盆周山地之一的雅安市为例,从工业、农业和其他用地3方面出发构建生态友好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显示雅安市处于弱度友好水平,并分析了强趋近于不友好水平这一趋势的原因。

3 四川盆周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包括雅安、合江、峨眉山等31个县、市、区的盆地周山区,根据1997-2002年统计数据进行分析,2002相对1997年盆周山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长了21%。2006年盆周山区的国民经济总值7064718万,相比起2002年的3926655万,增长了约45%[13]。四川盆周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农村劳动力投入不足也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维护难。

四川盆周山区属于四川省土地整治规划的重点区域,整治农用地124.82hm2,新增耕地12.27万hm2。盆周山区田块面积小、分布零散、水田整理后利用耕作,充分利用水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

3.1 农业资源禀赋研究

四川盆周山区气候属于“冬暖、春旱、秋亦旱”的特点,农事季节的安排上应该体现一个“早”字。盆周气候资源丰富适宜优良牧草种植,发展兔、羊和牛的节粮型畜牧业生产。

1988年,张新跃[14]阐述了四川盆周山区草地资源开发利用优势,盆周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巨大潜力,最后推出盆周山区草地畜牧业的开发途径:凉山州以草畜“双改”策略,发展种草养畜专业户,草地-城市农业系统开发示范项目的。

1990年,王华荪,陈兴华[15]总结出四川盆周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具有夏季炎热少酷暑,冬暖春早无死冬,终年可以开发利用;光、热、水等气候资源要素的季节分布基本同步,资源结构有效性较高,潜力较大;地域上,南北跨越5个纬度,东西相间8个精度,气候资源的地域差异显著;入秋早、降温快,有干旱等灾害影响。利用山地气候资源特点,提出农事季节安排上要早,还必须与农业技术配套,尤其是地膜栽培技术配套;建设人工草场,优先发展兔、羊、牛等节粮型畜牧业生产。

1990年,张建平[16]分析四川盆周山区自然资源类型结构,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野生植物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农作物资源、家畜、家禽资源和林特产资源的资源构成。同时,依据农业自然资源的空间布局,提出划分四个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区,即盆北山地松、杉、漆、核桃、黄牛、山羊开发区,盆东南山地粮食、木本油料、松、杉、黄牛、山羊、兔、药材开发区,盆南山地粮、杉、松、茶、竹、乌桕、烤烟开发区,盆北低山丘陵粮、油、桑、油桐、黄牛开发区。

1990年,张广钦[17]在分析四川盆周山区贫困县的经济发展问题,得到平武、北川、青川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突出,山水共用,山上种树种草、梯土梯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合理筑坝蓄洪、梯级建站,一水多用。农村发展农林牧工矿各业,每人一亩稳产田。同时,提出要重视唐家河自然保护生态建设。

2014年,朱晓杰[18]总结了四川盆周山区县域统筹发展的优势包含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尤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潜力大,城乡统筹发展探索带来的后发优势等。

2016年,陈磊,陈宇阳[19]对于四川盆周山区之一的广元农业产业的占比优势凸显,对广元市农业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借助PCA法探讨得出,影响农业产业状况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农业机械、社会经济和人口结构。广元市农业人口随着农业总动力的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减少;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使得广元市农业人口不断减少;广元市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是农业人口和农业从业人口都在不断减少。

3.2 优质农作物栽培引种研究

四川盆周山地适应水稻,药材的种植,盆周山地的天然林和盆西南地区的人工林资源丰富。

1989年,刘远鹏、曾伟光[20]分析了脐橙在四川盆地西北地区的生态适应性、苗木质量形状、移植密度和丰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采用壮苗和密植是早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最优途径。

1993年,陈惠群、刘洪玉[21]从1992年开始对四川盆北山区包括青川、平武、剑阁、广元等县野生羊肚菌的生态环境调查,经过观察整理得到羊肚菌各种品种的形态特征与发生期、生态环境特征以及开发利用营养价值和价格水平等。

2007年,彭国涛等[22]对四川盆区金银花气候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北部的南江、通江等地属于盆周山区为适宜区,而沐川、绝大多数区域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2017年,骆宗诗、赵顺才[23]根据盆周山地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与林木进行套作,引种栽培滇重楼取得成功的技术总结。具体分析了盆周林下生态种植技术的选地和整地、种苗繁育、移栽和定植、田间管理和虫害防治等技术要求,并介绍了重楼采收与加工、包装、贮藏与运输等操作过程。

3.3 农村发展的矛盾与突破

1995年,谭世雄[24]以重庆市的石柱县长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成功案例,发展经济林,提高防护林比重,建立多林种,构建了多树种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型”资源体系。

1996年,刘宇、郭正檏[25]针对四川盆周山区农村发展的矛盾,在农村发展战略学术论会上提出四种认识,第一种,恢复元气、休养生息,即抓综合治理和结构调整,抓生态、流通、交通、科学技术和体制改革;第二种认为破壳是政策稳定;第三种认为生态和流通是突破口,第四种认为不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盆周山区农业发展的矛盾。

2016年,车文斌[26]关注了四川传统欠发达地区的凉山州沐川县,走现代产业绿色发展的路径分析。逐步构建了“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休闲业旅游服务业有序推进、现代农林业齐飞”的绿色发展模式。并总结农业发展的三大经验,即坚持走绿色发展,发展环保节约型造纸企业,做生态壮大旅游。

3.4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

2003年,雍太文、杨文钰、雷圣远等[27]运用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荥经县农业生产结构优化调整的SD模型,设置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人口和土地五个子模块,实现了计算机上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动态仿真,通过调整耕地面积和种植结构的变化对未来农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进行了宏观预测。

2013年,关兴[28]盆周山区冬水田进行生态农业模式的利用,对不同冬水田农业开发模式的能流系统及其各部分组成比较,有机能投入分析、无机能投入分析、光能利用率比较和能量产投比分析等。适宜于盆周山地的农业发展模式有“稻鱼鸭”“稻鸭萍”“稻鸭”“稻萍鱼”等模式。尤其是“稻鱼萍”和“稻鸭萍”模式加入了绿萍、鱼、鸭等生产环境,增强了冬水田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和反馈。通过改善冬水田的土壤,促进农业增收。同时开展立体综合养殖业或增加复种数,提高土地经济效益。扩大种植面积,固定大气中的氮元素,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4 结语

四川盆周山地地势崎岖,地质地貌构造复杂,岩性多样,垂直地带谱显著,气候差异显著,是复杂地质地貌的生态地质环境脆弱区域。盆周山地地质灾害频发,主要危害是崩塌、滑坡,水土流失分布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四川每年水灾导致绝收和粮食减产,多数发生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地区。

盆周山地的生态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地质灾害防治、石漠化区治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和植被生态恢复等。地质灾害防治研究主要在探索灾害的分布、成因、类型和防治技术。石漠化治理研讨了石漠化治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治理区划分、综合治理工程技术措施及实施效果等;植被生态恢复广泛应用盆周山地生态脆弱区。

对盆周山地生态评价类型包含,针对雅安和四川省盆周生态友好型评价,盆周山地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分析和动态仿真模型。生态评价的优点在于设立了土地利用生态友好型评价标准,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判断生态友好程度。

四川盆周山区气候资源地域差异显著,山地自然资源丰富,该区域适宜发展农牧、畜牧业、草地-城市农业系统开发、绿色产业、环保节约型造纸企业、生态旅游等。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上,首先,在农业发展的矛盾与突破在于改变“靠天吃饭”“靠天温饱”的被动局面,引导农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完善并推广“粮、经、饲”三元结构,提供充足的农村劳动力。其次,摸清家底,掌握盆周山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农业资源立体开发,新型农作物引种研究及推广;最后还有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例如,“稻鱼鸭”“稻鸭萍”“稻鸭”“稻萍鱼”等模式。

猜你喜欢
山地山区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山地草甸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山区修梯田》
保水剂在山地核桃园中的应用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山区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