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家校联动工作体系建设

2020-01-18 12:24邓雪霜重庆工商大学
环球市场 2020年23期
关键词:家校家庭家长

邓雪霜 重庆工商大学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两大场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皆不能培养学生成才。信息化、网络化改变了教育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大学生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目前家校联动重视程度不够、合作随意性大,计划规范性差,流于形式。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新要求,提出高校家校联动工作建议。

一、高校家校联动工作不足的表现

大学生教育主要由家庭、学校、社会组成,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对新生一代实施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作用。高校教育通过专门的机构和教师队伍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提升能力素质的教育活动[1]。社会教育是社会活动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2]。家校联动工作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自为政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两大阵地,目前存在两种教育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情况。家庭和高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工作从自身的需求和条件出发,鲜少沟通配合,缺乏紧密衔接。大学生在校期间基本由教师负责,家长对子女的在校情况、心理状态等知之甚少,而每年寒暑假几乎脱离学校的管理。学生自制能力有限,自我调节能力不强,教师和家长独自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鲜少沟通

学校和家庭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存在差别,两者之间合作少,沟通不顺畅。目前高校家校合作最常见的表现是:学生在生活学习上出现问题时,教师联系家长,告知其情况。当涉及学生利益时,有些家长会联系学校。也存在家长“办事无门”,教师吃家长“闭门羹”的情况。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家长会指责学校教育不到位,教师认为家长不上心。

(三)缺乏计划

目前家校联动的研究尚未形成可以复制参考的理论体系,难以发挥预期作用。存在家校合作项目准备不充分,组织机构难保证等状况,缺少反馈机制,弱化了教师、家长的参与积极性。任何活动从确定目标到作出决策再到制定计划最后实施落实,都需要系统的推进,无序的合作让家校联动停步不前。

二、高校家校联动工作不足的原因分析

目前高校家校联动处于理论研究层面,基本模式尚未形成,高校实践工作存在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意识转变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然而在不少家长眼中,大学依然是象牙塔,高中毕业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的结束,因而进入大学后疏于对孩子的管理教育。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师资不足的问题,生师比普遍较高,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家长不了解大学的管理模式,无法监控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加之观念意识的陈旧,造成了家庭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缺失。

(二)认知重视程度不够

家校在思想认识上缺乏真正的合作,不管是高校还是家庭都存在对家校联动的认知不足,即对家校联动工作的内涵、意义和规范等的理解不到位[2]。而其认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制约具体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家长没有参与和监督学校的教育管理,学校也没有有效把家长纳入教育体系,因而家校联动不足。

(三)工作职责认识不清

家庭和学校共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家庭教育具有连续性,高校教育是学生即将踏入社会前的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阶段,二者在时空上具有互补性。高校教育具有系统性、计划性、科学性,而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和权威性,而目前学校和家庭未能各司其职。

三、高校家校联动工作体系建设

在家校联动中,高校应该发挥主动性,让家庭参与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管理中,整合校内外的多方资源,形成合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家校联动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家校联动的基本制度

进一步完善家访制度。注重家访形式的多样性、时代性,采用“传统家访”与“网上家访”相结合。一方面校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等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家访,面对面与学生家长互通信息,既深入了解学生也使家长知道学生在校表现,掌握一手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有利于今后的培养教育。另一方面,高校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数量庞大,因而教师可以打电话、发邮件、写信、QQ、微信等与家长联系,详尽有效的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进行家校信息的沟通。

进一步健全校访制度。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一般由辅导员负责,而一名辅导员要服务的学生较多,传统家访约束因素较多,而网上家访也具有局限性。为弥补这一不足,可以鼓励家长访校,既能熟悉孩子的教育环境,也能向教师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家长访校有学校邀请和自主来访两种形式,前者可以利用新生入学、学生运动会、新年晚会等重要契机,召开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参加听课,进行深入交流,增进家庭对学校以及 学生在校情况的了解。

(二)搭建高校家校联动的交流平台

完善其参与育人载体和平台建设,让家庭和学校联动育人工作有载体、育人工作有平台,高校都对家校联动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每所高校情况不同,不管发展怎样的平台都应该因校制宜,根据自身的校园文化、办学定位等实际情况,可以“线上发展创新,线下传承经典”线上线下融合,拓宽教育路径,家校联动提升教育品质[3]。

线上平台的建设主要依靠新媒体。依靠QQ、微信、短信等现代沟通工具,利用互联网构建家庭与学校之间无时空限制的沟通渠道。学生在校的情况,教师可以第一时间反馈给家长;子女在家的表现,家长也能及时的告知老师,将大学生教育维持在良性可控范围之内。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等积极加入,及时传达学校和家庭的相关信息,进行教育事项的沟通交流。家长、教师可以分享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心得,相互反馈情况,提高教育效能。

线下平台主要依靠传统方式。依靠“家校两地书”“温馨电话”“家长座谈会”等传统方式让每位家长都有机会了解家庭在高校教育中作用,家庭在教育子女中扮演的角色,让学校了解家庭教育的困惑、家长的意见等,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无缝连接。在平台中,高校和家庭共同探索怎样建设先进的育人模式,打造家校教育的新特色。

(三)明确高校家校联动的职责分工

家庭和学校在育人工作上既相互补充又不可替代,高校教育具有完备性、严厉性,开设的课程具有综合系统性,教育方法灵活多样。而家庭教育在全面了解孩子的基础上,针对性较强,而且子女对家长有较强的信任感,便于情感的交流和错误的批评指正。

高校可以科学的指导家长如何实施家庭教育,例如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规划大学生涯、如何面对情感困惑等,帮助其明确大学生四年心理变化历程,促进良好家庭教育氛围的创建,促成家校联动的协调统一。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基地,家长具有与学生长期共同生活、相互了解熟知的天然优势,因而家长在熟悉理论知识时更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家长的各方优势和资源支持学校教育。

(四)构建高校家校联动的跟踪机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校联动教育工作成效并非立竿见影,可建立长期的跟踪测评机制。高校结合学生工作,建立一套在校生家校联动工作内容数据系统,跟踪学生参与家校联动教育环节、教育活动等,既是从侧面反映家庭参与学生教育的信息台账,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全程记录,评估家校联动工作的数据基础来源。结合高校校友工作,对学生离校后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学习情况等进行跟踪,建立一套学生毕业后家校联动成效的跟踪信息系统,有利于家校联动工作进行反馈、修正和优化。

猜你喜欢
家校家庭家长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庭“煮”夫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恋练有词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