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中心的理念之争

2020-01-18 21:22万永彬
关键词:中心理念课程

万永彬

一、问题的提出:What、Why、How

认识一个事物,无非要解决三个基本问题:What、Why、How。

本科教学应该以什么为中心(What)?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已经逐步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2018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出:“高校要以学生为中心办教育,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中心评价教育,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评判教育的成效。”[1]20世纪90年代,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CFAT)的博耶教授发表的著名的“博耶报告”,以及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铂金斯提出的“为理解而教”的理念等,引发了关于本科教育改革的大讨论,其中就有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2]

为什么要以学生为中心(Why)?当时,发达国家的本科教学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以科研为中心,忽视本科教学;另一种是强调本科教学,但专注于就业导向,专业化、职业化倾向严重。这两种倾向都会导致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以科研为中心,其实质就是以科研型师资为中心。在这两种倾向下,本科生无法打牢专业基础,甚至无法形成基本的科研能力。专业化和职业化倾向,存在让本科大学抢夺职业技术院校的饭碗的嫌疑,反而丧失自身优势。1998年10月,巴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草案)》,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21世纪以来,在本科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成为共识。[3]

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理解这一理念?如何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How)?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高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在教学设计中,多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路和方法。体现在教学方法中,就是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多媒体教学、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具、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创新元素。在学生学习方面,一般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入在线开放课程自学、小组学习与讨论等。在实践教学方面,一般是在教师主导的实验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仿真模拟实验、大学生三创(创新、创意、创业)竞赛等。应该说,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改革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要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育实践中还面临许多难题。

(一)教学设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极其有限

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体系(7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关于“课程与教学”的指标强调,“教学大纲规范完备,执行严格”。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高校试卷命题要求对教学大纲的执行和试题库的设置做了严格的规定。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专业课程都有着大量的理论沿革和技术积累,反映到本科教材和教学大纲上,其内容越来越丰富,难度也逐步提高。以财经类专业为例,微积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投资学等数理性和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都很难学习,在一个学期16周的课堂教学中,能完成一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听懂、领会、完成基本习题就相当不容易了。在课余时间,学生还要学习大量的选修课程,这样,学生就很少有时间自主学习或者尝试实践创新。

在本科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几乎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学时,都分为理论讲授课时和课堂实践课时(与独立的实验课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忙于讲解理论,学生多忙于演练习题,理论的应用和各种富有创新精神的课堂实践学时被挤占殆尽,“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很难得到真正落实。尤其是数理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本来学生的基础就不牢固,再加上没有时间自主学习,等写毕业论文时,有些学生对专业原理十分生疏,不会做回归分析,甚至不知道常规的统计分析软件。

(二)师生比太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设计效果不佳

目前,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中关于师生比的规定,一般高校为1∶22~1∶23(财经类为1∶23)。2010年,据美国《新闻周刊》对1 311所大学的调查,平均师生比为1∶14.8。[4]据统计,世界一流大学的师生比不低于1∶14。世界前10名大学的师生比甚至不低于1∶10。[5]由于国情的原因,我国地方高校的师生比普遍很低,教学班普遍过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层次、兴趣等差别被放大,维持课堂秩序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互动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小组研讨更是缺乏实施条件。

(三)对“提高挑战度”存在误解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四个回归”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业的挑战度。一些研究者将这一理念的针对性理解为是专门指向学生的。这一理解没有吃透“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和“金课”的理念。实际上,无论是“以本为本”,还是“四个回归”“金课”,其主要内容是指向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的,只有“回归常识”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必须通过反思和集体讨论,搞清楚自己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挑战,与专科教学相比,与优秀的本科院校相比,应该提高哪些挑战度,办好真正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又有哪些挑战,在此基础上制定提高学生学习挑战度的可行方略。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建议

(一)推广阶段性教学,精细化过程教学与考核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腾出时间和空间

首先,对于专业基础课和数理与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核心课程要求每门课都要编制阶段性的教学大纲,大纲明确规划考核次数和时间、课堂授课和课堂实践的阶段任务,并严格落实。阶段性教学有两个优势:一是可以让学生在下一阶段知道上一阶段学习的不足,及时弥补;二是让学生在下一阶段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学校要加大对课堂实践的督导力度,避免线下“满堂灌”和线上“僵尸课堂”现象复活。其次,在课堂授课阶段,每次授课,教师都要在线上给学生布置预习、复习和作业任务。同时,要求教师利用微信群、QQ、学习通、钉钉、雨课堂等平台,及时对学生进行教学辅导与答疑,建立师生互信和相互激励机制。要安排适当比例的课程写作论文。教学辅导、作业批改、期中考试和课程论文都要计入教师业绩考核记录。教师应借鉴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教学过程管理,凝练理论教学的授课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为课堂实践、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创新创意腾出时间和空间。

(二)提高师生比和教师质量,适当缩小班级规模

其一,优化学校管理体制,整合行政资源,尽量削减不必要的管理岗位。其二,大力引进师资。竞争实力较弱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尽量提高对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吸引力的基础上,可以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引进一批“双一流”高校的优秀的专业硕士人才。其三,建立师资共享机制。在编制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合同外聘的方法,与一些知名高校的研究生导师签订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合同。与一些优秀的应届硕士毕业生、社会师资和知名企业家签订聘用合同,与在编教师同工同酬,符合校龄条件的可以加入学校工会,并可以享受周转房等待遇。其四,对外聘教师中的企业家或者工程师群体进行必要的培训,引导他们考取教师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逐步缩小班级规模,并在合适的时机尝试和推广实验班教学。

(三)全方位提高挑战度,建设四大平台,把“以学生为中心”落到实处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需要三个支撑:平台、项目和兴趣。其中,项目和兴趣都可以融入平台之中。为此,必须建设好四大平台:教研平台、自主学习平台、自主探究平台、校企合作平台。

建设教研平台。强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功能,以教研室为主体,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管理。其目标是凝练课堂理论教学,保障课堂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教学管理、教师和学生同时增负,同时提高挑战度,保障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腾出时间和空间。

建设自主学习平台。首先,增强学生自学的意识。学校层面,要逐渐取消“清考”,降低及格率和毕业率,并通过期中考试、设置课程论文等措施,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次,加强软件和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包括:教师开出阅读书目、预习复习内容和课程论文目标等;学校规划在线自学开放课、课程论文探究指导等;学生制定自学、阅读和实践计划。硬件建设包括:开放自习室、长明灯教室;增加最新图书期刊;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杜绝“占座”现象,提高图书馆和阅览室的利用率。

建设自主探究平台。以本校教师的优秀教研项目和科研项目为引领,让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比如,在社会科研方面,可以让学生帮助教师做文献综述、田野调研与统计、建模等工作。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养成,就可能会开展独立的研究项目,为他们完成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校企合作平台。要改变对“校企合作”或者“产教融合”的误解,不要把“校企合作”或者“产教融合”简单理解为“企业要从学生身上赚钱”。学校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创设“学生-教师-企业共同成长”的愿景并逐步实现。要鼓励院系和教师与优秀企业合作,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就业”的人才培养链条,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猜你喜欢
中心理念课程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