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德教育层面特征及负面清单

2020-01-18 21:22杨少伟
关键词:师德层面教育

杨少伟

师德教育具有多层面性、多层次性,理清高校师德教育所处的层面,分析其包括的层次,总结其主要特征,明确高校师德教育的负面清单,对于新时代创新开展高校师德教育大有裨益。

一、师德教育的层面

(一)层面与层次的关系

层面由差异比较明显的事物组成。层面与层面之间,相互联系并形成特定关系。高一级层面包含低一级层面,同级层面相互平行。层面一般包含多个层次。

层次是同一层面中若干具有共性特征和规律性的事物的体现。不同层次,性质、特征不同。多个阶层面向高阶层面跃迁时,低阶层面就会演变成高阶层面的层次。

明晰事物拥有的层面,分析层面包含的层次,把握层面与层面之间的关系、层次与层次之间的特点,认识不同层面的位置、作用,明确不同层次的特点和性质,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把握重点、解决难点、掌控焦点,形成协力、合力、动力,促进事物向好向善发展。

迈进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教育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理论架构,省市层面的实施战略、实践效果都可圈可点。但是,具体到高校层面,师德教育仍然存在问题,高校党委、行政重视师德教育的程度、开展师德教育的方法措施、考核考评师德教育的体系构建,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

分析总结高校师德教育层面化特征,明确负面清单,有助于我们在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的形势下,强化高校党委、行政领导班子师德教育的主体责任,明晰并解决师德教育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探索师德教育的新方法、新措施、新途径,使师德教育真正往心里走、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二)师德教育的层面和现状

依照师德教育承担责任和任务的不同,我国师德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宏观层面——国家决策层,主体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的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具体职责:提出方针政策,制定标准规范,健全运行机制,落实法律规定,着力顶层设计,解决“师德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中观层面——组织落实层,主体是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具体职责:贯彻上级精神,提出落实政策的方法、途径,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着力发挥督促督导作用,解决“师德教育做什么”的问题。第三,微观层面——具体实施层,主体是每一所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具体职责:着力具体师德教育方案的落实,解决“师德教育怎么做”的问题。师德教育的三个层面,宏观层面是灵魂,中观层面是关键,微观层面是核心。

在国家决策层面,我国历来重视师德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出台新的法规。整体上,政策系统,标准明确,规范清晰,具有系列性、系统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教师必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师德建设,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

在中观层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教育主管等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师德师风建设和师德教育的精神,思想上重视,方法上务实,措施上求实,行动上扎实,目标任务上督促落实。各地在创新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理想,加强师德宣传、培育重德养德良好风尚,健全师德考核、促进教师提高自身修养,强化师德监督、有效防止师德失范行为,注重师德激励、引导教师提升精神境界,严格失德惩处、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做出了突出成绩。

在微观实施层面,各个学校整体上趋于向好的走势、较好的态势,但是参差不齐,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理想信念模糊,思想认识偏颇;敬业精神不强,职业认同感弱;治学不严谨,学术风气浮躁;在业不爱生,不为人师表;等等。部分学校对师德教育重视不够,经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思想观念、体系构建、方法措施、效果注重等方面,缺乏科学性、连续性和规范性,缺乏深层次重视,缺少延伸性探讨。

二、高校师德教育的层面化特征

(一)高校师德教育的层次

层面和层次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演化和转变的关系。高校师德教育处于整体师德教育的微观层面,属于基础层面、实施层面、效果显现层面。这个层面包含实施层、执行层和养成层三个层次。

实施层:学校党委和行政。师德教育的落实主要取决于校领导的理念、态度和决策。包含师德教育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理念、认识,取决于协调教学、科研工作的最终决策与定位。任务:实现组织到位、制度到位,推动相关制度及师德建设总体规划的贯彻落实,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优良的校园文化。[1]工作重点:抓干部队伍、抓制度建设、抓基层执行力。

执行层:基层院(系)。任务:把学校师德教育理念贯彻执行到位。具体要求:率先垂范,引导、调动教师参与师德建设的自觉性,创建良好的师德文化氛围。尊重教师,贴近教师,了解教师。帮助教师不断成长、体会成功,唤起教师的责任感。执行层的工作重点在于“导”,要“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

养成层:教师。高校师德教育最终效果要通过教师群体养成层次的实践表现出来,通过教师自我修养的内因发挥作用。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阐释了高校教师的师德要求:一要守住底线,“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等;二要有良好心态,“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三要有境界,“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等。

(二)高校师德教育的层面特征

高校师德教育层面特征,由实施层、执行层、养成层的结构关系呈现出来。分析各层次扮演的角色、履行的责任、承担的任务、所处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高校师德教育层面具有以下特征。

整体协同性。校党委、行政的高校师德教育实施功能,是由具体的党委、行政职能部门负责的。具体包括机关管理部门、教学和教学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职责不同,肩负的师德教育职责、承担的师德教育任务也不同。平行中有主次、主次中有交叉、交叉中有协同。这些部门统一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整体上听从党委和行政的召唤、落实统一部署、协同搞好师德教育。

链接逻辑性。链接意味着上下一体,环环相扣。逻辑意味着层次之间关系紧密、承接符合规律。高校师德教育的实施层(校属各部门)、执行层(各教学单位)以及教师群体之间呈网格化结构关系。校党委、行政为第一层级,职能部门为第二层级,教学单位为第三层级,教研室为第四层级,教师为第五层级。每个层级的主体不是单一的,而是平行多个的。不同层级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同一层级各自分担工作内容,最终实现目标同心,任务同向,过程同行。

养成循环性。高校师德教育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是教师群体对师德的自身养成。学校师德教育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制度规范、活动开展、教育宣传、考核评价、终极效果,要通过教师的内因起作用,促使教师群体把师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师德规范包含师德理想、原则、规则三个层次。理想层次是教师专业行为的最高要求和努力方向。原则层次是指导教师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奉献学生”“献身职业”。规则层次是最低要求,是师德规范的核心部分,限定教师在课堂内外的表现和教学行为。提升师德规范是社会发展需要,也是教师个人的理想追求。随着师德教育不断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深入和拓展,教师内心境界的不断提升,教师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教师践行师德规范一定会处于循环往复的积累和提升态势。这种循环往复,伴随教师个体职业生涯全程,甚至会影响教师家庭的二代、三代人的职业选择和事业追求。

效果差异性。教师群体对教师职业的追求各有不同,有的为谋生追求物质回报,有的为事业追求职业兴趣,有的充满激情追求卓越。把职业当谋生手段的认为师德合格就行,把职业当事业的享受精神回报,热爱教师职业的倾心于爱、付之于爱。职业追求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师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不同。

影响社会性。新时代高校自主办学、开放办学,是社会、学校、家庭的连接点。高校教师以学校为平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高校师德教育,高校教师的师德规范,直接影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质量,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和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影响不可轻视。

三、高校师德教育负面清单

理清高校师德教育所处的层面,分析其包括的层次和主要特征,有助于新时代高校师德教育与时俱进,拓展思路,取得更好的实效。为此,高校师德教育必须扬长避短,明晰负面清单。

领导认知平面化。高校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上级部署的每一项任务,速度如何、深度如何、广度如何,和高校校级领导班子成员的认知水平密切相关。认知水平高,重视程度就高、落实方案就细,谋划举措能深入、开展活动能创新、效果就实在。领导认知平面化的具体表现:只领会政策,不深入研究存在的现象;只认知社会性问题,不结合高校的实际,应对方法、措施缺乏全面性、全局性、高效性;认识表面化、片面化,应对书面化;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精神,以文字总结应对上级考核。避免师德教育认知平面化,必须做到政策性要求和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社会共性和高校个性相结合、严格管理和教育引导相结合、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力求使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步骤、每一个要素,都能够融入全局、融入全体、融入全程。

机制构建单一化。机制构建是系统性工作、长期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以“1+1=2”来解决,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必须互相呼应、相互补充,整合起来发挥作用。[2]机制构建单一化表现在: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看起来每项工作都有机制,实际上存在着类同和相似,导致同质化、单一化。避免师德教育机制构建单一化,就要凸显契合性,要在党委、行政的领导下,与学校大局工作、全局工作密切配合,各个工作机制协调统一、立体构建,各职能部门协同部署,各基层组织综合实施。

制度建设条块化。制度建设条块化,就是仅仅考虑某项、某方面制度的制定,没有将此项工作纳入纵向全程、横向全面,没有纳入同类项工作全部、与之相关工作全局。科学的制度体系是闭合的、关联的、科学的、系统的,各部分各有分工、互不冲突,相互联系、协调配合,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结构、功能和功效的缺失。[3]要避免师德教育制度建设条块化,就要着力融工作的政策性、信息性、咨询性为一体,融工作的方面性、过程性为一体,融工作的沟通性、交流性、协同性为一体。

教育引导碎片化。碎片化就是各类教育引导活动单打独斗,各行其是,活动眼花缭乱,实际效果大打折扣。高校的师德教育,既有对新入职教师的教育,也有持续对在岗教师的教育;既有党和国家师德师风建设的政策和师德规范的教育,也有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教育;既有主题活动的实践教育,也有自身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养成教育。各种师德教育要形成合力,做到协同化、系统化,探索实行“课程化管理”。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教育引导碎片化,使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教学方法缤纷多样,教学课堂自由开放,学校教育引导覆盖教师全员,教师接受教育引导贯通职业全程。

活动开展模式化。活动开展模式化就是内容大同小异、形式固化,活动开展不连贯、不系统、不持久、不深入、不新鲜,达不到预期效果。一般来讲,高校师德教育按照活动开展主体可以分为上级要求开展的、学校统一开展的、院系组织开展的、教师自主开展的,按照参加群体可以分为全体教师参加的、骨干教师参加的、兴趣教师参加的、教师自愿参加的,按照活动性质可以分为群体参与、部分竞赛,按照参加渠道可以分为课堂的、校园的、社会的。避免模式化,活动谋划就要做到日常教育活动化、活动开展项目化、项目进行竞赛化、竞赛活动普及化。

研究研讨悬空化。悬空化是众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照抄照搬西方理论、西方名词,牵强附会,不顾及论题的具体实际;理论深度不够,大多体现为简单的描述式的调查报告形式;应用研究的调研问卷、设计、题目设计、候选答案不合理,对策建议流于空泛,缺乏理论的深刻性。高校师德教育研究的悬空化主要表现为:实证研究多,对策研究少;表面研究多,深层挖掘少;存在问题研究多,深入剖析研究少。要避免研究研讨悬空化,就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重视解决师德教育的实际问题,体现实践性的根本价值。

总之,促进新时代高校师德教育,必须在理清负面清单的基础上,采取有效对策,遏制负面清单中事项的发生。

猜你喜欢
师德层面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