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若干思考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20-01-18 21:22朱清华
关键词:基础红色精神

朱清华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红色政权的过程中保存下来的有形纪念物和无形精神财富,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能够开发利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1]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和合体,体现了政治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体现了时代性与延续性的融合,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精神,红色文化资源是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最好活教材。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独特育人功能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是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地生根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基础”课的教学实践,阐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其中的主要成因、重要针对性意义和对策反思。

一、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成因

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展现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忠诚爱国、为民奉献等崇高的精神气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积极的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鲜活素材融入教学之中,不仅紧扣时代的脉搏,紧跟党的步伐,而且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内在发展要求。

(一)符合新时代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党中央一直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自十八大以来,更是强调把党的历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重视传承红色基因和创新爱国主义的教育方式。习近平同志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要把党的历史作为重要教学内容,要开展关于党的历史知识、优良作风和英雄模范事迹等内容的形式多样的教育。[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意见》强调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要求从课堂内外和网上网下有效拓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时刻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感染。[3]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用好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红色资源。[4]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育,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精神。[5]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需要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主动承担爱国主义教育任务,积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手段,不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艰苦奋斗史和艰难发展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中,做细、做新、做深新时代红色基因代代传的承继和传播工作。

(二)紧扣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的内在发展要求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战略要求。大学生要真正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必须从多方面提升和发展自我。一方面,时代新人需要不断学习和积极了解国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的奋斗史。大学生只有在深入了解过去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理解当下,更加坚定“四个自信”,生发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更为生动、形象、直接和有效地将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不屈不挠,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辉煌画卷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大学生在红色文化资源中不仅可以丰富学识、开阔视野,而且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需要通过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当今社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各种爆炸式的信息难免会夹杂着西方的价值理念,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正如美国学者鲍尔莱恩所言:“网络赋予了每个人发表言论和发布公告的能力,却让我们失去了对言论和公告质量的甄别。”[6]170网络上丑化和恶搞历史英雄人物等扭曲革命历史的现象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一些大学生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时代新人需要通过与红色文化资源亲密接触,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红色基因的精神特质和强大力量,为自己的前行找到正确的价值引领。马克思曾经强调,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585红色革命精神的孕育和产生,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是在中国土地上诞生的新的文化资源,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质,是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基础”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与大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承担着引导大学生做时代新人的重任,在教学中需要自觉和灵活地运用红色文化资源。

二、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的重要针对性意义

红色文化资源采用不同形式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成长、成熟和不断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是一部部由无数革命党人演绎出来的血泪史,体现了中华民族从苦难到辉煌的奋斗史。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过程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运用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让“基础”课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丰富性和创新性。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育人功能能够凸显“基础”课的教学目标

“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内容上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8]7“基础”课教学的思想道德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道德品质。在行为目标的培养上需要激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具有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的道德行为,既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又要做向上向善、知行合一,引领社会风尚的道德实践者。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无数仁人志士“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舍全家”的家国情怀;彰显着无数革命先烈不畏牺牲、救亡图存的奉献精神;蕴藏着无数共产党人顾大局、守纪律的自律精神,体现着“明大德、崇公德、严私德”的本真意蕴。[9]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目标在于以高尚的人格塑造人,以革命的精神鼓舞人,以爱国的情怀激励人,这种全方位的育人效果更加契合“基础”课“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换言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给“立德树人”工程熔铸了强烈的红色基因,使得“基础”课的育人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基础”课第二章讲授实现现阶段的共同理想,首要讲清楚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光辉》视频用真实的画面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困难面前进行艰难选择和艰苦奋斗的历史。[10]18红色文化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记录和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的巨大威力。红色文化资源的真实性,强有力地证明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伟大真理。在教学中利用这段视频能起到直观的教学效果。学生在鲜活的红色文化中能够深刻领悟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端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的政治情感和政治倾向。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精神品质能够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引导作用。以史鉴今、以史养德、以史修身、以史明志,“基础”课教学需要紧密扎根于红色文化的土壤之中。红色文化资源内在的精神品质深邃丰富、历久弥新,可以丰富“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乐观为民的人生目的。“基础”课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主要内容在于让刚步入大学校园的青年学子去思考人的本质,考问人生的目的。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生意义的问题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讨论话题,是大学生在人生最美之时首先需要解决的人生价值观问题。许多革命者正是在人生最好的年华参加了革命,他们在最残酷的生存环境下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的人生价值选择在于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而不懈奋斗。伟大领袖毛泽东的许多诗词中都蕴含着强烈的积极乐观、一心为民的崇高品格。例如:“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尽管面对千难万险,但革命者永远满怀着战无不胜的信心和决心。回乡当农民的开国将军甘祖昌和老阿姨龚全珍夫妇的感人故事,给青年学生在迷茫之时如何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提供了最好的答案。红色文化资源中体现的乐观为民的人生目的正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最有力的明证。

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在“基础”课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是第二章的全部内容。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钙”,缺失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大学生作为时代新人,不仅需要认清理想信念在人生发展中的巨大推动力,而且需要更加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每个红色人物都展现了对坚定崇高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如英勇奋斗、誓死不屈的方志敏;要想其改变信仰,除非太阳西边出,赣江水倒流的伍若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一个个红色人物的革命故事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想与信念的相互关系,真正掌握崇高理想信念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敬业奉献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既是“基础”课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每个民族和国家都必须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如果这些既想明白又想对了,就必须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11]171“基础”课在讲解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时,可以借助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说明。如随身总带着布袋子、手电筒和记事簿“三件宝”,担任工农检察部部长的何叔衡;瑞金“八子参军”的杨荣显;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的曾志……红色经典故事中浓厚的爱国情怀能够让学生明白革命先辈对祖国的无限深情,思考新时代爱国主义的要求。

无畏担当的责任意识。责任需要担当,担当需要无私无畏的精神。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敢于担当的实践精神是“基础”课每个章节的最终落脚点,也是“基础”课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体现。无所畏惧、勇于担当是中国革命者优秀的精神品质。例如马前托孤的女红军李美琴;身负重伤病榻受命守井冈的张子清;为革命忍辱负重的磨盘山下三姐妹(筱金花、曹林花、杨莲花)……催人泪下的红色经典故事所诠释的革命前辈任何时刻都无所畏惧、责任重于泰山的担当精神,能够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激励学生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不移的价值追求,既是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又是第六章法律篇中重要的法治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都在为追求公平正义而不懈努力奋斗,这种精神品质深深地蕴藏在红色文化资源之中。如在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之初,身为中组部主要领导的曾志为在井冈山农村的曾孙女“安排”了一所中国首批民办自费大学。曾志宁愿让自己的权力“过期作废”,也不用权力为自己疼爱的曾孙女搭就飞黄腾达的平台。[12]109红色文化中有许多犹如曾志“心底无私天地宽”的革命先辈,他们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坚守并践行着公平正义的法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前行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为大学生涵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三)红色文化资源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够丰富“基础”课的教学方式

红色文化资源可表现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种形式,不同形式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能够进一步活跃“基础”课的教学手段。

红色文化资源在物质层面通过一些革命历史遗迹、烈士陵园、文艺作品等形式表现出来,具有体验性和欣赏性。“基础”课教学借助红色资源可以打破只能在教室里授课的传统,开发现场体验教学课堂。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1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遗址,借助红色文化资源的各种物质载体,如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让学生去亲身感知和切实体验,从而获得最真切的感受。学生通过直观和生动的体验活动,能够深刻领悟到革命先烈艰苦奋斗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从中得到心灵的洗礼,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红色文化资源在精神层面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色精神是无形的、无穷的,更是震撼人心的。“基础”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演讲、辩论、拍摄视频和表演情景剧等形式创设情境再现革命历史,感悟红色基因的强大力量。如讲授爱国主义内容时,组织学生朗诵红色家书;讲授理想信念问题时,组织学生朗诵和品读《梅岭三章》,组织学生表演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再现方志敏同志在狱中为了坚定的信仰而誓死不屈的坚贞。在朗诵、表演等方式中,学生的思想能够进入特定的情境,心中油然而生爱国情感,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再现红色文化的历史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奋斗精神与爱国情怀,感受前辈的人生理想及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体会革命英雄在生命危急关头的人生选择和人生价值。“基础”课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红色文化资源,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体悟,在体悟中生发新的道德高度,收获生命的成长。

另外,每种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革命英雄是这些感天动地故事的亲历者。“基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资源创造的英雄主体或英雄后代和对相关人物进行采访,在追忆中去感悟前辈们非凡的人格力量,在交流中去领略红色人物独特的人生价值。红色文化资源见证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艰难历史,折射的是革命先辈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承载的是党优良的革命传统和集体智慧。“基础”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老红军和红军后代的独特资源,通过访谈突破传统教学中简单的师生“双边关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零距离接近榜样力量时获得强烈的感染和极大的感动,从而真正理解生命的真谛。

三、加强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基础”课的策略建议

从“基础”课教学实践出发,要在“基础”课教学中更加有效地渗透红色文化资源,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加强顶层设计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基础”课教师才能更加有序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之中,大胆进行教学创新,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笔者所在的高校通过顶层设计创新推出“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构建”的理论,打造“四维协同模式”的特色实践。“四维协同模式”实践是指推动四步教育环节(目标、方法、实践、拓展)、四门思政课程、四类教育主体(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党团干部辅导员、知名红色文化专家)和四度教育空间(红色思政课堂教学、红色校园文化打造、社会红色文化资源观摩、红色网站开发)等四个维度内部和相互之间的有机协同。[14]“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的构建不仅强调把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四维协同模式”实践之中,而且强调红色文化资源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的价值观切入点和道德情操侧重点,强调“基础”课从大学生的生命成长和涵养学生生命的视角去选择红色文化资源的特色内容和独特教学方法,为“基础”课教学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总体方案。

(二)构建协同机制

增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基础”课的实效性,高校需要构建有效的协同机制,树立大思政教育理念,宣传部、学工处等需要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形成合力。如笔者单位在思政课教学中,建立了传承红色基因与践行立德树人“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构建了具有全面保障功能的“红色基因传承协同中心”,凝聚多方合力;构建了“高校红色教育生态圈”,保障红色教育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和传承;实施了集体备课机制,努力保障红色基因融入立德树人各环节;打造了红色资源共享平台,与井冈山干部学院等单位合作,共享红色官网育人平台;建立了校内外有机联动机制和红色文化的培训计划等提升教师的红色历史涵养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教育资源离不开各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高校和政府可以深度开发一些隐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陵园免费向学生开放。

(三)提升教师素养

要在“基础”课中有效渗透红色文化资源,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大力提升教师素养,用新的理念引领“基础”课教师的教学。首先,要增强“基础”课教师红色文化教育的思想意识。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基点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历史和基本国情。因此,“基础”课教师需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尤其需要有革命史观,才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实践之中。其次,要提升“基础”课教师的历史学素养。“基础”课教师的历史学功底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涵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有意识地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决定了教师能否有效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只有教师自己首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本质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相应的把握,才能真正挖掘出红色文化资源所内含的教育功能,才能有的放矢地创新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再次,要强化“基础”课教师的生命教育理念。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基础”课教学旨在从思想源头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需要抱持强烈的生命关怀意识。“基础”课教师强烈的仁爱之心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红色文化的真谛,使红色基因真正熔铸到学生的血液之中,从而达到生生不息之效。在全员与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素养是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基础”课的重要法宝。

总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更加重视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之于“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作用,采取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新理念的思路,强化红色文化资源与“基础”课教学之间的深度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基础红色精神
“不等式”基础巩固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整式”基础巩固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