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探略

2020-01-18 23:38欧阳询邓玉婷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劳动者总书记劳动

欧阳询, 邓玉婷

(怀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怀化418008)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座谈时指出:“要通过各种措施和方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牢固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为祖国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2015 年,他在庆祝 “五一” 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2]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然而,在我国当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有些家长和老师唯分数论,有意无意地忽视对青少年进行劳动教育,包括培养劳动意识、传授劳动知识、锻炼劳动品质等。同时,社会上出现了好逸恶劳、贪图不劳而获的不良风气,或对劳动成果的追求只讲物质回报、不讲精神回报。这就愈加凸显了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增强劳动意识:从 “情” 的层面开展劳动教育

毋庸置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辛勤的劳动,而辛勤的劳动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于伟大的人民。”[2]这无疑表明,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意识。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全社会要大力倡导以下四种劳动意识:

(一) 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

中华民族素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在中华儿女的意识中,勤劳既是兴家立业之本,也是兴国立世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3]过去,我们的祖先用劳动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今天,我们用劳动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未来,我们也要靠劳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故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要大力培养人民的劳动观念,要 “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2]。“劳动光荣” 实际上就是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自然也就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人才。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只有分工的不同,而无高低贵贱之分,一切劳动和创造都是光荣的、伟大的,都是在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总之,只有尊重、鼓励一切劳动和创造,并反对任何淡化、轻视、贬低劳动的观念,才能使劳动最光荣、创造最伟大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成为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

(二) 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

在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会油然而生。所谓热爱劳动,是指对劳动怀有深厚的感情,明白劳动的意义,对于参加劳动有很高的自觉性,在劳动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精神[4]171。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得依靠劳动来实现;即便是人生的精神财富,也要依靠坚持不懈的劳动和创造来获得。诚然,劳动是艰辛的、繁重的,往往伴随着汗水、劳累甚至痛苦,但它却是创造幸福生活和精彩人生的必由之路。劳动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不劳而获的人体会不到幸福的真正含义,也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进而言之,在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必将汇聚成磅礴的合力,共同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文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当前,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1]2015 年,他又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2]这就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是劳动,依靠的主体是劳动者。因此,人民必须养成热爱劳动的意识。

(三) 增强精益求精的意识

所谓精益求精,是指从不自我满足、力求精进。在每一次劳动实践中,我们都不应该只满足于把事情完成,而是要在完成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要不断地钻研、改进和完善,做到精益求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5]。可见,精益求精的劳动意识实质上是一种敬业态度,也是 “劳模精神” 和 “工匠精神” 的题中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6]。例如,作为工厂车间的工人,要对其生产的每一个零部件进行精心钻研、打磨,方能使一个个精致的小部件成为质量优良的产品;作为三尺讲台上的教师,除了认真备课和传授知识外,还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和知识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努力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实验室里的研究人员,更是要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研究,探索创新、精进不懈,用自己的研究成果造福人类、造福世界。简言之,只有树立了精益求精的劳动意识,广大劳动人民在工作中才会追求卓越,为中国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 “工匠大国” 贡献力量。

(四) 树立甘于奉献的意识

甘于奉献是一种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胸怀全局、服务社会而不求回报的劳动意识。在动荡的革命战争时期,无数的革命先烈冲锋陷阵、抛洒热血,为的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忘我劳动、艰苦创业,为的是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祖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奋进在时代的前列,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然而,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些人认为现在讲奉献过时了,忘掉了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从而沦为利己主义者和拜金主义者。假若大家都不谈奉献而只讲利己,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冷漠无情,国家也不可能得到健康的发展。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号召:“广大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养成高尚品格。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5]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必须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奉献精神,自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奋力拼搏、埋头苦干、顾全大局、不计得失,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二、提高劳动能力:从 “知” 的层面开展劳动教育

素质是立身之基,技能是立业之本[5]。当然,素质也好,技能也罢,都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2]由此观之,广大劳动者只有掌握了先进的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并积极参加再就业培训来进行不断的知识更新,才能提高自身的劳动创造能力,以满足新时代对劳动力资源的高质量要求。

(一) 丰富劳动知识

知识是劳动者开展劳动实践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力量。列宁曾说:“工人一分钟也不会忘记自己需要知识的力量。没有知识,工人就无法自卫;有了知识,工人就有了力量。”[7]547劳动者的知识储备越丰富,其劳动实践过程就越有章可循,就越能取得更大的劳动效益。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看,要进一步激发我国企业的活力以及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优势,尤其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必须培养具有高水平科学知识的劳动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道:“知识分子对知识、对技术掌握得比较多,对自然、对社会了解得比较深,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中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5]那么,劳动者应如何提高劳动知识?首先,要努力掌握自己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切实提高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更好地满足生产社会化发展的需要。其次,知识的汲取是多方面的、无止境的,应广泛吸收专业外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以此建构起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比如,教师不能只专注于自身的学科知识,还要积极汲取其他与学科、教学等相关的知识,用自己既 “精” 又 “广” 的知识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同样,作为学生,除了学好学校所规定的课本知识,还要广泛涉猎课外知识,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以大格局的视角来谋划人生、把握未来。最后,就是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劳动实践,因为 “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5]。

(二) 提高劳动技能

所谓劳动技能,就是劳动者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遵循一定的技术规范,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技术和能力。它一般包括经验、方法、技术、技巧、技艺、诀窍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智能化时代已经悄然而至。因此,国家乃至世界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多。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就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8]。随后,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6]。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从宏观层面来看,党和政府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帮助职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拓展广大职工和劳动者成长成才空间”[2]。从中观层面来看,职业院校要切实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授学生丰富的技能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反复的技能操作演练,并鼓励学生自己探索、实践。从劳动者个体来看,既要加强职业技能知识学习,也要加强职业技能操作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提升技能储备,练就过硬本领,以高技能素养适应我国从劳动密集型社会转向技术密集型社会的发展趋势。

(三) 开展再就业培训

2017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5 次会议上指出,“要做好转岗就业、再就业培训等各项工作”[9]。所谓再就业培训,是为适应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而对失业下岗人员、转岗转业人员进行的教育训练活动,以切实提升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10]167。再就业培训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对下岗劳动者进行培训,促使他们能再次上岗就业,积极实现劳动价值;二是对在岗劳动者进行业务培训,提升他们各方面的劳动能力,以不断适应其岗位对劳动能力的要求。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再就业培训,均事关政府、就业单位、培训机构以及劳动者自身,因此各方都必须认真对待。政府要指导和协助相关部门将再就业培训落到实处,特别要密切关注下岗劳动者的就业问题,大力支持和帮助就业单位增加就业岗位,颁布优惠政策刺激劳动者的就业热情。就业单位要积极组织各部门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加深广大职工对本职工作知识的了解,提升不同岗位职工的工作技能。比如对单位的管理者进行提高管理能力的培训,对技术人员进行更新技术知识、提高产品研发能力的培训[11]398。同时,就业单位还要多加关注、关爱高龄或专业技能单一的劳动者,对他们进行转岗转业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多元岗位的能力。培训机构要认真贯彻政府下达的再就业培训指令,完成对各单位劳动者的培训任务,并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培训观念、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劳动者本人要积极参加再就业培训,扩充知识存量,掌握多元技能,不断拓宽自己的发展空间,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综合型人才。

三、培养劳动品质:从 “意” 的层面开展劳动教育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其劳动品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全面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人民必须养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品质。

(一) 养成辛勤劳动的品质

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辛勤劳动一直是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是先辈们用辛勤汗水灌溉出来的,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是广大劳动人民奋斗打拼出来的。在辛勤劳动的过程中,往往会体现出埋头苦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我国青藏铁路的成功修建、高速铁路的重大突破、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蛟龙号创造的 “中国深度” 等,这些不断书写世界纪录的辉煌成就背后,正是中华儿女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而付出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2]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劳动者,特别是广大青年劳动者,更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更加勤于劳动、敢于奋斗、勇于拼搏,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不贪图享乐,在辛勤劳动中创造美好生活、实现美好梦想,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坚定信念、净化灵魂。美好生活不可能自动生成,也不会一蹴而就,而必须久久为功,需要付出智慧和汗水。另外,如今许多年轻人染上了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不良习惯,还有一些人总喜欢对工作挑挑拣拣,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安心做好本职工作,严重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在全社会提倡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等品质的紧迫性。

(二) 培养诚实劳动的品质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诚实劳动往往表现为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等品质。这意味着劳动者在劳动实践中应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意味着劳动者的劳动付出与回报是相当的且是合法的。诚实劳动最光荣也最崇高,最伟大也最美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3]这表明诚实劳动是一切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一切美好目标的基本保证。比如,一个企业的成败取决于其生产经营是耍小聪明还是真心实意地为客户着想,一名学者的名声取决于其学术成果是张冠李戴的学术剽窃还是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的潜心钻研。因此,每一位劳动者都需立足本职,认真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好高骛远、不墨守成规、不脱离实际。普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要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而各行各业的管理者则要以身作则,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管理,树立起诚实劳动的标杆。然而,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社会上有些人只想着一夜暴富,完全忘了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道理,从而走上了唯利是图甚至违法犯罪的道路。2018 年发生的长生生物疫苗造假事件,便是不顾人命关天、大赚不义之财的例子,从而引发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恐慌,也触碰了国家法律和人类道德的底线。

(三) 塑造创造性劳动的品质

创造性劳动是一种劳动人民在学习和掌握前人积累的知识基础上,充分调动智力与体力,发现与开辟事物之间新的联系而产生新的知识成果的劳动实践[13]102。中华儿女的创造性劳动造就了中国的辉煌历史,使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经磨难却仍绵延不断、历久弥新。近年来,天宫、蛟龙、天眼、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的相继问世,正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另外,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家之间的竞争固然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决定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是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14]因此,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广大劳动者更要注重塑造创新的劳动品质:首先应当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以 “创造最伟大” 的价值理念为动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激情、释放创造潜能。其次,广大劳动者需要在劳动创造过程中磨练意志、坚定信念。在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信念和毅力能使他们直面困难、迎难而上,不断改进和完善创造性成果。最后,广大劳动者要以主人翁的姿态从事创造性劳动,积极主动地投身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浪潮,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12]。

猜你喜欢
劳动者总书记劳动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致敬劳动者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劳动者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习总书记“下团组”
热爱劳动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