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专业化对我国生猪市场整合与价格传导的影响研究

2020-01-19 03:51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主销主产区协整

王 薇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

1 引言

当前,我国居民正处于营养转型中,饮食消费结构正从谷物、蔬菜等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向畜产品、水产品等高蛋白质的食物转变[1-3],伴随着迅猛增长的猪肉需求,我国生猪生产方式已由传统的小规模散养转变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4]。专业化生产对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生猪产销区域市场的分割,猪肉生产与消费的地区不对称对价格的空间传导造成了影响,进而影响生猪市场的横向整合程度。

2007年以来,我国生猪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规模化生猪养殖场(500头以上)每年生猪出栏量占全国总出栏量的比重由2007年的22%增长至2016年的45%,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专业化生产影响了猪肉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由于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生产条件的限制,某些地区具有生猪养殖的比较优势,猪肉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表1展示了猪肉生产集中度与地区分布情况,产量排名前10的省份累计猪肉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CR10)一直维持在60%以上,生产集中度较高,且历年猪肉主产省份变化不大。

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居民饮食习惯的不同,导致猪肉消费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通过测算猪肉消费产量比指标来反映各省猪肉消费与生产的不对称,消费产量比越高,表明该省的猪肉消费量高于生产量的程度越大,需要更多的外省猪肉的调入,是典型的猪肉主销区。表2反映了猪肉主销省份的消费与产量比情况,猪肉主销区主要为东部沿海省份和西部欠发达省份,可能的原因是东部经济较为发达,居民收入与肉类消费水平较高,对猪肉的需求较大,而西部一些省份缺乏良好的生猪养殖条件。对比表1发现,猪肉主销区与主产区基本是不重合的。

在肉类消费中猪肉作为最主要的部分,其消费水平的快速提高促进了国内生猪产业的迅猛发展,但在内部供求系统和外部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猪肉甚至活猪的市场价格越加频繁剧烈的波动[5],引起广泛关注。图1中活猪与猪肉的市场价格波动趋势基本一致,长期内其价格在频繁波动中不断上升。

2016年农业部发布《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突出强调转变生猪生产方式的关键环节[6]。2018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非洲猪瘟防控形势十分严峻[7],因此在专业化生产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生猪市场整合及横向价格传导对于维护猪肉生产与消费安全、推动生猪市场运行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表1 猪肉生产集中度与地区分布

表2 猪肉主销省份消费与产量比

图1 活猪与猪肉市场价格波动趋势

2 文献述评

现有文献从不同的角度或问题切入,对农产品市场整合与价格传导问题展开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市场整合的测度与决定因素。市场整合水平的测度方法中,价格法由于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得到了广泛应用[8]。韩胜飞[9]认为如果某种商品在不同市场上减去交易成本后的价格相等,就可认为市场是完全整合的。田旭[10]考虑到农产品价格序列的非平稳性特征,将协整分析应用到粮食市场整合中。相比市场整合的测度研究,市场整合决定因素的研究文献较为少见,Ifejirika等[11]以粮食市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尼日利亚城乡大米市场整合的因素。其二,纵向与横向价格传导。胡华平[12]等分析了农产品市场垂直价格传导与纵向市场联结的关系,认为纵向市场联结越紧密,非对称价格传导的特征越明显。Cudjoe等[13]在全球粮食危机的背景下对加纳区域市场间粮食价格的传导进行了分析,并评估了国际国内粮食价格的联动性。王怡等[14]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等实证检验了我国苹果主产与主销地区间的市场整合程度。陈宇峰等[15]研究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冲击传导机制。祝丽琴等[16]在生产方式转型的背景下研究了中国肉鸡产业链的价格整合情况。其三,价格传导的机制特征。主要集中在对称性问题上,Peltzman[17]通过对282种商品的实证研究得出价格传导的非对称效应在商品中广泛存在的结论。董晓霞等[18]通过对我国鸡蛋市场收购价格和零售价格的分析得出非对称传导机制的存在。潘方卉等[19]运用非对称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实证分析了市场势力因素对价格非对称传导的作用。

总体来看,学术界对农产品市场整合及价格传导进行了颇为丰富的研究,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粮食市场和纵向产业链,关于畜产品横向价格传导的研究较少且相对简单,并未深入探讨空间价格传导的特征,对现实情况的解释不够充分。有鉴于此,本文将基于省级层面的数据,对猪肉生产与消费进行比较,划分出主产区和主销区,对生猪市场的空间价格传导进行研究,分析区域间生猪市场的整合程度,希望借此解释某些市场现象并充实现有的文献。

3 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说明

本文所使用数据的来源如下:生猪规模养殖数据来自《中国畜牧兽医年鉴》;猪肉产量数据来自《中国畜牧兽医年鉴》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猪肉消费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猪肉等相关价格数据来自《中国畜牧兽医年鉴》及中国畜牧业信息网等数据监测网站;其他背景数据来源有《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价格统计年鉴》、《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年鉴》等。在此基础上选取2000年1月至2019年4月四川、河南、上海、北京、山东、浙江等14个省(市、区)的猪肉批发市场月度价格数据,累计观察期233个月,样本量为3262个,并利用产量加权得到主产区和主销区平均价格的代表值。

3.2 研究方法

3.2.1 单位根检验

由于使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可能出现伪回归、t检验失效等问题,对于时间序列数据往往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本文使用目前最有功效的DF-GLS检验,并使用Elliot等[20]提供的临界值进行判断。

3.2.2 协整检验

在序列平稳的基础上,若相关序列为同阶单整,则可进一步运用协整检验分析价格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当前有许多技术模型检验协整关系,如Johansen极大似然法、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等。本文使用Engle等[21]提出两阶段回归法(EG-ADF检验)进行分析,模型如下:为主产区猪肉平均价格,为主销区猪肉平均价格,为误差项。E-G两步法即首先用OLS估计协整关系并得到残差,然后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确定其是否平稳,若残差平稳,则产销区猪肉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2.3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

进一步引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短期区域市场价格联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是含有协整约束的自回归模型,用来分析单整序列组成的协整系统长短期均衡关系,本文用于分析生猪市场空间价格传导。构建模型如下:

3.2.4 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反映时间序列系统中某一序列的波动对系统形成的冲击,反映了脉冲变量对响应变量的影响强度、方向、作用时间等,体现了价格传导的效率,本文用以分析猪肉产消市场价格传导的效率,衡量市场整合的效果。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平稳性检验

由单位根检验结果表3可知,原始价格序列CP、PP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一阶差分后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差分后的序列平稳,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且ΔCP、ΔPP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表3 价格序列平稳性检验结果

4.2 协整关系检验

运用协整检验考察主产区和主销区猪肉价格的长期均衡关系,表4显示长期均衡方程的残差为平稳序列,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了检验。主产区与主销区猪肉价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长期均衡关系。从长期影响来看,主产区猪肉价格的上涨或下跌将会引起主销区猪肉价格的上涨和下跌。原因在于区域市场间贸易的存在,主产区和主销区互为供给方与需求方,在长期内,主产区猪肉价格的波动会引起主销区猪肉价格的波动,一方的价格波动最终会传导到另一方。

表4 协整关系检验结果

4.3 短期价格传导机制

在协整关系成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短期区域市场横向价格传导的机制与特征,模型的短期修正关系估计结果如式(3)所示1。

模型最优滞后期对应无协整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2期,根据FPE、AIC、HQIC等信息准则进行判断,且各分向量模型参数联合显著性均达到5%的显著性水平。本文进一步对模型的稳健性进行检验,包括检验模型残差是否存在自相关以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系统是否稳定。结果显示模型残差已经不存在自相关,说明已充分考虑了滞后因素影响,且VECM系统是稳定的,进一步证明了模型设定的合理性。

误差修正项的系数是否显著是横向价格传导能否进行的关键,由估计结果可知,主产区和主销区价格分向量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分别在10%和1%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绝对值之和在0-1之间,符合理论假设。说明生猪产销市场短期价格整合较为显著,区域市场价格波动具有显著自我修正功能,即在生产方式转型的背景下,短期内当区域价格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状态,价格系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误差修正项系数绝对值的大小来看,主产区的价格传导速度显著高于主销区。此外,生猪产销区域滞后2期内的价格基本都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价格传导存在一定滞后效应。从单个方程来看,滞后2期内主销区猪肉价格对当前主产区价格的影响程度(系数绝对值)大于主产区自身猪肉价格对其的影响程度,原因是随着市场基础设施的改善、信息技术在农产品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完备,我国生猪流通成本降低,价格信息能够更为迅速地在各市场间流动,并迅速发挥作用[23],这与现实情况相符。

4.4 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反映了主产区和主销区的价格传导效率。如图2所示,第0期从2005年1月开始,阴影区域为95%的置信区间。以主产区价格为响应变量,主产区市场价格对其自身价格变动的响应比较微弱,长期内不显著。主产区对主销区价格变动具有显著的响应,但响应强度不断减弱,长期内表现为负向响应;以主销区价格为响应变量,主销区猪肉价格对主产区价格波动具有一段正向响应(但响应强度不断减弱,第10期后逐渐不显著),主销区对其自身价格变动响应强度在第4期达到最大,随后呈缓慢减弱趋势。

图2 脉冲响应函数图

由此可见,区域市场价格对各自价格变动的响应均呈现出减弱的趋势,对自身价格变动的响应也较为微弱,说明在生猪产销市场中,横向价格传导效率不高。结合前面短期修整机制的分析来看,短期整合程度远低于长期整合程度。可能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虽然我国农副产品流通的规模化与标准化程度、技术装备水平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整体水平依然处于低位;另一方面,生猪在流通运输过程中对技术装备的要求较高,综合成本、收益、现有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其流通运输的极限距离是客观存在的[23]。

5 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在中国生猪市场横向整合中,主产区价格与主销区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区域市场整合情况较好;短期内由价格序列组成的协整系统具有显著的自我修正功能,短期价格变动能够围绕长期均衡关系进行自我调节滞后2期内的区域市场价格变动存在显著影响关系,价格传导具有一定滞后性;从脉冲响应结果来看,产销市场价格对其自身价格变动的响应比较微弱,对彼此价格变动的响应强度也不断减弱,说明生猪市场横向价格传导效率不高。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生猪市场整合程度,降低生猪价格波动幅度,提高价格传导效率,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完善生猪市场监测体系,重视滞后效应的影响。由实证结果可知,我国生猪产销市场的价格传导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应完善对相关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预警,提高监测效力[24],加强价格信息交流,促进生猪区域市场的稳定发展。

二是对积极探索横向一体化市场主体给予政策优惠,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的提升,区域市场之间的联动更为紧密,政府应采取措施逐步提高相关地区的生猪运输水平、流通效率以及市场交易设施等基础条件。以提高生猪产业竞争力及其区域市场运行效率,不断完善生猪价格传导机制[10]。

三是进一步发挥市场对价格调节的作用。实证结论指出,目前我国生猪市场的横向整合度相对较高,市场价格信息传递较为充分。应主要依靠市场力量,推进生猪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可通过行政手段间接引导和合理调整地区分工和提升专业化程度[25]。实现生猪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

注释:

1:“*”、“**”、“***”分别代表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猜你喜欢
主销主产区协整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主销参数在后轮驱动汽车上的匹配
转向主销定位参数和接地点偏距的解析研究
某前轴转向节主销早期断裂原因分析
数字
数字
全国麦收进度过半 主产区机收率超98%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