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等农业教育加速发展的思考

2020-01-19 03:51方,侯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农林一流实力

陈 方,侯 平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杭州 311300)

高等农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今天,高等农业教育承担着创新农业发展、激活乡村活力、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持续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是面向“三农”建设主战场的生力军。浙江高等教育近些年虽然发展较快,但在全国来看实力仍然较弱。浙江省委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十四届二次全会两次提到:目前浙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强。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明确指出,“当前,浙江与沪苏皖在园区建设、科技创新、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城市治理等五方面存在差距。”显然,高等教育在浙江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中已成为短板,而浙江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则明显滞后,与一流农业大学相距甚远,与省域农业发展地位也不相称。

1 浙江高等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998年,浙江农业大学并入浙江大学后,浙江农业高等教育一段时间内出现后继乏力、实力断层现象。目前,代表浙江农业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涉农本科高校共有四所,即综合性的浙江大学、宁波大学,农业类的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海洋大学。从省际比较来看,浙江高等农业教育在省内地位偏下;从农业高校发展情况看,办学综合实力普遍较弱。

1.1 高等农业教育战略地位不显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尽管“三农”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三农”问题仍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浙江省域农村山区面积大,人均耕地不足0.5亩,农业资源禀赋少,“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战略地位突出。匹配相适应的高等农业教育,必定能够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等重要支撑。与邻省高等农业教育相比,浙江省域农业类大学发展层次普遍较低,在全省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也不够凸显。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从软科2017年中国最好大学500强排名来看,华东区各省省内综合排名中,浙江农林大学省内排名末位,通过计算省内排名与进入500强省内高校数的占比情况,浙江农林大学比值为54.55%,依然是最末位,这与其总排名184的地位极不相称(见表1)。依据武书连2017中国大学排名TOP400名单,国内农业高校入榜31所,31所高校在各省省内高校综合实力排名在2-21位区间。其中,处于省内前10位的占比77.42%,一半以上的农业高校在其省内排名5-7位(见表2)。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海洋大学分别位于省内12、15位,在高等教育仍是短板的浙江,基本上就是末位状态,高等农业教育战略地位不彰。

表1 软科2017年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华东区农林类高校排名比较

表2 武书连2017中国大学排名TOP400-农业高校省际比较

1.2 农业高校办学综合实力较弱

在国际大学排名机构QS发布的2018年世界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中,中国内地有39所高校出现在TOP1000名单中,中国农业大学排名701-750,是唯一一所上榜的农业类大学。在QS2017的农林类学科TOP300榜单中,内地高校18所,其中包括了农林学科实力强劲的综合性大学。上海软科2017世界大学排名TOP800中,内地高校上榜91所,其中农业高校仅有5所(中国海洋、中国农大、华中农大、南京农大、西北农林)。上述在世界排名入榜的中国内地大学,均是国内一流的农业大学,在武书连版及软科大学排名均处领先地位。以浙江省域农业高校实力排名与国内一流农业大学相比,差距甚远,毋庸说与世界一流农业强校比较。由此可见,浙江高等农业教育亟待振兴,提升实力。

1.3 师资力量与发展需求不相称

浙江高等农业教育师资力量较弱,在浙江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过程中难以发挥足够支撑力。据武书连2017年大学排行榜数据显示,华东六省一市11所农业高校中,浙江农林大学综合实力排名第6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师水平等各项排名与其所处中间位相映衬,除两所部属院校以外,仅次于山东农大、南京林大、福建农林。但从11所高校的师生数量来看,将师资数量分为1500+,1000-1500,500-1000,500-四档,浙江两所农业高校(浙江农林、浙江海洋)均处于1000人以下,毕业生数量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均处于下游水平,三所无博士毕业生高校中浙江占据了2所(另一为青岛农大)。一定数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发展的关键资源要素。浙江农林大学的办学质量在11所高校中处于较好水平,但师资规模偏小,师资力量偏弱,后续发展支撑力量显然不足。

1.4 学科实力与科学研究水平不强

从武书连2017年大学排行榜数据来看,无论是国家级学科数量,还是博硕授权学科数量,浙江农业高校均处末端,毫无竞争力(见表3)。从2016年公布的浙江一流学科建设遴选结果来看,除浙江大学建设数量单列以外,省属高校A类(经5年建设可进入国内前列)入选78个,B类(经10年建设可进入国内前列)入选202个。其中农科类A类学科仅入选7个,占9%;B类学科为10个,占5%。国内高水平学科缺乏,省内入选一流学科数量少,表明浙江省域农业高校农业类主导学科实力不济,科研水平、服务社会能力乃至对区域农业发展的贡献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 浙江高等农业教育加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高等农业教育具有战略性地位,而浙江高等农业教育整体办学实力偏弱,从积极参与双一流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角度,迫切需要政府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树立高等农业教育的战略地位,为省域农业高校综合化发展提供政策空间;农业高校对标“双一流”建设核心任务,紧抓机遇,积极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主动谋求发展。

2.1 加大投入,强化农业高校战略性地位

足够的资源投入始终是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基础性条件。多年来,由于对农业及农业教育的认识不足,政府对农业高校的资源投入一直偏低,农业高校战略性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制约了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从行业服务对象性质来看,高等农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政府部门扶持更多,特别是资金投入与科研条件的支持;从投入与产出效益角度来看,农业教育的前期投入将在未来获得丰厚回报。据日本的有关统计,向农业教育、研究每增加投资1元,可获得4.4元的农业收入;世界银行的报告也认为,农业教育、研究比其他投资生产的利润高1-2倍;美国州立大学与赠地学院联合会的调查表明,赠地学院的经济效益是政府投资的4倍。因此,浙江应深化高等农业教育在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战略性地位的认识,严格落实《教育法》及“三个增长”的财政投入要求,保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随国民经济发展逐步提高,促进浙江农业高校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设中发挥重大智力支撑作用。

2.2 资源整合,引导农业高校发展走向综合化

通过对QS发布的TOP500榜单研究发现,上榜高校中一流综合型大学占90%左右,专科型大学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可能性非常低;农业类大学只有综合化展才能走向国际一流。浙江高等农业教育走向国际一流任重道远,但基本路径是明确的,即依循“国内农林一流——国内综合一流——国际农林/综合一流”之路,综合化发展。在浙江农业高校打造强势的传统特色学科基础上,着力引导他们重视基础学科建设,加强传统学科的改造,培育新兴学科的实力。同时注重省内资源横向联合以及实质性整合,以快速提高高等农业教育综合化水平与发展实力。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1999年与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等七家农业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跃成为我国西北高等农业教育的航母,在满足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3 夯实基础,积极调整和优化学科布局

通过对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发现,无论传统的一流大学,还是顶尖年轻大学,学科布局普遍呈现出基础学科雄厚的金字塔型结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一般应用学科三者平均之比为60:27:13。(见表4)由雄厚的基础学科研究实力带动各应用学科发展,构成大学学科实力提升的重要规律,农业类大学概莫能外。一流大学学科金字塔型构架,是结构决定功能的系统学原理在一流大学内部组织中的充分体现。浙江高等农业教育欲求加速发展,涉农基础学科应得到高度重视。省域农业高校应深化校内体制改革,破除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优势学科一家独大的格局,积极调整和优化学科组织结构,补齐基础研究领域短板并全面夯实农业基础学科,紧贴社会需求布局或强化农业应用学科,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能够相互支撑,形成学科有机体(学科体系)。打破过去全校办学资源集中向传统优势学科持续倾斜的政策惯性,按照新的学科体系架构科学合理分配资源,高峰高原学科继续做强,基础学科与新生学科获得持续投入而夯实,将会极大促进浙江农业高校科学研究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提升。

表3 武书连201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华东区农业高校学科数据比较

表4 9所大学的学科设置状况一览表2

2.4 主动应对,对标双一流紧抓机遇谋发展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系列文件颁布,我国“三农”发展未来一个时期的建设目标、新兴领域、未来图景等已经呈现,高等农业教育时不我待!国家“双一流”建设提出了五项核心任务,为地方农业高校明确指出了内涵发展路径,发展机遇蕴藏其中。适时选择并抓住发展机遇,是世界一流大学跨越式发展的规律之一。在浙江农业高校总体偏弱的情况下,第一,高校要完善农业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自身在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战略性地位的认识,面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农学类学科上层次、上水平为重要目标,梳理学校办学资源,进一步凝练在“顶天”(侧重学术型人才培养)“立地”(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山上浙江”(侧重林学与林木加工)、“海上浙江”(侧重水域资源开发)中的发展特色,在大力建设一流农学类学科基础上争取贯通农业人才博-硕-本培养体系,壮大农业高校学科与人才培养实力,为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培养和积蓄高端人才。第二,大力发展涉农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未来“三农”建设内容必定集聚在学科交叉领域,高校应积极跟上产业发展步伐,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涉农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在应对“三农”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推动涉农交叉学科的重大研究与涉农产业的重大布局、建设杭州城西科创走廊等事项与节点中,农业高校应趁势而上,主动参与,积极作为。第三,建立“农”“教”联动机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农业高校脱离了农业产业部门,造成高等农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失散”,削弱了行业部门对高等农业教育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因此,农业高校应加强与行业的横向协同,建立工作协调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求农业行业部门对来自同行业的高校以专业指导和支持,另一方面农业高校自身也将更接地气,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入融合,更好的服务和融入“三农”建设。

注释:

1.该值计算公式为:省内排名值/该省进入500强高校数。

2.王小力、彭正霞:《世界一流大学的学科布局与选择》,载《苏州大学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4期,第83页;武建鑫:《全球顶尖年轻大学的学科布局及其战略选择》,载《中国高教研究》2017年5期,第70页。引用原文数据进行统计与制表。

猜你喜欢
农林一流实力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关注一流学科
实力抢镜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