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采茶戏的唱腔特点分析

2020-01-19 03:51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采茶戏曲牌赣南

刘 蕾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赣南地区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其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每当采茶季节到来时,茶农都会通过男女对唱的方式来表达对采茶的喜悦,这种男女对唱的模式也就是目前流传的采茶戏前期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客家文化也受到了各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和滋润,逐渐的演变成极具客家文化特点的采茶戏,而赣南地区的各种民间故事也逐渐的被大家演绎成为独具特色的赣南采茶戏,其内容方面主要就是赣南地区的人们生活、历史的发展等,这种采茶戏随着赣南文化的崛起也变得越来越兴盛。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起源于明朝末年,当地人们通过对自身生活的记录利用戏曲表达出来,因此,研究其唱腔的艺术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赣南采茶戏文化的推广和传承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赣南地区采茶戏的相关概况分析

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起源我国的明末清初时期,其主要的发祥地就是安远县的九龙山地区,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其衍变的基础主要是民间的“三脚班”、“茶篮灯”、“采茶歌舞”等地方民间戏曲,大约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1]。任何文化的本质特征都是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要不断的发展就要自身进行创新,站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自身的内涵价值和历史价值,努力推广和传承的同时添加创新,铸就新的辉煌。

赣南地区的采茶戏的发展经历了“草台”到大雅之堂,乡村到城市,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从“塘里洗脚庙里歇”到居有定所,从传统文艺到现代戏。其多采用创腔手法有“主题贯穿”和“主调选择”两种模式,其创作的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有反映现实生活的《烽火奇缘》、《快乐标兵》、《风雨姐妹花》以及反映历史革命素材的《金嫂》、《围屋女人》、《莲妹子》及《八子参军》等,也有传统的戏曲改变部分。赣南地区的采茶戏唱腔一般可以分为河东和河西两个流派,两个流派的唱腔都各有特点,同时也会因为演唱者嗓音条件的不同而唱出不同的风味色彩[2]。

2 赣南地区采茶戏的唱腔音乐特征分析

2.1 唱腔的结构特征

从唱腔体系的创作及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个类型,赣南地区的采茶戏在唱腔体制方面的特性可以归纳为曲牌体的结构,其基本的结构单位就是曲牌,可以将不同的曲牌进行连接,最终构成一个完整的戏曲音乐。这些曲牌都有自己独特的腔调,相对来说都可以表达不同的基本情绪。有的是单句就是一个结构的小段体,这也是最小的曲式单位,内容上虽然是一个单句,但是却可以完整的表达出一首歌或者一个曲牌的完整意思[3]。也有由“起、承、转、合”四个架构组成的一个段体,这种架构的表现整体比较方正,也是赣南地区采茶戏曲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外,在唱腔句式的变化方面可以分为缩减和扩充两个主要的类型,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缩腔,后者则包括诸如插腰、加帽、搭尾、加垛、伸腔及加腔等。在唱腔板式方面也有诸多的变化手法,经过漫长的岁月沉淀,赣南地区的采茶戏也冲曲牌体逐渐的发展到板腔体的模式,依靠众多的曲牌外部联缀逐步的发展到依靠少数基础腔调的板式,可以说这也是音乐戏剧性飞跃的一个表现。板式的分类可以分为:①平板,也可以叫做是“叹板”或者是“单皮”,一般表现出中速,2/4拍,七言体上下句,同时带有叙述和抒情的功能,并没有太大的起伏。②简板,也可以叫做是“托皮”、“叠板”、“诉板”,并不是独立的板式,相比平板的结尾,其在上下句的结尾都会添加一个额外的小过门,起到间接的链接作用[4]。ƒ③散板,主要包括“导板”、“哭板”,并没有独立的自身旋律,相对来说并没有规则的架构,整体表现比较灵活。④快板、慢板及连板,前两者基本上没有较大的区别,只是速度的不同,节奏方面也没有较大的变化;连板一般无过门,上下句表现的比较紧凑,感情表达的相对激昂流畅,有字无腔。

2.2 调式和旋法特征

在剧种音乐风格的组成因素中,调式和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赣南地区的采茶戏具有独特的旋法,因此,其音乐风格也是非常独特的,我国的线性音乐讲究的是陈述细节、风格韵味及音色。赣南地区的采茶戏音乐在调式特征以五声微调式居多,相对来说五声羽调式和商调式仅次其后,而五声宫调式和角调式相对比较少见[5]。但是在一些五声微调式曲牌中也会出现各种偏音,有的是装饰性的,有些是具有变化曲调的色彩。在各种腔调中,也会看的不同的旋法特征,比如在《牡丹调》中可以看到:首先就是旋律采用了诸多的乐句和同音重复变化的方法,这种重复的手法可以更好的强调出主题的形象,并且可以很好的减弱音乐进行中的动力。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增加音乐进行动力,需要采用变化重复的方法,这种相同的歌词配备不同的旋律,可以更好的保留原风格。其次是在《牡丹调》中一共有25个小节,在21个小节中都出现了“sol”主音,一般是间隔两三个音就出现一次,整个乐曲中只有4个小节没有出现。在旋法上更加突出了缠绕进行的特点,在赣南地区的采茶戏中《牡丹调》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整体的特点灵活多变。

2.3 旋律和唱词的特征分析

赣南地区的采茶戏具有非常强烈的地方特点,其唱词具有很好的文学性和口头性,相对来说比较朗朗上口和通俗易懂,这也极大的体现赣南地区采茶戏的唱词民俗性特点,其唱词更多的是结合一些词曲,利用词为基础,表达不同的音乐文化。比如在《十二月花》的唱词中可以看出其主要描绘的是一年四季中的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的形象,从一月到十二月的每句的结尾都呈现出押韵的节奏,什么时候竹子会生芽,什么季节会做犁耙,摘棉花等等,这些都是赣南采茶戏前辈在日常的生活中总结出来,将各种农业知识更加形象生动的融合到戏曲中,作品整体更加贴近生活[6]。而且在词曲中,都是用的“发花”辙,通俗易懂,在语言的表达方面也更加注重押韵。

另外,对于任何戏曲的唱词来说,都非常注重其音韵的规律,换句话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字正腔圆”,这里的“字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主要是指按照字行腔形成腔音列,每个字都按照读的四声阴阳调值化,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旋律片段。比如在《牡丹调》曲牌中,每个唱词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带有押韵的,也就是“细、你、意”等,这种在戏曲的“十三辙”中属于“一七”辙,因此,在唱这几个字的时候,口型需要准确,咬字的力度要始终在“齿音”方面,口型不能轻易的做出改变,否则出现咬字不清楚的情况,整体的演唱效果将大大折扣[7]。

2.4 其他特征分析

在赣南地区的采茶戏形成前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都是打击乐伴奏,没有丝竹相关的乐器伴奏,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半班后就会为了配合整体戏的演出需要增加一些打击乐伴奏,多是和一些大戏合班,同时也会引入一些民间的大戏音乐、吹打乐、宗教音乐等,作为采茶戏的开场、过场及整个演奏过程中的伴奏音乐。常用的伴奏手法有:按照骨干音的点来进行伴奏,按照腔配点来伴奏,模拟伴奏,强弱衬托伴奏及结尾伴奏。根据社会的发展,伴奏的因素也增加了一些诸如西洋乐器,如下表1所示:

表1 赣南地区采茶戏伴奏音色及位置

通过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乐队数量的变化和乐器的增加状况呈现出正比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乐器不再是传统的弦乐器,而是增加了一些西洋乐器,在种类和数量方面都有较大的上升[8]。随着乐队编制的不断扩大,在乐器和演奏人员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样就让戏曲伴奏的音色和音量方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赣南地区的采茶戏发展鼎盛阶段,很多伴奏乐队的人数都达到了20多人,而且是中西混合编配,西洋乐器数量大约20件,民族乐器大约50件。这么多的乐器就会让整个合奏、齐奏往往有的时候会妨碍演员的演唱,因此,需要引入传统的经验来进行声调、配器的处理,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发挥出唱腔伴奏的真实功能。

唱腔也是整个戏曲音乐布局架构的中心部分,在赣南地区采茶戏曲牌整体的风格中有着直观集中的体现。上文提到赣南地区的采茶戏可以分为河东和河西两种唱法,前者的唱腔幅度相对较小,整体比较柔情雅致,略微的带有一点的说唱特点;后者主要表现的唱腔幅度较大,整体的旋律性更强,比较开朗激越。

3 赣南地区采茶戏唱腔的表演艺术特点分析

3.1 唱腔表演艺术的元素

在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表演艺术中,很多都是体现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状况,包括客家人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地理环境等。赣南地区采茶戏的表演元素主要包括:步子、扇子及袖子。

①步子,在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表演元素中,经常被称为是“矮子步”,可以分为“矮桩、中桩和高桩”三种类型。“矮子步”一般是男性表演的元素专列,随着赣南地区采茶戏剧目的不断丰富完善,观众对于剧情变化需求的不断升级,有的时候女性表演者也会采用“矮子步”,而且还别有一番的情趣[9]。在采用“矮子步”进行表达的时候往往需要考虑实际的人物属性,以此来丰富和发展表现形式,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赣南地区采茶戏增加了诸如芭蕾舞中的立脚尖行走模式,将其和传统的“矮子步”元素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比如在传统《钓拐》中,将丑角刘二的扮演方面引用这种模式,就将其人物的玩世不恭,自鸣得意展现的淋漓尽致,整个浪荡公子的形象刻画的十分细致。

②扇子,这也是赣南地区采茶戏中经常使用的表演元素,是男性和女性演员经常使用的一种刀具和表现动作的元素,一般来说男性会采用“单扇”,女性则增加了“双扇”。比如在《瞎子闹店》中的盲人将其作为保护自己安全的“打狗棍”,而在《九龙山摘茶》剧情中则将其作为装茶的工具等等。这些表演经过长期积累这种关于“扇子”的运用技巧就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又归纳总结出更多的使用技巧,呈现出一些列的手段,被载入了国家民间民族舞蹈中,成为了汉民族舞蹈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③袖子,在赣南地区采茶戏中,袖子主要是男性表演者的一种专用品,一般是在左手上镶一个长约66厘米的大“袖子”,可以采用诸如“转、挑、抖及抛”等形式来上下摆动袖子,这种和古典剧种的双手袖具有明显的不同,因此,有的时候也会被称为“单水袖”。在赣南地区采茶戏女性传统的表演中很少有“袖子”这种表演元素,一般是用“手巾”取代,通过对“手巾”的捏拿及翻转来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很多时候强调的是“手腕”的力度、软度及幅度,更多展现的一种美感。

3.2 唱腔的分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赣南地区的专业采茶戏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概括其唱腔可以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及“杂调”四种类型,也被常常称为“三腔一调”。茶腔主要是展现了赣南地区的地方特色及浓郁的田园风味,整体的表现是抒情,曲调比较高亢,很多表现的是农场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10]。灯腔则更多是高亢浑厚,整体粗狂热烈,旋律比较跌宕起伏,戏曲的味道比较浓厚。路腔则是起源于湖南,被称为“湖南调”,为了适应陆上的行走而演唱的曲目。杂调则是本地以及省外的各种小调及民歌部分,比较小巧玲珑,很多都是优美的抒情部分。

综上所述,赣南地区的采茶戏是我国戏曲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成员,对于赣南地区的采茶戏进行深入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更好的了解和完善赣南地区的采茶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其进行推广和传承,为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猜你喜欢
采茶戏曲牌赣南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江西采茶戏中的梁山调腔系音乐考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