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建塑与提升探析

2020-01-19 03:51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传统思想

冀 云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众所周知,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且还要加强学生的德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刻领会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真正把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把实现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在当今多元文化视野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它体现了我国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完善高校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思想素养,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本文拟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对塑造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思想道德是指导一个人行为规范的意识形态,它反映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包含个人的情感、意志、动机、信念等多种因素。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道德健康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社会中个人思想道德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其能否真正发挥自己的才智,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服务,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生命的质量。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是避免大学生思想道德畸形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它的建塑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心理学告诉我们: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等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是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基础。因此它深刻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渗透到人的一切行动之中。大学学习时期是人的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行为养成与教育有密切的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已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借鉴和学习世界各国优秀的科学文化,特别是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提升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思想道德素养,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文化知识体系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多元文化并存也表现为各种文化间的竞争。文化成了一种舞台,成为一个战场,各种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力量都在这个舞台上较量、角逐。因此,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下,国内出现了片面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导致当今尚未涉世的大学生精神虚浮,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学生理想追求淡化;道德观念淡薄;强调个人本位;贪图安逸享乐;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精神;诚信缺失等等。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针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渗透、冲击,我们认为,最能体现文化精神实质的道德教育只有立足于文化之根基才是活的德育。因而,我们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资借鉴的资源。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民族气节等的教育,才能使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增进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

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青少年时代是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黄金时代。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忽视了对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养成教育,因而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思想道德缺陷,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内在潜能的发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及时地改进和补救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道德缺陷,培养出真正的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是怎样的呢?有关资料显示,青年大学生中的不良心理和行为倾向较为普遍。

材料一:2008年9月至11月郑文力、秦小龙等老师针对福州大学学生进行了“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调查,一共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答卷172份,收回率达86%,其中本科生占72.7%,研究生占27.3%.就其学习目的而言,54.7%的学生认为是为了提升其自身能力,获得不错的工作;66.9%的学生表示喜欢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课程与教学方式,而哲学课被51.7%大学生们视为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

材料二:2015年,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彭赛红、范颖平、朱志明老师承担的校级教研教改课题:《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培育研究——以我院工科学生为例》(CZJG15C07),前期调研报告,本次研究总共回收问卷2340份,有效问卷2264份,有效率为96.75%。包括男生1240名,占54.77%,女生1013名,占44.74%,各系有效测评人数机械系309人,建艺系830人,经贸系724人,汽车系272人,人信系129人。研究着重对长沙职业技术学院2013级、2014级学生在家庭状况、身心状态、校园生活、理想信念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从而不断增强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调查结果显示,有22.2%的学生认为人格高尚是人生最重要的,30.9%的学生崇尚生活舒适与人格高尚,有28.5%重视人际关系,21.9%认为渊博知识是成功的重要条件,75.1%学生关注时事,10.6%对社会现实有不满。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大致稳定,表现为主流价值观正确、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社会实践欲求强烈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不坚定,对社会现状不满,缺乏人生目标,对未来专业发展前景不够乐观。

材料三:在2008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组李凤莲等老师为了解大学生党员思想道德建设的状况,先后在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邵阳学院、怀化学院等高校进行调研,先后发放了调查问卷800份,收回问卷785份,召开座谈会3个,个别走访访谈45人。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政治上趋于成熟与理想信念缺失并存;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稳定成熟与道德行为的困惑迷茫并存;人生价值观积极健康与价值取向多元化并存。这充分说明具有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高校党员大学生在道德方面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附:高校党员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

观念陈旧不思进取8.9%理想信念弱化31.5%党性观念不强25.7%宗旨意识淡化26.1%人生价值观发生偏差17.2%

以上材料说明,我国社会转型引起的一系列深刻变化在客观上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了重要影响。我国原来的应试教育重视追求分数和知识素养提高的智育,轻视学生独立生存于现代社会所需的精神、道德、情操等各种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以致于学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道德缺陷。他们的学习目的由以往的重理论向重实务转变,表现为“为己、实用和功利”的价值取向,致使许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得不到平衡发展。因此结合社会实际,引导大学生改进和弥补其思想道德缺陷,健全思想道德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罗杰·基辛指出:“文化的歧异多端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人类资源。一旦去除了文化的差异……去除了人类的多样性可能到最后会付出持续的意想不到的代价。[6](p283)因而,在多元文化视野下,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久经磨砺沉淀得来的,具有历史惯性,它也渗透在大学生的思维与行为中。传统文化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民族自立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发展的方向。只有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文化为补充,才能真正繁荣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从我国文化构成中寻找道德生成的原点,厘清中华民族道德的本源,从而探寻新时期我国道德教育之路。为此,中国文化在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正确的成败观和义利观等。黑格尔说过:“人们常常从历史中希望求得道德的教训,因为历史学家治史常常给人以道德的教训,不肖说,贤良方正的实例足以提高人类的心灵。”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塑造学生思想道德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当人们寻找精神上的回家之路时,蓦然回首,骤然感知中华传统美德的分量与价值。其中,忠孝仁爱、信义至诚、清正廉洁、见利思义、礼让谦和、无为不争、威武不屈等内容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还具有普遍价值和永恒意义,是中华民族理应坚守的主导价值观。通过中国文化可以使大学生继承传统的美德,塑造和提升他们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这也充分表明了传统文化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功能和任务。笔者认为通过中国文化可以不断实现这一功能和任务: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提供了极好的素材。中华民族在儒、释、道伦理规范和熏陶下形成的传统美德,李惠老师在“谈传统文化美德与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一文中把它列为十大项目: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其实,远不止这十项,诸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和谐理念;吾日三省吾身的律己修身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博施济众的爱民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操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气节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德金律;天下为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思想道德精华蕴含着人之为人的道理,极具德育意义。它特别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培养与提高,无不激励着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和完善自己的思想道德观。中国传统文化教师要擅长挖掘蕴藏在传统文化知识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在中国文化中,教师不应只注重知识的落实,更应注重这些思想道德教育素材的挖掘和使用,塑造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优秀品格,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落到实处。

(二)中国传统文化材料有道德素养影响功能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学,可以塑造学生形成浩然正气的斗争精神。养气,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力。只有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展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博大胸怀,才能将国家、民族、个人融为一体,为祖国建功立业。《易经》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的直道而行,“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中庸》中的:“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的精神,孟子的养心,“欲治天下,舍我其谁”等伟人的精神,是多少仁人志士敢为天下先的灵魂。可以说,中国儒家文化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养气、自讼、主敬、集义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它体现的是一种主体性的道德要求,这正是大学生优秀品德形成的内在动力。将之传授给学生,可以促使他们在性格、人生理想、信念等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过程中克服情感脆弱、缺乏意志力、缺乏适应能力、缺乏责任心和独立性的思想道德缺陷;帮助他们克服在多元文化追求中的盲目选择,从物质满足而精神贫乏的心理迷惘中解脱出来。浩然正气在中国世代相传,在大学生心中扎根,最终形成完美的思想道德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充分释放创造潜能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高尚之人和有用之才。

(三)中国文化具有服务现实的社会效能

传统文化这一文化中的许多重要思想早已植根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新的历史教育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人的发展来推动社会进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民族要自立自强,不仅要通过发愤图强积累强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要通过艰苦奋斗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本世纪是一个充满科技竞争的时代,科技竟争归根结底是教育和人才竞争,人才竞争是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竟争的焦点。贫穷就要受人欺侮,缺少竞争型和创造型人才就要任人摆布。拥有完美思想道德和创造力人才的储备力量,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伟人在此方面做出了表率。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之加以关照,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服务现实功能。把肩负时代重托的当代学生培养成高品格高智能的人才储备力量,不仅是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整体教育的现实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出路。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教育的崇高使命首先在于“以善先人”,使学生臻于至善,培养成为有美德、有良知、有高尚品格的一代新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进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怎样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呢?笔者认为至少应该:

(一)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教材资源,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时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辩证关系,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的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史实,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塑造,致使培养出来的许多学生存在思想道德缺陷。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一定的发展,但其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他们有的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有的畏惧困难、有的抗挫折能力差、有的自我定位太高、有的自以为是,无法和他人善处、合作等。这些思想道德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抑制了他们内在潜能的发挥。

现行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的编写大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其体例结构、内容编排到细节取舍,都较注重以人为本,折射人文关怀,弘扬高尚情操,其中也蕴涵着许多可挖掘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生动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领悟教材编写的精神实质,在日常教学中运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可以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在中国文化中应提倡放大或特写极富感染力且具有重大意义的史实,渲染气氛,以新的角度去审视、以新的观点去诠释、以新的方法去发掘蕴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丰富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如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孟子的话突出的是为人的气节及尊严问题。再如商鞅变法,则可从“徙木赏金”、“立木为信”的典故角度发掘其蕴涵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使学生感悟到无论做人还是治国,都必须做到诚信。教师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可以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以班杜拉为首的学习派认为,人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习即观察他人而习得的。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利用优秀人物的思想道德魅力以感染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进入“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如介绍开创了中华道德文化之先河的“道德始祖”、“百孝之首”的远古圣王舜持家、做官、治国均以道德为本的故事,帮助学生养成尽孝重德的心理。介绍晁错、韩愈、杜甫、范仲淹、顾炎武、王夫之、林则徐等人的光辉业绩,通过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帮助学生树立爱国爱民、公正正直、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和不怕挫折,积极进取,报效国家的昂扬锐气,使他们将生命的某些悸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连接在一起,成为他们思想道德素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采用灵活的教法,塑造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情操

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和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虽然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在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下,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根据中国教育报最新的调查数据表明我国16-23岁青少年个人理想的调查结果是:93.6%的青少年在回答将来自己最想实现的人生目标是挣很多的钱、住高档住宅、成为名人、享受高工作待遇,回答首先报答父母占0.6%,回答报效国家占2.3%。由此可见,怎样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多年来,“知识就是力量”一直是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的观念在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的需要和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缺陷。为此,在中国文化中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反复地磨炼、修正和完善教学内容,以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为根本出发点。教有定则,教无定法。高校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研究,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社会转型期,青年学生价值多元性,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与时代特点,提高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整合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内容,建立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在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因势利导,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破以往单一、片面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史料,逐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外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如参观本地中国传统文化遗迹、编写重要传统文化人物小传等,可以使学生从中亲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树立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能力。其次,教师还应通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通过树立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思想道德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可实施层次教学法,从家庭、年龄、个性心理等方面对“优生”和“差生”的提出不同的认知要求,细心观察他们课内外的一言一行,从激发兴趣、学法指导、排除心理干扰等方面着手,积极引导大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促进大学生高尚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

我们知道,一定的评价体系是衡量某项工作任务是否完成的基本尺度和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健康思想道德的形成,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新形势下一些古代思想家、历史人物的评价应重新定位,应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道德情操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加以落实,而不应该简单地始终围绕基本知识死记,使得中国文化失去应有的育人功能,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学科自身的发展。

因此,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我认为应该着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要注重过程的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内容、标准、工具、方法要体现多元化、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在评价学生时既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在评价形式和手段方面,可通过行为观察、情景测验、考试、辩论、答辩、表演、产品制作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教师要抓住契机,捕捉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充分发挥“以史为鉴”的作用,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加强对大学生健康思想道德的培养,反省,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如对孔子德育的评价,教师预先设定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尊重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并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同时针对不同的对象,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潜力,扬长避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努力探索孔子的思想道德魅力,逐步树立起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塑造和完善他们优良的思想道德。通过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思想道德,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学科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取向多元化,建构一种多元共生的道德文化已成和谐社会的必然。我们要在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德育之精髓并融合外来优秀文化资源,采取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观点,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着力把握新世纪国家对人才需要的战略的要求,在吸收西方国家优秀德育资源的同时,更要关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我国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其中大量思想道德教育的素材,找准切入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教育教学活动,从传统文化在人生态度上提倡的精神品位;在做人与处世上所申明的原则;在气节操守和道义上所遵从的责任等方面启迪和帮助当代大学生人生的深度开悟,陶铸他们的思想德性,匡正他们道德心灵,提高其精神境界。从多方面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思想道德影响,让学生更深层地感受到民族文化蕴含的道德力量和勃勃生机,并使之转化为适合我国现代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因素,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这对建塑与提升当代文化多元化环境中的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也为解决当代重要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与历史的镜鉴。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