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信仰迷失之教育对策研究

2020-01-19 10:34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

陈 健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900)

信仰迷失是指大学生在信仰形成阶段,在信仰选择方面产生彷徨和选择性困惑的现象。信仰迷失给大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是思想和行为活动没有寄托感和归属感,常常处于无目标无节奏的状态。

1 当代大学生信仰迷失的现象

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多数大学生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是积极认可的,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信仰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在树立信仰时选择上的迷茫和彷徨。表现为对未来没有美好的憧憬、学习上没有动力、止步不前以及行为失范等。具体表现为:

1.1 在宗教信仰中寻求慰藉

宗教信仰是指特定群体对宗教的神圣对象(教义和教规)从普遍认可到坚定不移的信奉,表现于人们日常的行为规范上以及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诠释人生的意义,为人们追求生活目标提供信仰的根基和支撑点。这种根基和支撑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终极关怀的渴望。当部分大学生在精神生活匮乏,面对现实生活困境感到迷茫和苦闷而又无法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时,他们会在宗教宣传的诱导下沉寂于宗教之中,希望在宗教信仰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1.2 在多元的世俗信仰中迷失自我

世俗信仰是相对于宗教信仰而言的,它是对世俗生活各种价值观的崇拜和信奉。世俗信仰包括金钱至上信仰、个人主义信仰、唯技术论信仰和封建迷信等。迷信金钱万能的大学生会轻蔑信仰,认为信仰是过时无用的理论。个人主义信仰会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缺乏与他人及社会的沟通和相容。所以世俗的信仰会使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相脱节,导致大学生在多元的世俗信仰中迷失自我。

1.3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面前摇摆不定

从国际形势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来世界格局的巨大变革,西方理论家、政治家大肆宣扬“历史完结论”“共产主义破产论”,宣传西方的普世价值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导致各种思想意识发展和涌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和交流日益扩展,大量的西方思想和价值观涌入国内,与国内主流的价值观和信仰摩擦碰撞,引起人们思想的巨大动荡和转变,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的现象。

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们把经济建设放在国家发展的首要位置,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其流于形式,教育手段过于单一和陈旧,教育理念陈旧老套,从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不深入,产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现实冲突的心理矛盾;部分大学生虽然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仍不够坚定。

2 当代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

信仰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一种意识形态范畴,所以任何信仰都会反映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当代大学生产生信仰问题的原因也应该从大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去寻找。

2.1 多元化信仰的冲击

信仰以某种标准可划分为主流信仰和非主流信仰。目前我国的主流信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产主义信仰。相对于主流信仰而言,非主流信仰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信仰和个人主义信仰、拜金主义信仰等世俗信仰,还有民间的封建迷信以及网络上的自由主义信仰、唯科技信仰,这些都属于非主流信仰的范畴。相对于主流信仰,多元化的非主流信仰对大学生正确信仰的树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正处在经济和体制转型期,社会由原来的稳定时期转入剧烈变革的时期,因此人们在面对自身与现实矛盾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畏惧感。于是,人们往往会从宗教信仰和其他信仰中寻求心理的慰藉。同时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社会和工作带来的压力,心理会产生挫败感,缺乏积极心理去应对现实困惑的大学生会渴望超能力帮助自己。这时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承载的多种信仰和价值观就会乘虚而入侵害大学生的思想。

2.2 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2.2.1 市场经济诱发个人主义信仰

市场经济是讲究自我价值的实现,是讲究追求个人利益的,这易滋生个人主义思想,影响人们正确信仰的树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行为越来越迎合市场经济的导向,开始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行动的准则,并按照市场规则来要求自己。这种个人意识的增强容易产生个人主义思想,人们不再关注“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观念,这些观念越来越疏远人们的思想,而自我价值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甚至为一己私欲不惜损害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的诱导下极易产生个人主义思想而不能自拔。

2.2.2 市场经济导致拜金主义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商品经济时代是“人对物依赖”的时代。市场经济的根本活动原则是将利润最大化。人们的活动是以追求最大利益为目标的。财富的获得和积累让人们误以为现实的物质生活和物质享受才是值得人类去追求的东西,崇高信仰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毫无紧要的东西。更何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探索和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还不完善,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都是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所以面对市场经济对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无限崇拜,大学生无法正确地权衡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利弊,从而陷入拜金主义思潮中。

2.3 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局限性

2.3.1 大学生思想活跃且具有不稳定性

信仰是对特定客体的虔诚的信奉,其本身是具有稳定性的。而由于大学生处于特殊的心理阶段,其信仰的树立具有不稳定性。大学生的平均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和校园人文环境对他们信仰的形成影响很大,所以他们的思想具有不成熟性和易变性的特点。虽然当代大学生都是在家长和学校的呵护下从书香中走出来的一代,但是在通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信仰主体和外界思想强烈碰撞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信仰具有巨大的波动性。

2.3.2 大学生认知能力具有不成熟性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源源不断地涌入,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当代大学生面前。而大学生又是一个思想极易推陈出新且思维方式不成熟的群体,当部分大学生在信仰迷失的状态下,他们往往会对某些貌似符合个人经验的世俗价值取向信奉不已。对无限发展的科技崇拜会使部分大学生产生对信仰的轻视乃至无视;而对封建迷信的信仰会使大学生与现实的理性的价值观念相脱节;对经济实用的信仰又会使大学生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因不能够及时满足个人的需求导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不平衡性发展。这些崇拜和信仰大部分是从功利或者从众的心理出发,以行为化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事实上他们一般对所崇拜的对象并没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只是处于一种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朦胧状态。正是这种认知上的不成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信仰迷失。

2.4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陷和不足

2.4.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繁多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国防安全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10多项,这些教育分别在大、中、小学不同阶段进行;加之这些教育内容由于受到过去“左”的思想影响,内容过于强调政治功能,内容设计过于理想化,太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难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2.4.2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指导人们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思考自然和社会的理论,是一种能够在人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情况下,帮助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工具。而过去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没有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本质出发全面地为大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教条地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灌输给学生,教育方式过于单一。这种做法既没有尊重马克思主义原有的价值导向,也忽视了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使大学生不能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主义信仰。

3 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对策措施

通过对现代大学生信仰状况的分析,考虑到现代大学生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

3.1 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不同历史阶段的人们必定会处于不同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下成长。因此,应该积极把握人们所处的特定的实际生存环境这个客观存在,在不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冲突的情况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国家荣辱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责任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我品性修养等。所以,大学生在树立思想信仰时,多接触和了解一些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而且可以使身处文化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中的自我在选择树立时有信仰亲合感和认同感。

3.2 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活跃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人的信仰是后天培养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在意识领域的具体表现,是通过在改造自然和社会,解决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矛盾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只是一种辅助性引导,充分调动教育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才是信仰教育的主导因素。所以要想达到信仰教育的最终目标,解决部分大学生信仰迷失问题,应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着手。

3.2.1 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

校风是一个高校独有的气质和性格。好比一个人的品格,一旦形成将会对一个高校的未来发展产生战略性的指导作用。营造一个有着积极开放的学术氛围的校风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对大学生信仰的建立有着不可替代的隐性作用。

3.2.2 大学教师言传身教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大学之大,不在于规模有多大,而在于大学里有大师。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尤其是教师的信仰和价值观会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起到示范的作用。所以教师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也应该体现出其特有的优秀品德和节操,使学生耳濡目染得到道德和文化的熏陶,培养正确的信仰。

3.2.3 培养学生正确的考试态度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而考试只是检测学习成果的一种手段,如果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压力,把考试看成是一种实现某种私人目的的手段,那么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但不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各种不良的考试风气和应试心理将会应运而生,信仰的沦落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考试态度,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信仰有着积极的作用。

3.3 利用学校资源提高信仰教育条件,多渠道地开展信仰教育

3.3.1 利用校园载体,开展信仰教育活动

学校是一个小的社会环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载体。学校有礼堂、教学楼、图书阅览室等设施,可以利用这些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有关信仰教育的活动,比如举办讲座,邀请名人进行演讲,开展学术活动,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如广播、校刊等媒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信仰教育的可接受性,同时鼓励并引导这些活动。通过这些有关信仰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让大学生更好地接受信仰教育。

3.3.2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鉴于媒体和制度教育机械化的缺陷和弊端,人际沟通就显得更加随和而且具有感召力,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交换彼此对问题的看法,对不同群体的大学生都有一个比较全面而又区别的思想认识,从而对症下药。感情是人类特有的意识体现,充分利用情感对人的感召力,让信仰教育充满人情味,充满亲切感,才能让信仰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3.4 发挥社会环境的辅助作用

大学生虽然身处校园,但也无时无刻接受着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大学生树立信仰有直接的辅助作用。

3.4.1 优化社会信仰环境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物质的存在对精神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信仰教育属于精神文化范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其铺垫基础。所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并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从而为树立信仰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国民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上还很落后,所以目前我国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公民的信仰教育建立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够增强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性。另外,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社会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如主题公园、博物馆、图书馆等,并利用大众媒体的力量举行各种公共文化活动。同时,积极弘扬正能量,宣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为大学生信仰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4.2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20世纪末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使世界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削弱。可以说这是导致当代大学生信仰迷失的一个国际因素。而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败恶意败坏了社会风气,这是当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产生怀疑的国内因素。所以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弘扬优秀党员领导干部的先进事迹,发挥党员在坚持共产主义信仰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 结语

总之,信仰是行为指引,是既规范又激励人们行动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信仰是融入并指导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个核心要素,也是衡量人的心理成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新时代下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环境,信仰迷失是大学生信仰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当代大学生信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和坚持正确的信仰,发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科优势并整合社会潜在的教育资源,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信仰教育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大学生能够在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从信仰迷失的困境中走出来,树立正确的信仰,从而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