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在母婴分离产妇护理模式中的新探索

2020-02-05 13:19黎秀梅李淑兰徐少云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母乳母乳喂养母婴

黎秀梅 李淑兰 徐少云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2018年更新版已颁布,是“爱婴医院”倡议中最重要的方案,既是认证的金标准,同时也是执行指南[1]。“爱婴医院”的称号,是每一所设有产科>的医院希望获得的最重要的资格认证。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启动了“爱婴医院”倡议,目的是向卫生机构提供框架以应对不利于母乳哺育的做法,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们国家卫健委积极推动着该项目在中国的落地。《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实际指导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并使医护人员了解如何对母乳喂养提供最佳支持[2]。我院产科作为广东省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惠州基地,早产儿出生率相对较高,母婴分离产妇是我科特殊护理的产妇群体之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临床研究证明,充分的健康宣教、细致的人文关怀及出院后延续护理的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的正确认识,消除产妇对母乳喂养的误区,对提高母乳喂养率有着明显的作用[3]。母婴分离是指由于某些原因新生儿或产妇暂时不能同住一室,常见产妇原因有休克、子痫、重度心肾功能不全等,新生儿原因有早产、缺血缺氧性脑病等[4]。研究证明,当出现母婴分离时,新生儿和产妇更易出现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并对母乳喂养成功率有明显影响[5]。本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产后母婴分离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以《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为指导依据,通过从孕期教育、院内母乳喂养支持措施及人文关怀、出院后建立支持网络、随访管理等多维度进行干预,探究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在母婴分离产妇护理模式中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产后母婴分离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单胎妊娠初产妇,产后进入母婴分离护理模式;孕期在本院建档,并选择在本院分娩,且分娩后1个月在本地居住;自身因素能够耐受母乳喂养;沟通能力正常,对本调查知情同意,愿意配合本研究。排除标准:伴有母乳喂养禁忌症者;伴有肿瘤者;伴有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者;接受过母乳喂养相关培训者;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接受母乳喂养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平均年龄27.31±1.21岁;职业分布:管理9例,服务15例,技术12例,无业4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5例,高中中专15例,大专以上1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27.15±1.08岁;职业分布:管理8例,服务16例,技术11例,无业5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4例,高中中专14例,大专以上12例。两组产妇在平均年龄、职业分布、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①向孕妇讲解母乳喂养及乳房护理的相关知识,并指导其学会哺乳的正确方法。②入院后监测生命体征,注意产兆。③产后注意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有合并症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对症处理。④给予温软、多汤饮食或遵医嘱进食。⑤会阴冲洗每日1次,水肿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为指导的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2.1 组建母乳喂养护理小组 由护士长担任组长,挑选3~5名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小组,统一学习《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6]。认真学习并解读此措施对产后母婴分离模式下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作用。应用理论基础评估产妇对于母乳喂养存在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1.2.2.2 给予心理支持 产妇遭受与婴儿分离时,极易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影响乳汁的分泌。根据《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要求,为了缓解产妇的不良情绪,在母婴临床指征合理符合的情况下可允许母婴共处,并实现24 h母婴同室。其次,需要与孕妇及家属讨论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实现方法,帮助产妇打消顾虑,建立信心,同时护理人员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帮助产妇减少担心。增加巡视和查房,多关心产妇,发放产后指导、母乳喂养方面的健康宣传手册,陪伴产妇阅读并为其讲解,使产妇了解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促进母乳喂养奠定基础。同时鼓励家属共同参与,给予产妇支持和陪伴,为其疏导紧张焦虑的情绪。

1.2.2.3 做好乳房护理 产妇因与婴儿分离,缺乏婴儿的吸吮,发生乳涨,导致乳腺管淤堵,使产妇出现不适,易失去对母乳喂养的信心。护理人员应为产妇做好乳房护理,具体方法为:①温敷按摩乳房。产后第1天开始,每天8~10次,于挤奶前温敷按摩乳房,每次10 min。②疏通治疗。逐渐增加挤奶次数,出现乳涨及时处理,必要时使用康复治疗仪促进乳腺管通畅。③正确挤奶。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及家属挤奶的正确方法,用拇指和食指置于乳晕两侧呈C字型轻轻向内挤压,更换不同方向排空每个乳窦内的乳汁,每次2~3 h,不应忽视夜间挤奶,注意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皮肤。

1.2.2.4 母乳规范化管理 《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要求“确保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以支持母乳喂养”。母乳规范化管理要求专业的教育团队构建,用以指导母乳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建立持续的监控和数据管理系统。病房内配备一次性储奶袋和专门储奶的冰箱,帮助产妇解决储奶问题,促进母乳喂养的实施。指导产妇及家属掌握正确采集和管理母乳的方法:①挤奶前清洁双手及乳头,将挤出的乳汁放入一次性奶袋或消毒容器中,贴上标签(注明床号、姓名、住院号及采集时间)。②母乳按采集顺序置于冰箱内冷藏,定时送往NICU。③设置母乳监控,护理人员对每份采集的母乳做好消毒,定时检查母乳库冷链运行情况,保证母乳质量。

1.2.2.5 延续护理 根据《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要求,做到“协调出院,使父母与婴儿及时获得持续的支持和照护”。具体措施为:建立健全产妇母乳喂养随访管理机制,做好出院后延续护理,保证母乳喂养的持续进行。出院前指导产妇及家属掌握母乳储存的要求,新鲜、冰冻母乳储存的温度,储存容器的选择和消毒,母乳保存时间及运送措施等。开通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利用微信平台建立母乳喂养妈妈群,开设每周微课堂,推送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同时按照《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要求,告知母亲使用奶瓶、人工奶嘴和安抚奶嘴的风险,还可以通过微信等方式“帮助母亲识别和回应婴儿需要进食的迹象”。要明确告知产妇,除非有医学上的指征,否则不要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提供母乳以外的任何食物或液体。同时,对母乳喂养情况制定评价标准和奖励机制,对于能够完成母乳喂养的产妇进行奖励,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对于采集母乳有困难的产妇,进行有效随访,帮助产妇找到导致采集错误的原因,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促进母乳喂养成功。

1.3 观察指标

1.3.1 焦虑抑郁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7]、抑郁自评量表(SDS)[8]对两组产妇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进行评价,评分越高代表焦虑抑郁程度越重。

1.3.2 产后母乳喂养情况 采集两组产妇产后3 d泌乳量、乳房肿胀例数、婴儿喝上母乳例数进行评价,乳房肿胀率越低、泌乳量和喝上母乳例数越高提示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情况越好。

1.3.3 母乳喂养质量 采集两组产妇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母乳喂养例数,计算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例数÷该组产妇总数×100%,母乳喂养率越高提示母乳喂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行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产妇焦虑抑郁比较

干预前两组产妇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产妇SAS、SDS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产妇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

2.2 干预后两组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产后3 d泌乳量评分、乳房肿胀例数、婴儿喝上母乳例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情况比较

2.3 两组产妇母乳留存正确例数及母乳喂养例数比较

观察组产妇母乳留存正确例数、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母乳喂养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母乳留存正确例数及母乳喂养例数比较

3 讨 论

母乳喂养是指用母亲的乳汁喂养婴儿的方式,母乳喂养的好处不胜枚举,有研究显示,对母亲主要有利于产后恢复、减少卵巢癌和乳腺癌发生概率,对婴儿的好处主要有利于增强婴儿抵抗力、促进婴儿消化和健康发育[9]。WHO和UNICEF建议,在婴儿出生的头一个小时里就开始母乳喂养,婴儿在生命的最初6个月应完全接受纯母乳喂养[10],并颁布了《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实际指导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并使卫生工作者了解如何对母乳喂养提供最佳支持。调查显示,《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推行27年以来,在超过152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切实保护、促进、支持了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11]。对于某些原因造成的产后母婴分离,给予产妇及时有效的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母乳喂养率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12]。2018年《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进行了更新,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80例产后母婴分离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新版的《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对母婴分离产妇护理模式中的影响。较之旧版,本研究从多维度进行了护理措施的质量改进,根据更新版的措施一,我科组建了母乳喂养护理小组,并加强了母乳喂养相关护理流程管控,特别是产妇母乳留存的规范化管理;根据措施三、五、六、十,制定了院内深入实践指导、实施出院后的延续护理、建立随访管理制度、注重产妇的个性化护理及心理支持等相关护理措施。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产妇SAS、SDS评分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产妇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产后母婴分离产妇实施以《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为理论依据的护理模式,可以减轻产妇焦虑、抑郁的程度。分析原因为:组建母乳喂养护理小组,认真学习、深刻解读《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的理论精粹,针对母婴分离产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有研究显示,对母婴分离情况下的产妇应用《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为依据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改善产妇焦虑、抑郁的不良心理状态[10]。观察组产妇通过给予心理支持,护理人员将产妇安置在非母婴同室病房,并与产妇家属共同为其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避免外界刺激。护理人员增加对产妇的陪伴和鼓励,使用图片、手册、视频等方式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母乳喂养相关内容宣教,着重强调对乳房的护理,指导正确挤奶和储存母乳的方法,使其认识到母婴分离也可以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提高产妇对母乳喂养的信心,从而减轻了产妇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产妇产后3天泌乳量、乳房肿胀例数、婴儿喝上母乳例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产后母婴分离产妇实施以《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为理论依据的护理模式,可以提高产妇产后的母乳喂养情况。分析原因为:小组护理人员对产妇详细讲解产后乳房护理的具体措施,为产妇顺利进行母乳喂养奠定基础。有研究显示,母婴分离情况下的产妇应用《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为依据的乳房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泌乳,减少乳房肿胀的发生,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10]。护理人员指导产妇从产后第1天开始于挤奶前进行乳房温敷按摩,每天8~10次,每次10 min;逐渐增加挤奶次数,出现乳涨及时处理,必要时使用康复治疗仪促进乳腺管通畅;指导产妇及家属挤奶的正确方法,强调夜间挤奶,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皮肤。通过对母婴分离产妇实施有效的乳房护理,减少了乳房肿胀的发生,促进产妇泌乳和母乳喂养的成功。

本研究结果又显示,干预后观察组产妇母乳留存正确率、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个月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产后母婴分离产妇实施以《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为理论依据的护理模式,可以提高产妇的母乳留存正确率和母乳喂养的质量。分析原因为:小组护理人员对产妇提供母乳规范化管理措施,病房内配备一次性储奶袋和专门储奶的冰箱,帮助产妇解决储奶问题,促进母乳喂养的实施。指导产妇及家属掌握正确采集和管理母乳的方法,设置母乳监控,保证每一份采集的母乳都有唯一的“身份证”,保证母乳质量。出院后实施延续护理,建立随访管理机制,保证母乳喂养的持续进行。有研究显示,对母婴分离情况下的产妇应用《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为依据的延续护理措施,可以提高产妇的依从性和自我能效感,从而提高母乳喂养质量[11]。护理人员在出院前指导产妇及家属掌握母乳储存的要求、保存时间及运送措施等。开通母乳喂养咨询电话,利用微信平台建立母乳喂养妈妈群,开设每周微课堂,推送母乳喂养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对产后母婴分离产妇实施以《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的十项措施》为理论依据的护理模式,可以减轻产妇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提高产后母乳喂养情况,提高母乳喂养的质量。

猜你喜欢
母乳母乳喂养母婴
洛阳市住院产妇母乳捐献知信行的调查
母乳库捐赠母乳规范化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喜忧参半的母婴产品“海淘热”
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
母乳喂养进社区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
林姗:母乳喂养是幸福的
消除母乳喂养10个误解
母婴电商的社群玩法